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汤显祖的创作方法论———从杜丽娘来看论文_单文丽

简析汤显祖的创作方法论———从杜丽娘来看论文_单文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人刚正不阿,以作品的形式传达其看法来启迪后人。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参考其它文献的方法,对其代表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审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人物的性格变化发展的过程,了解主人公在创作中的方法论原则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方法论;《牡丹亭》;杜丽娘

绪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客观存在物.是对作品的观赏者而言的.一部艺术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了,其价值和意义才会体现出来,而读者从什么观点、立场、方法出发去阅读这部作品.就决定了他对这部作品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在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方法是作为主体的读者与作为客体的作品之间的中介,是客体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对应物。

汤显祖(1550-1616)生活于明朝思想繁荣期,他个人经历众多,思想丰富,作品非常出色,临川四梦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探索,然而关于他的创作方法和影响因素我们仍然可以去发掘探索。探讨这个话题不仅可以让我们看清当时的社会现状,还可以让我们对《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的“情”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他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的创作手法将一千字的话本小说演绎为一本长达五十五出的优秀的传奇作品。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展现了一位青春美妙的少女不断冲破封建禁锢,并成为了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大胆女郎,也是他对当时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一、汤显祖创作方法论背景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日益没落时期,当时官吏腐败互相争权夺利,文化思想领域也是各家并起,汤显祖本人是受儒释道三者的思想熏陶长大的。他很有才学和远见从小就立志为国做贡献,但由于不屈从于权贵的安排,直到万历十一年才中进士排名第211位,在仕途上的他历尽坎坷,看到人世间的艰难,但尽力为民做贡献处处以情施政。但统治者不知体恤民众反而实施更为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大肆注重从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宣扬“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还把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视为十恶不赦的人欲,更把“真情”看作是不可理喻的东西,人民受到了无情的统治和压抑。在此情况下汤显祖想要让众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去反省,于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适时提出了“至情”,进而提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有情之说,这是一种与当时盛行的“天理”相对的“人欲”,但是并不是指人的生理欲望,这种人欲是经过提炼后的纯洁的恋爱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简单的索取,而是一种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反对现实生活和封建礼教压抑的积极意义,震撼了当时众多受压抑的心灵。

(二)文化背景

中国的学术文化都讲究一个因果继承关系,在文学上的方法论也不例外的。例如孔子强调学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博学”、“多闻”、“多见”,还要求用“一以贯之”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叩其两端而竭”等方法。他还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思想方法。孟子讲尽心,主张反省内求的方法。墨子注重实际验证或实际应用的经验方法。老子、庄子主张直觉的方法,要求冥思以直接领会宇宙的根本等等。还有以后朝代的“不求甚解”“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格物致知”等方法。

