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资源保障与共享的出路——文献保障中心藏书界定公式与两级文献保障中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中心论文,藏书论文,中国论文,两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LASS NUMBER G253)
中国文献资源保障与共享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构建个馆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同时并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宏观角度出发,面向全社会读者,以地区的或全国的甚至更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完备或较完备保障为目标的文献资源系统,它由各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及承担此项任务的图书馆和文献情报中心(所)组成。也有从微观角度出发主要为本馆读者提供核心藏书保障的个馆文献资源系统。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建设不好,各馆核心藏书建设就有后顾之忧,“大而全”、“小而全”和自给自足的封闭自守格局就难以打破,全国为数众多的个馆的沉重藏书负担和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就难以解决。反之,个馆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建设不好,流通率高的书刊也依赖文献保障中心,不仅中心会不胜负担,而且由于情报传递的时滞与费用增大,用户也不堪财力、人力之重负,即使是中心的文献很完备,也无济于事。文献资源的保障与共享必须是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文献完备性,可获得性和个馆核心藏书的可近性,易获得性相结合。我们曾讨论过个馆核心藏书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并提出核心藏书保障体系的藏书界定公式[1],今再推出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藏书界定公式,并在继承图书馆学界文献资源布局研究的基础上,另从这个界定公式角度讨论文献资源布局,提出建立国内书刊“国家级——大城市级”、进口文献“国家级——特大城市级”两种两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意见,诚请图书情报界专家同行予以教正。
1 各级文献保障中心的藏书界定公式
各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藏书可分为常用藏书,次常用藏书,少用藏书和偶用藏书。我们根据书刊使用可能性的大小将藏书或需补充藏书N划分为n[,1]、n[,2]…n[,n]个部分,测算出若干年内各部分的藏书流通率分别为l(n[,1])、l(n[,2])…l(n[,n]),n[,i]和l(n[,i])分别为第i个藏书部分的数量及其以N为分母的藏书流通率。
文献资源布局是有层次性的,按情报传递的空间距离大小和满足文献需求的高低程度,各担当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任务的文献保障中心有高低层次区别。读者通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获取1册次所需文献的平均费用,从本级文献保障中心取得为f[,1],从高于这一级文献中心的取得的为f[,2]。
购置1册书刊的平均费用为g。
那么,各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藏书界定公式是:
n[,i]g≤Nl(n[,i])(f[,2]-f[,1]〕……(1)
凡符合本公式条件的n[,i]应由本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提供保障。
反之,凡符合公式
n[,i]g>Nl(n[,i])(f[,2]-f[,1]〕……(2)
条件的n[,i],可由上一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提供保障。
2 各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藏书流通分布
特鲁斯威尔(R·W·Trueswell)在读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提出“80/20律”理论:总流量的80%一般是由20%的馆藏所提供的[2]。庄子逸、陶涵或也根据斯劳特(Slote)《图书馆藏书剔除》一书的抽样统计著文指出:25%藏书提供了流通的75%,50%的藏书提供了流通的90%,75%的藏书提供了流通的98%,100%的藏书提供了流通的100%[3]。根据这种以书刊流通率高低划分藏书部分的方法,藏书的流通分布情况大体上如表1所示。
表1 藏书流通分布
