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记忆观视角探索档案工作新路径论文_王海亮

从档案记忆观视角探索档案工作新路径论文_王海亮

肇东市工业信息科技局 黑龙江肇东 151100

摘要:档案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发挥档案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档案界永恒的话题。本文拟从档案记忆观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集体记忆所面临的危险、档案记忆观的思想内涵、档案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档案记忆观为我国档案工作提供的新思路等内容进行探讨,并为当前我国各类记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档案工作;新路径

档案记忆观主要是指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视角对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的系统认知,同时还包括从档案学视角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认知。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及我国不断推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地影响着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的发展,档案工作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强烈地呼唤着理论的关注与回应,造就了我国档案学术研究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随着档案学研究领域的开阔与多学科化,研究内容的丰富与深化,研究方法的娴熟与多样化,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的气氛日益活跃,一代学人正在成长。如果把档案学比作学术之林中的一棵大树的话,令人欣喜的是,它不仅在传统档案学理论的变革和完善之外新花绽放,在充满时代气息的档案信息化、电子文件等新领域中也是枝繁叶茂,硕果满枝头。从档案记忆观的视角看,目前档案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新的路径。

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所面临的危险

集体记忆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但是,在当下中国,我们却不得不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正在面临的被淡忘、模糊化,被歪曲、妖魔化,甚至被掠夺、“去中国化”的危险而深感忧虑。这种反面的事例有以下四种:一是我们即将失去荣誉感、责任感、道德感。国足队员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竟然嬉笑而过;岳飞、文天祥被某些“雷人”的专家摘掉了民族英雄称号,书店里、电视上充斥着黑白颠倒、是非不辩的“戏说”“演义”历史作品。二是我们将要迷失自已的文化身份、精神归属。年轻男女嫌中国传统节日太土气,以过“洋节”为时尚,莘莘学子争相报考雅思、托福,却不会吟诵经典的唐诗宋词。三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财富面临被他人窃取。韩国大肆鼓吹是韩国人最早发明了印刷术、造纸术,“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还准备将“风水”申遗,甚至将老子、孔子说成是韩国人,要改“中医”为“韩医”。四是我们的同胞将要成为“他们”。中国台湾地区个别教科书将中国史从“本国史”改成“外国史”,海外第二、三代华人不会说汉语了,他们为所在国的球队击败中国队而喝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4500余万册古籍,其中约1500万册遭到损毁或自然老化严重,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43%的电子文件没有以任何方式备份,我们就会因为记录失存、历史失传而成为口头传说。

二、档案记忆观的思想内涵

档案记忆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不可替代要素。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一种重要形态,社会记忆的载体形式和传承方式主要通过社会文化实践和物质文化载体。二是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能动主体。档案工作者应成为积极的社会记忆建构者,档案工作者要从保护全面的社会记忆的角度来参与到文件的生成和塑造过程中。这其实是要求档案工作者以社会记忆的积极建构者为定位,将保存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记忆作为其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三是档案记忆促进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人的一种本性,作为社会的一员,人很自然地关心自已在社会中的身份,因此人们需要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也是天然相连。档案、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内在关系包括:第一,档案具有记忆属性,是集体记忆的重要承载形式。第二,集体记忆是身份认同的力量源泉,它使身份具有意义并且可以让公众从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第三,档案并不直接产生认同,而是通过建构、重构、强化集体记忆来实现其认同价值。第四,档案作为原始记录,经过固化沉淀,以合规方式保存下来,可以为人们寻求身份和获得认同提供合法性凭证,深化身份认同。

三、档案记忆观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档案学者逐渐将有关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研究发展为档案记忆观,即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视角认识档案的性质与价值,设计档案工作的内容与机制,定位档案工作者的功能与角色。1995年,我国由国家档案局牵头成立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加入世界记忆工程,并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002年,青岛市档案馆率先提出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拍摄、记录青岛市的著名历史遗存和重大活动,同时收集历史档案,进行网上展示。截至2017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02个地市级以上城市或城区开始实施城市记忆工程。2011年,浙江省档案局在城市记忆工程的基础上,又启动了乡村记忆工程。档案记忆观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在技术、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当下中国,如何长久、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国内外各种记忆工程的开展,又为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因此系统梳理、深入构建档案记忆观理论,全面掌握、深刻总结各种记忆工程的实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之,档案记忆观为我们认识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维路径,它不仅在理论上对档案、档案工作与社会情境的关系给予了新的解释和揭示,而且在实践上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档案政策和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同时,档案记忆观也提供了从档案学视角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认知,可以丰富和深化社会记忆理论。

论文作者:王海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  ;  ;  ;  ;  ;  ;  ;  

从档案记忆观视角探索档案工作新路径论文_王海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