用义务教育教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_教学过程论文

用义务教育教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_教学过程论文

凭借义务教育教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义务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本世纪仅剩的短短几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一方面要认真规划,抓好语文教学整体配套改革;另一方面要凭借义务教育教材,改进课堂教学,用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赢得语文教学大面积的高质量。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更新教学观念

(一)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小学语文在提高民族素质上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质——打好基础,加强训练,培养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学生两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必然会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有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就会做到心里装着全体学生,就会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打好基础,并在学习能力、习惯上得到培养,而且积蓄继续学习的后劲。

(二)强化训练意识,体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训,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指导、示范乃至必要的讲解。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

不仅要有训练的意识,而且要明确训练什么和怎样训练。前者主要靠钻研教材解决,后者主要靠改进教学实现。

如何改进?要研究教师指导学生练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应体现“三性”:训练的层次性,即无论是一册、一组、一课、一篇,都要明确所处的地位,每次训练都要有一定的步骤、过程,体现训练逐渐深入、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训练的反复性,即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蜻蜒点水式的“训练”,是收不到好效果的;训练的广泛性,即人人都得到训练的机会,而且有足够的训练量。做到“三性”,学生才能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训不练或假练;二是只练不训,放任自流。凡要求学生练的,教师必须“训”,即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学生练中相机指导。在训练中必须以学生的“练”为主,保证训练时间,保证人人都得到训练,讲求练的实效,要摒弃形式主义的练。

(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是工具,须臾离不开,处处可以学,时时需要用。提高语文素质,首先靠课内学习,还要靠课外学习和实践。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和各种实践机会,学语文,用语文,逐步建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动态的语文训练系统,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的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

二、要凭借义务教育教材,改进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

1.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教材的思想性。

新编教材保留了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课文,同时对课文进行较大幅度的更新,新选编的课文约占全套教材的四分之一。其中围绕“两史一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歌颂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良好品德教育的课文,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新课文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受到师生的欢迎。

2.适当降低要求和难度,突出教材的基础性。

在这方面,新编教材采取了以下措施。(1)根据教学大纲,全套教材安排学习2500个常用汉字,比原通用教材减少500字。五年制第一册仅安排学习170字,而原通用教材第一册安排学习222字,减少52字,有利于减轻初入学儿童的识字负担。(2)课文篇幅明显缩短,题材体裁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读性强。(3)减少了课文类型。删去了教学中不大好处理的“习作例文”。将原教材“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这三类课文,调整为两类,“独立阅读课文”从教科书中抽出,扩编为“自读课本”。减少课文类型更便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降低了教学难度。(4)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必要的、最基本的读写知识,组成读写训练项目。与原教材比较,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体现了读写训练的基础性。(5)适当降低作文教学要求。一是整个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要求有所降低,二是进一步强调打好基础,加强低年级写话、中年级写片段的训练。

3.改进教材编排,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

全套教材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阶段,打好汉语拼音基础,重视识字,同时进行以词、句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全面的基础。中年级阶段,继续进行词、句训练,重点进行段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段的内容和写片段的能力,并向篇的训练过渡。高年级阶段,继续进行词、句、段的训练,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在读懂整篇课文和写简单记叙文方面,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教材在重视识字、写字和读写训练的同时,穿插安排听说训练,使各项语文基本功有序、协调地发展。此外,教材中合理安排观察、想象、记忆等训练,结合进行思维训练。总之,全套教材在纵的方面,既注意训练的阶段性,又注意连续性;在横的方面,加强理解、表达、观察、思维各项训练之间的联系,使语文训练系统化、网络化。

4.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方面,新编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教科书第一册至第五册的上半册全文注音,使初入学的儿童就能借助汉语拼音进行阅读,尽早受到最初步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不受识字量的限制,读到比较丰富的内容,且在阅读中借助拼音增识生字。又如,低中年级教材重视逐步教给学生掌握识字的三套工具:汉语拼音这一认读生字和正音的工具;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这一识记字形的工具;用音序、部首和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这一理解字义的工具,使学生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再如,中高年级教材围绕一个个训练重点,编成一组组教材。每组教材的结构大多包括:(1)“导读”;(2)“课例”,由“预习”“课文”“思考·练习”三部分组成;(3)“读写例话”;(4)“基础训练”。这种结构,体现了指导学生学习,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知到能的训练过程。而每组教材是全册、全套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样一组一组编排,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培养与提高。

5.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增加教材的弹性。

我国各地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很难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需要。义务教育教材采取增加弹性的措施,在统一性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例如,汉语拼音教材的编写,既考虑到用拼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需要,又考虑到用直呼的方法进行教学的需要,用教学内容上的兼容来适应教学要求上的弹性。又如,识字既提出达到“四会”在质和量上的基本要求,又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编写“自读课本”为课外阅读和独立识字提供条件),识字数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6.改进装帧设计,提高插图质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全套小语教科书以大32开本彩色胶印,插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体现童心童趣。教材一改几十年一贯制的旧面孔,图文并茂,印刷精美。