国外的一些图书馆的统计表明,“呆滞书刊”约占全部藏书的30%~40%。从国内一些图书馆报导的数字看,“呆滞书刊”的比例达到50%~80%,几乎是国外统计数的一倍[4]。据此估计,若以书刊流通率高低划分藏书部分,各部分的流通率也将呈表1式地递减分布,只是各部分的藏书流通率会更低。我国引进书刊利用率较低,利用率高的单位也不超过30%,平均有70%的书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5]。1988年北京图书馆的流通率仅为22.7%[6]。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文自然科学图书从未流通的品种占47.89%[7],该院文献情报中心1985~1989年的外文图书流通平均仅为31%[8],李锦芳也报告说,该中心562万册藏书,年流通册次从未超过100万[9]。根据这些具有文献保障中心性质的统计数字估计,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藏书流通分布也不会超过表1水平。如果国家级以下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能遵循“文献资源布局要和各地区、各部门科研、教学、管理等人员的知识水平、情报需求及情报吸收能力相适应,同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相适应”[10]的原则,不采购不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出版物,并加强选书研究,实行科学选书,这些中心也会达到或接近表1藏书流通分布水平。
3 国内书刊的保障
根据文献保障中心藏书界定公式,书价高低的影响颇大。据调查,199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外文进口图书平均单本书价884.11元,32开本书的单面价格平均已达到1.84元[11],而国内当时图书平均价格只有10元上下。由于国内外书价相差是这样的悬殊,在讨论文献资源保障的时候,很有必要将国内外书刊分开来进行
3.1 中国藏书流通率较低,取藏书(N)流通率达到1时为计算时限
按表1方式将所需(补充)藏书N划分为n[,1],n[,2],n[,3]和n[,4]。
先假设有市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那么,根据公式(1)和(2),市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补充藏书n[,1],n[,2],n[,3]和n[,4]应分别符合下述公式条件:
n[,1]: N×25%×g≤N×75%×(f[,2]-f[,1])
0.25gN≤0.75(f[,2]-f[,1])N ……(3)
n[,2]: N×25%×g≤N×15%×(f[,2]-f[,1])
0.25gN≤0.15(f[,2]-f[,1])N ……(4)
n[,3]: N×25%×g≤N×8%×(f[,2]-f[,1])
0.25gN≤0.8(f[,2]-f[,1])N …… (5)
n[,4]: N×25%×g≤N×2%×(f[,2]-f[,1])
0.25gN≤0.2(f[,2]-f[,1])N …… (6)
凡不符合公式(3)、(4)、(5)、(6)而符合下述公式条件的藏书可由上级文献保障中心提供保障:
n[,1]:0.25gN>0.75(f[,2]-f[,1])N …… (7)
n[,1]:0.25gN>0.15(f[,2]-f[,1])N …… (8)
n[,1]:0.25gN>0.8(f[,2]-f[,1])N …… (9)
n[,1]:0.25gN>0.2(f[,2]-f[,1])N …… (10)
各个市级文献保障中心所需藏书的g值和各市读者获取文献所需费用的f[,1]、f[,2]值是有差异的,现尚没有对这些值进行过测算,但据g、f[,1]、f[,2]的估计值用公式(3)~(10)进行估算,市级文献保障中心的n[,1]、n[,2]和n[,3]藏书分别符合公式(3)、(4)、(5),应由市级中心提供保障,而n[,4]符合公式(10),可由上级中心提供保障。我们的估算证明了国内出版物建立市级保障中心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中心应在大城市建立,初期数字可控制在70~100个。
3.2 市级文献保障中心藏书
现在来讨论市级文献保障中心的n[,4]藏书:0.25gN>0.2(f[,2]-f[,1])N。n[,4]原应由上级文献保障中心提供,可节省0.25gN-0.2(f[,2]-f[,1])N。这个可节省的钱估计在2N~3N元之间。但是,反过来看,如市级中心再多花2N~3N元,可提供100%的流通,是个多么诱人的目标!那么,2N~3N元倒底是多少钱呢?
据报到,现在全国年出书近10万种,期刊7011种[12]。但是,即使是国内出版物,不是国家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部收藏。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的完备性不是指对所有文献的完备,而是对文献所含情报的完备和对我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文献的相对完备。许多研究表明,含有新情报的文献约占现有文献总数的25%,图书馆只要购入这25%的文献就能保证近乎100%的情报完备性[13]。关键问题在于科学优化选书。欣赏、消遣用书,由于阅读目的的明确性和需求对象的明确性最差[14],对文献的完备性要求也最低,可替代性较强,可以严格精选,而且这种精选对读者还具有指导性意义。另外,这部分书刊对情报系统可近性要求很高,大部分通过方便的基层图书馆和书店解决,很少能够到较远的文献保障中心去获取,这就更说明对这部分书刊的采购可以从严掌握。普及读物,一般地说,其阅读动机的强烈程度和需求对象的明确程度都较研究用书和学习级藏书低。应大减同类书雷同品种,可进行较严格的精选。