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政治史教学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政治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视政治史的传统,与经济史和文化史相比,政治史的地位向来 要重要一些,相关内容在历史教材和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也要大一些、多一些。但是,在 “斗争哲学”的导引下,长期以来政治史主要是讲政治斗争史,突出的是阶级斗争。现 在,阶级斗争早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来贯穿中 外政治史,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政 治史教学的视角、范式和主线应进行调整,应实行转换。如何调整和转换?关键之处在 于,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上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以政治文明的发展 作为政治史的主线,将介绍人类创造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获得的主要成果作为政治史教 学的基本内容。质言之,就是要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政治史作为政治文明史来讲述和学习 。
政治史教学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调整和转换呢?
首先,这是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史的重要性决定的。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创造 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文明成果的总和。[1]以往,我们一直以为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两部分组成,因此,“两个文明”的说法十分流行。但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 出的,只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能是一个重大疏漏”。[2]而所漏掉的正是政治 文明。实际上,从构成来看,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构成 的。三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缺一不可。其关系可图示如下:
从图示可以看出,政治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条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作用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和决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3]二是充当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早就使用过“政治文明”这一概念。随着我国 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随着反腐倡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治文明及其建设问 题引起党内外从未有过的关注。在中共十六大和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在新修 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实际上已被“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取代。这一重大 变化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组成,人类文明史相应也由物质文 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构成。政治文明史是研究人类创造政治文明的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政治史应该以政治文明史为基本内容。由于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纲”,政 治史教学忽略了政治文明史,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报告还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4]《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订)也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为推动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 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4]而无论是总结自己的经 验,还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都需要学习和研究政治文明史。在这方面,历 史教学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这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的需要。无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还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将“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提高 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两个“课标”都强调要“汲取 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成果既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包括政 治文明成果。作为现代公民,要以文明的态度、文明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领域 的活动,承担政治义务,享受政治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而要造就这样的现代公民,就很有必要加强政治文明史的学习。
二
当我们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而不是从阶级斗争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时,再现和描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总结人类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理所当然成 为政治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下面让我们对这两个方面作概括的说明。
(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1.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在勾勒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简史时,应注意古希腊的奴隶制 民主制在世界古代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注意英国开创了近代政治文明,巴黎公社作 了建设无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尝试,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源起。
2.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在勾勒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简史时,可认定禅让制的形成是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源头,三省六部制、郡县—行省制、科举制等促进了古代政治文明 的发展。在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政治文明以特有的方式出现和发展。辛亥 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政 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随 着改革的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艰巨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二)人类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
1.政治观念文明成果。在古代,有我国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理论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和亚里士多德的“善业”学说。在近现代,有洛克的 分权理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人权宣言》高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旗 帜,马克思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 论。在当代,有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等。这些都是政治观念文明的重要成果。
2.政治行为文明成果。政治行为包括群体政治行为和个体政治行为。如1911年至1912 年之交,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就是群体 政治行为文明的重大成果。而孙中山作为“平民总统”,他的言行举止又为后人留下一 笔宝贵的个人政治行为文明财富。政治文明史不同于政治斗争史,但政治文明史并不排 斥政治斗争,恰恰相反,它将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等视为政治行为文明的重大成果。
3.政治制度文明成果。政治制度文明涉及的范围很广,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 一些方面的内容:①国家权力制度方面,如代议制、苏维埃制以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等。②国家行政制度方面,包括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前者如隋唐 的三省六部制,后者如郡县制和行省制等。③职官制度方面,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西 方近代的文官制等。④监察制度方面,如中国汉代的刺史制、当代香港的廉政公署制。 ⑤法律制度方面,典型的有罗马法律、以唐律为代表的东方法律、以《拿破仑法典》为 样本的西方近代法律。
4.政治技术文明成果。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解决政治问题的物质技术 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和积累了政治技术文明的成果。如表决方式就经历了从举手 、投票到按表决器的发展过程,形成相应的政治技术文明成果。
三
综合上述可知,调整政治史教学的视角,转换政治史教学的范式和主线,进行以人类 创造政治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政治文明成果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史教学,实质是政治 史教学的一次深刻改革,涉及问题很多。那么,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或者说应怎样进行政治文明史教学呢?笔者认为,除不断提高认识,真正实现政治史教 学的观念转变外,现阶段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抓住政治文明的灵魂和关键。民主思想及其实践是政治文明,也是政治文明史的 灵魂。讲政治文明史一定要注意民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及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 和类型等重要内容,抓住民主这个灵魂。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是政治领域的社会规则,是政治观念和政治实 践相结合的产物。设计和安排政治制度是解决人类政治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5]讲 述政治文明史一定要抓住政治制度史这个核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出台的 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重要政治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诺 斯指出:“制度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6]因而我 们可以说,抓住政治制度史就等于抓住了政治文明史的关键。
(二)突出重点时期。政治文明史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多彩,而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极 其有限,因此讲述政治文明史必须有重点。按时期来说,重点是近现代政治文明史。近 现代政治文明和当代政治文明之间有直接的渊源、演变关系,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还是提高公民的政治文明素质修养,从近现代政治文明史中都可得到更多的、更 直接的启发。此外,近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也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学习近 现代政治文明史与学习政治现代化进程史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注意比照。文明与野蛮、愚昧、残暴是对立的两极。政治文明是人类创造的与历 史发展方向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各种政治观念、行为、制度和技术成果的总和,而那 些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阻碍社会进步的政治观念、行为、制度和技术手段等则应 被排斥在政治文明之外,因为这些东西是野蛮政治、愚昧政治、反动政治的产物,是与 政治文明水火不容的。可是,这并不是说,讲述政治文明史要回避这些内容。恰恰相反 ,应把文明与反文明两相对照起来,通过对野蛮、愚昧、反动的政治观念、行为、制度 和技术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加深学生对政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政治文明史教 学中,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法西斯政治、斯大林模式下的政治体制和中国“文化大革 命”中的“四大”等,都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都可以,也应该作为教学内容。
(四)加强政治文明史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者之间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政治文明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改,学习宪政文明发展的历史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开发政治文明史教学资源。现阶段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政治史,主要讲阶级斗争史 和革命史,还不能等同于政治文明史,但其中也涉及不少政治文明史内容,教师应对这 些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将其作为现阶段政治文明史教学的首选资源。与此同时,可作 必要的补充。在设计练习题或考试题时,可适当选用教材上没有的政治文明史资料,创 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去解答。
(六)参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高现阶段政治文明史教学的水平和质 量。现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刚开始试验,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学校仍执行高中历史教学大 纲,但是,“课标”的理念以及一些安排,如设置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必修模 块,体现了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并重的理念;在历史(Ⅰ),即政治史 模块中,突出了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历史人物评说”这类与政治文明直接相关的模块等,对我们 进行政治文明史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课标”的理念,参照“课标”的安排 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现阶段政治文明史教学(尤其是复习教学)的质量。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讲述政治史,是中学政治史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认真实践,以上所述只是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