二、方法论原则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狭义的现实主义,特指发生在十九世纪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它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本文所述的是一种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方法。中国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可以追溯到《诗经》,例如《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就直接铺陈描写了农人在一年四季中辛苦劳作,但是到头却落了个被剥削的下场,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控诉;紧接着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记述,有记载历史脉络、日常生活、还有记载当时的战争,比如《左传》记有鞌之战、城濮之战、等,还有《战国策》等;此外有两汉时期部分乐府诗和东汉文人诗,如《孔雀尔东南飞》等;到了魏晋时期三曹和建安七子还有唐的杜甫宋的陆游等都是现实主义文风的著名代表,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是经久不衰。汤显祖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在《牡丹亭》中他描写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千金小姐,也是当时生活中部分女子的真实代表,是具有着现实主义风格的。像大多数女子一样杜丽娘“情”的意识是朦朦胧胧的,一开始她并不知道什么是情,只是感觉到自己恰到三春好处的颜色无人赏识,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希望有一个能够抚慰自己心灵的知心人,这也是当时的女子一个普遍的想法。她是父母唯一的爱女,冰雪聪明学习且接受能力很强,摹写卫夫人的书法非常出色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但是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现实观念已经注定了她不幸的命运,不管杜丽娘的才学和见解如何出色,在当时男尊女卑社会中都是无法有作为的,只能每日绣绣花草,甚至连闲暇时在闺房小憩都会被父亲责怪偷懒。后来父亲便反复认真考虑,为杜丽娘请了个老先生,让陈最良去教导丽娘,希望“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说白了就是教导女性处处听话,别丢了官家所谓的颜面,这也是一种经过粉饰的合理禁锢女性的方法,是当时女性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这“冰山的一角”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了当时女性压抑的精神状态。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后来又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和庄子的《逍遥游》等作品也是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的创所手法,后来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唐朝的诗仙李白,还有后来的小说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作品。《牡丹亭》也是一部浪漫主义影响的产物。《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也。”汤显祖曾在《复甘义麓》中说“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其认为情是无善恶之分的。由于社会的黑暗和礼教的束缚,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梦中上演了,在梦中她体会到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表面上看她后来只是对白日梦的重温,深层来看,这个重温的过程正是杜丽娘情感追求从被动变为主动追求的过程。在《惊梦》中,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由花神的指引和在柳树的见证下,丽娘与柳梦梅欣然相遇了,他们去游园、赏春、折柳、互相表白内心的真情,于是动情的双方便在牡丹亭结合了,这不仅表现了杜丽娘敢于献身去正视并追求自己的爱情,顺从了内心,对现实生活中封建观念的反抗的具体表现。更是大胆热烈,有主见有真情,在闺阁中不能发生的一切杜丽娘便在梦中让其上演。正如清代的曹雪芹所说:“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正的 “真”是“假”,真正的“有”即是“无”。所以,“梦中之情”比醒时更“真”,死后之情较之生时之情更实。在心理学中,这也是“本我”超越“自我”的压抑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她是幸福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感情,意识到了自己的情义,不像元稹《莺莺传》里的莺莺一样忸怩拘束,最后落了个被抛弃的悲惨结局。也不像《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那样纠结痛苦。但这些并不是指她比崔莺莺受到的压迫小一些,她所处的时代所受的封建礼教更加深重,莺莺面对的只是一个老夫人,尚有红娘的暗中帮助与撮合,但是杜丽娘只有自己一个人去对抗整个封建社会体系,没有红娘一样的丫鬟去传递书信暗中撮合,有的只是对柳梦梅的真情。梦境之景让杜丽娘无法忘怀,于是游园回来的她又去寻找自己的梦境,但是景物还在已然不见了心中之人,只有她一人在园中徘徊,此时她后悔没有为柳梦梅的柳枝题诗,后悔没有将自己的心意表白于柳梦梅,后悔没有问他的名字,后悔着一切与他的错过。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越来越不满意,沉浸在她浪漫的梦中,于是她只能恹恹回房,后来便一蹶不振整日里浑身无力,茶不思饭不想,理想与现实的悬殊对比,这是杜丽娘因情致病的心理动因。正是由于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所需,她才想用行动用自己的真心去反抗现实的社会去追寻自己的梦境。这是汤显祖对现实礼教的不满,对受封建礼教压抑的众多人民的不满,最后杜丽娘敢于去面对秦朝照胆镜,照出自己的真人之身,让皇上等人不再去怀疑她相信她的真情诉说,在那个时代女孩子固守三纲五常且行为举止都要特别小心,而杜丽娘却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这不仅表现了她的勇气可嘉,更是体现出她的真情至上,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内心的诉求,更是对闺阁女子敢于反抗的肯定和赞美。同时也塑造出了一位圆形人物,不再像三国里面的单一的脸谱似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多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有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性格发展曲折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三、方法论对今人的启示

在当时理学不断发展繁荣的时代,虽然有着李贽的“童心说”,提倡“私欲” “绝假存真”开近代人性论的先河,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流派或者一个强大的思潮,当然汤显祖也没有完全脱离当时的理学正统思想。但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是一种茫然的张望态度而是升华出了一种寄托和希望,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手法相互结合创造出来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并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汤显祖: 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陈珂: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分析【J】.人文论坛.2011

[4]廖丹: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J】.戏剧之家.2016

论文作者:单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简析汤显祖的创作方法论———从杜丽娘来看论文_单文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