(二)凭借教材,改进各个年级的教学

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辑意图,把教材的特点用够用足,让教材为改进教学服务。

低年级——加强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教学,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全面打好基础。

1.要借助教材体系的改进——从识字入手变为从发展语言入手,打好汉语拼音基础,发挥拼音帮助阅读的功能,继续发展儿童的语言。

2.在识字中逐步教给学生三套工具,了解一些汉字规律,逐步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凭借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学词学句等内容,进行初步的观察训练;加强词和句的训练——建立词、句的概念,在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理解词、句的能力;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很多课文,如《小猫种鱼》《三只白鹤》《我要的是葫芦》等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发展思维的价值)。

4.利用听话、说话内容,激发学生听说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口头语言。

5.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写字、执笔的姿势,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精神,自觉学习的习惯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要使低年级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全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中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使理解、表达、观察、思维各项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重在掌握理解词、句的一些方法,培养通过查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2.重点进行段的训练(由自然段到结构段,以自然段为主)。

从训练内容来说,理解方面,由词、句到自然段再到结构段;表达方面,由写话到写片段;思维方面,借助分层、说层意,分段、说段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就理解一个自然段来说,理解重点词语,知道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在了解句与句内容上的联系的基础上,给自然段分层,进一步理解这段话;知道这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3.继续进行观察训练,培养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进行观察的能力。

4.加强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借助“预习”,培养预习的能力、习惯;通过一组组课文的学习,经历训练过程,培养阅读能力;凭借基础训练中的阅读短文、《自读课本》、作文、练笔,使读写能力得到迁移,各项能力比低年级有较大提高。

高年级——继续进行词、句、段训练,重点进行篇的训练,全面达到小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继续进行词、句、段的训练。一要能找准重点词、句、段并能准确理解;二要能体会包含的意思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又如,《白杨》一课中爸爸说的话);三要积累并学习运用。

2.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借助“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教材设计,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学习,逐渐明晰训练重点,自学例话,联系课文的学习,悟到读或写的某方面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基础训练中在理解指导下提高读、写的能力。

3.通过全面、综合的训练,使听、说、读、写、观察、思维等能力和学习习惯,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

我们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类型教材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大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语文基本功的主要训练场。阅读教学课时最多。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和第一位的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要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小学阶段教学要求、各年级具体教学要求以及教材是怎样体现教学要求的,要十分明确。教学中要把好年级关、年段关,达到年级、年段的教学要求,搞好与前一年级的衔接和向后一年级的过渡。既不拔高要求,造成教学要求超前;也不降低要求,造成教学要求滞后。教学要到位,但不越位。要根据小学阶段教学目的、要求和各年级具体要求,研究和把握各年段教学的阶段性,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比如讲读教学,低、中、高年级分别如何要求,各自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上的特点又是什么,一般该怎样教。这项研究有助于明确并准确体现教学的阶段性,减少由于阶段性不明、要求不清造成的教学上的少慢差费。

(二)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结构是使教学省时、高效的重要措施。

教学结构可以多种多样,但有其共同点:(1)教学目标明确;(2)结构简练实用;(3)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思、议、练相结合;(4)训练密度大,效率高。提倡讲读带阅读、讲读带练笔,科学安排每一课时,使每节课训练的有效时间尽可能做到满负荷。

2.从怎样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无论从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论来说,还是从教学论教学的本质、师生的地位作用来说,学生是内因,是主体,居于本位,教师是外因,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叶老曾谈到“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叶老尽管讲的是练字,但也适用于广义的语文训练。

要在改进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就要让学生多多练习,在练之中培养自学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开发智力的需要。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潜能至今仍有70%—80%没有得到开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上述教育思想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首要的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在改革初期,可否提出一节课学生活动不少于多少分钟的硬性指标?以利压缩教师的活动,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可否适当压缩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迫使教师放弃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串问?进而对每次课文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其次,要研究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以自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用有启发性、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在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及时点拨、指导;在学生有所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适当讲解;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研究各种类型课文的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在明确各自担当的任务、各自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实践,设计出各种类型课文大致的教学结构,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体现训练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它只是教学的参考,可以这样,不是必须这样。教师可以参照上述教学结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出更适合自己的教学结构。

四、要改进成绩考查和教学评估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成绩考查和教学评估,不与教学同步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是要打折扣的。这方面改革的着力点,就是使成绩考查和教学评估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大纲精神、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吻合。考查不能只是笔试,更不能只考知识,评估教学不能只看分数。要运用考查和评估的手段促进而不是阻碍教学改革。到今年暑假,六年制教材第一轮实验就要结束了。人教社组织自愿参加统一测试的实验区、校,进行毕业班测试,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希望这样做能对各地改进成绩考查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标签:;  ;  ;  

用义务教育教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