研究用书和学习级藏书是文献保障中心藏书的主要对象,而后者因具有指定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也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即使是要求情报完备性最高的研究用书,也有沉余情报的筛出问题。现在虽年出书近10万种,但通俗读物占压倒优势[15],1988、1989年使用中国标准书号(ISNB)出版的新版科技书(种)仅占其出版总量(种)的11%,其中还有大量科普、通俗读物[16],1992年科技图书年出版量18000余种,其中高水平学术著作仅约2300种[17],80年代社科出版物平均仅达4500种左右[18]。凡此种种,为地方级文献保障中心藏书提供了很大的筛选空间。不仅如此,我国年重印图书约占总出书种数的1/3[19,20],n[,2],n[,3],n[,4]藏书应实行单本政策(损失者可补购或到国家级文献保障中心复印补充),也都会使N值变小。经过以上各种分析,如果做好选书工作,2N~3N的数值不算大,对一个大城市来说,是不难解决的。市级文献保障中心只要再多花2N~3N元,就可大大提高情报系统的可近性,并由此可大大减轻其他各个馆藏书压力和节省各馆的更多资金[21]。
这样的市级文献保障中心要照顾附近辐射地区。有了这样的中心,国内书刊省级文献保障中心就不必另行建立了。所以国内出版物文献保障中心只设立市级和国家级两级就可。
国家级中心虽然建设在北京,应收全国内所有出版物,提供市级中心偶尔遗漏的和不足的文献的最后保障。事实上北京图书馆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工作,达到100%的保障效果[22]。
3.3 市级保障中心的资金筹措
上面是粗略的理论计算。现实要更复杂一些。问题是公式右边是用户的花费,替他省下来并不交与文献保障中心,中心多花的不是2~3N元,而是0.25N元。不仅如此,原来购书经费少的城市(目前这样的城市占多数)可能n[,3],甚至n[,2]藏书都无力全部采购。这样的城市若需建市级中心可能在原购书经费基础上还要增加20万元甚至30万元以上。不过,既然已经证明了建立国内出版物市级保障中心是合理的、合算的、方便的,就要设法筹集资金,至少要朝这方面努力。实在筹不足资金的,建议采用下列办法:(1)与情报用户的单位签订收费文献保障协议,中心提供一定的文献保障,用户的单位将省下的到更远地方去获取文献的费用的一部分提交给中心,使双方在经济上都受益。(2)建立了市级中心,本市各个图书馆就可放心地只购本馆的n[,1]藏书,能省下很多资金[23],将其一小部分提交给中心,供其建设市n[,4]、n[,3]、n[,2],反过来再为各馆提供他们无法做到偶用书刊保障,这样,双方都受益。这是最好的藏书协调和资源共享方式,是这种协调与共享的现实的光明之路。(3)有条件的城市,可由一个馆承担市级中心任务;没有条件的城市,可由2个、3个或4个馆协作承担。购书经费特少且连上述三个解决办法都实行不了的城市,可尽量建设n[,1]、n[,2]、n[,3],余下2%或更多的流通由最近的有条件的大城市文献保障中心给解决。
4 进口书刊的保障
取藏书N流通率达到1时为计算时限,进口书刊的g值在数百元之上,通过估算,市级和省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n[,1]进口藏书不符合公式(3)而符合公式(7)。这就是说,市级和省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连购置n[,1]进口藏书都不合算,更不要说n[,2]、n[,3]和n[,4]藏书了。事实上,由于进口书刊价格太高,即使是仅购置n[,1],其耗资之巨,也是省市级文献保障中心所无力承担的。进口书刊省、市级文献保障中心在目前国力有限、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立。当然,若将省、市级中心的n[,1]进口藏书的25%N再按流通率高低细分成若干部分,
国家级进口书刊文献保障中心设在北京。文献是一种资源和财富,一个国家的文献保障能力首先表现在提供文献的完备程度,然后才是数量的普及与均衡布点。这样,以追求文献完整收藏为目标的国家一级布局就成为国家文献资源建设的中心和关键,各国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宏观的国家一级的布局[25]。本文4节的估算结果为这一论点在进口书刊的合理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由于本文建议的文献资源布局层次减少了,除个别特殊学科外,只有国家级文献保障中心提供国内的最后文献保障,从而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搞好这最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尽速达到每年引进20万种图书和5万种期刊的文献满足目标。国家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应开展好代查代复印等服务,降低f[,2]的数值,减轻地方的经费压力和扩大馆藏的压力,并使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特大城市级文献保障中心、其他城市藏书协调和个馆有限的适度的文献可近性、易获得性配合下,重点建设国家级文献保障中心进口书刊保障体系,早日改变“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检索出来的文献线索,大约有40%~50%在国内很难或无法找到原始文献”[26]的现状,保一活救大家死,符合藏书界定公式,符合现阶段国情,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需文献资源问题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