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负性情绪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究论文_倪梓桐 黄姣雯

认知行为干预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负性情绪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究论文_倪梓桐 黄姣雯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疾病中心 倪梓桐 黄姣雯【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加强认知行为干预的65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治疗中加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康复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认知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患者患病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发病率较高的即为吞咽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营养的正常摄入,还会增加患者吸入性肺炎、再次卒中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死亡几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治疗及康复,同时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1]。临床治疗中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有一定的康复训练措施,但是训练效果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关研究中提出,认知功能的训练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以及不良情绪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2],为此对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7.4±12.3)岁;脑出血患者33例,脑梗死患者32例;加强认知行为干预的65例患者为研究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7.2±12.4)岁;脑出血患者34例,脑梗死患者31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三级;患者意识清醒,能够与护理人员进行正常交流,且无任何精神病史;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医学研究中关于两组对照组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以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内科护理要求为基础,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同时配合营养脑细胞以及降低颅内压治疗,以促进患者脑循环的恢复,另指导患者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训练以及呼吸功能训练。研究组加强认知行为干预,①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来源,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缓解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②指导患者进行松弛练习,请患者躺在安静温暖的房间中,医生以轻柔的声音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进行想象及自我暗示松弛练习;③提升社会支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合理应用社会环境以及家属的力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撑,组织患者开展小型的活动;④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相适合的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定向力训练以及失用症训练,与吞咽功能训练相互配合进行。

1.3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进行自我评价;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抑郁情绪进行自我评价,以上两项评分越高,则患者该类情绪越严重;另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佳,分组计算各项评分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3]。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由SPSS19.0软件分析、整理,描述定量资料用( ±S),检验用t值;当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分组对比130例患者治疗前后SDS、SA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SDS、SA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DS、SA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130例患者治疗前后SDS、SAS、SF-36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组对比( ±S)

组别 例数 SDS SAS SF-36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65 49.8±4.3 28.9±2.3 48.7±5.0 29.1±3.1 65.9±5.8 83.6±3.2 对照租 65 49.2±4.1 34.6±3.5 48.9±5.2 35.4±4.4 66.1±6.5 71.8±2.9 t 0.814 10.973 0.224 9.437 0.185 22.029 P 0.417 0.000 0.823 0.000 0.853 0.000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并发症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营养摄入,还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4]。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加强对患者各项功能的训练以及康复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认知行为干预是心理干预中效果较好的一种干预方式,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康复训练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治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5]。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干预后SDS、SA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且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可知,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对于患者不良情绪的缓解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严旻.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19):26-28.

[2] 张晨.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黑龙江医药, 2018, 31(2):468-470.

[3] 王新华. 早期被动功能锻炼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13):1794.

[4] 黄传芝, 陈建冰, 薛木连.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意义研究[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0):1892-1893.

[5] 乔荣慧.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 9(9):80-81.

论文作者:倪梓桐 黄姣雯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干预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负性情绪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究论文_倪梓桐 黄姣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