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别隔离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_大学专业论文

专业性别隔离的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别论文,因素论文,过程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3698.2013.04.008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13)04-0047-07

一、研究缘起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公平受到普遍关注。然而,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专业性别隔离就是其表现之一。以往对于专业性别隔离的专题研究不多,主要从教育的性别不公平或平等的角度讨论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问题。在这些研究中,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对高等教育研究多于中等教育研究,现状研究多于原因研究。本研究试图运用定量研究,证实专业性别隔离的存在,并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连接,从教育过程中探究专业性别隔离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从而认识到专业性别隔离不仅对于女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有负面作用,而且不利于教育中的专业性别均衡。因此,对于专业性别隔离的研究,目的是努力消除专业性别隔离,以追求教育公平、倡导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中的“大学生群体”是指国内普通高校中,通过国家统一招收、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群体。调查标准时间是2012年11月1日。该问卷为“大学生专业选择性别差异调查问卷”,主要对被调查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状况、高中阶段学习情况、报考大学情况、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情况、个人态度和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概率抽样原则,采用二阶段配额抽样方法,主要根据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区别,以及男女生性别、年级比例进行抽样,具体参见调查员手册中的抽样方案。按照抽样方案,应该从10所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农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抽取样本,但是根据实际的专业分布情况,结果样本来自14所高校。除了上述10所高校外,把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作为样本补充大学,共获得2400份问卷。其中,重点大学(985或211大学)有1356人,占总数的56.5%;普通大学有1044人,占总数的43.5%。综合型大学有1723人,占总数的71.8%;非综合型大学有677人,占总数的28.2%。本研究以SPSS19.0正版统计软件为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数据采用检验,连续变量数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专业性别隔离的内涵和理论诠释

所谓隔离,即是不平等。它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居住空间的研究,后来又被引入到种族隔离、性别职业隔离等方面的研究。[1][2]近年来,职场性别隔离的研究越来越多,西方学者表示这些性别隔离现象的影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3]高等教育性别隔离是指某一性别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度集中,形成了与另一性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隔离状态。[4]隔离同样也被纳入性别学科与专业隔离之中。[5]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性别隔离主要是指某一性别的学者或专业人士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的高度集中,形成了与另一性别学者或专业人士的专业隔离状况。[6]还有学者认为,性别隔离也叫性别区隔,对它的关注始于劳动力市场性别隔离现象的大量出现,主要是指职业中的性别隔离。[7]

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物本质主义的解释;另外一种是女性主义的解释。生物本质主义主要以男女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为认识基础来阐释学科与专业中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认为,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的出现与划分并不是男女本性差异使然,也不是学科理性沉思的结果,而是社会意识形态、权力系统和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表现的结果,它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5]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认为专业性别隔离是指学生在自主专业的选择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分性别地在某些专业上高度集中的区隔状态。这种区隔状态造成女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势地位。[5]专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往往与其他弱势群体的专业和职业的隔离现象交互影响。弱势群体的专业和职业隔离表现在: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户籍为农业户口的学生、来自乡镇中学和各级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父母是低教育程度(高中以下)的学生、父母的职业地位较低的学生、低收入家庭(全年总收入在八万元以下)的学生,更多集中在某些学科或专业,导致未来职业的性别隔离,也形成了女生在职业发展中的阻碍。因此,本研究重点聚焦于专业的性别隔离,同时也关注其他弱势群体的专业和职业的隔离现象及其两者交互的影响。

四、专业性别隔离的产生过程

(一)中等教育是专业性别隔离产生的初始

1.高中阶段

调查发现,在高中阶段,从文理科选择来看,有43.4%的女生选择文科,而有40.3%的男生选择文科;有55.4%的女生选择理科,而有57.1%的男生选择理科,以上结果反映出更多女生选择文科,而男生倾向于选择理科。

从课程表现看,通过对是否文理科生、课程表现和性别的交互分析,数据表明文科生在数学、化学、生物、体育等课程表现上没有性别差异,理科生在这些课程表现上则有性别差异;理科生在生物、音乐、美术等课程表现上没有性别差异,文科生在以上这些课程表现上则有性别差异。反映出男生在理科课程上的表现好于女生,而女生在文科课程上的表现好于男生。

在选择文科或理科的主观影响因素上,主观影响因素有“能更容易的考上大学”、“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方向”、“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和“所在中学的师资水平”。其中,只有在“个人能力”的因素上具有性别差异(Pearson值=13.432,p<0.05)。男生认为个人能力的因素影响大于女生,女生则对更多选择理科的能力自信更低。

2.报考大学

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涉及126个专业,通过对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和性别的交互分析,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具有性别差异(Fisher精确检验值=411.133,p<0.05)。从就读高中看,无论女生和男生,来自“乡镇中学和各级普通中学”的学生更多选择教育学和农学。

有更多的文科女生或理科男生进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是否文理科生、是否重点大学和性别的交互分析,发现有46.0%的女生高中时是文科生进入重点大学(985或211大学),比男生多4.6个百分点;而有54.6%的男生高中时是理科生进入重点大学,比女生只多1.6个百分点;高中时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能进入重点大学具有性别差异(Pearson值=6.404,p<0.05),而在普通大学没有这样的性别差异(Pearson值=2.076,p>0.05)。男生理科优异的更多选择工学;无论女生和男生,文科优异的学生倾向选择历史学,音乐、美术类课程优异的则选择艺术学。

在高考时填报第一志愿专业的主观影响因素上,如“未来职业收入高”、“个人能力擅长”、“学费低或有其他优惠政策”、“专业冷门,入学分数低”等因素具有性别差异(经Pearson检验,p<0.05)。关于这些因素,女生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比例均低于男性。

从对高考所报专业的了解程度看,女生当时对所报专业是“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21.2%)低于男生(30.1%),而“不太了解”、“很不了解”的比例(35.7%)均高于男生(30.1%)。对所报专业的了解程度具有性别差异(Pearson值=32.755,p<0.05)。女生和男生分别对文科和理科有更多了解的倾向。

通过对性别与高考的第一志愿专业和目前所学的具体专业的一致性进行交互分析,发现男生具有两者一致性的比例是48.8%,女生的比例是42.2%,男生比女生高6.6个百分点。高考的第一志愿专业和目前所学的具体专业的一致性具有性别的差异(Pearson值=10.467,p<0.05),这意味着女生在高考时选择所报专业更多的是被动选择。

男生在高考时所报专业是第一志愿的比例为54.7%,比女生高4.7个百分点;而女生为“其他备选志愿”、“非本人志愿,接受调剂”的比例分别为33.4%和16.7%,比男生高1.2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高考时所报专业是否是第一志愿具有性别差异(Pearson值=6.789,p<0.05),这进一步证实,女生在高考时选择所报专业更多的是被动选择。由上述数据和分析可见,专业的性别隔离从高中文理分科后就开始形成了。

(二)高等教育对专业性别隔离的强化

在中等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别隔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到固化和强化,具体体现在女生、男生在考试成绩、综合测评与压力、能力上的反差,以及这种反差体现出的传统女性专业、男性专业区隔的貌似减弱和专业性别隔离实则增强,并进一步影响到未来职业的性别隔离,由此表明高等教育对专业性别隔离具有强化的作用。

1.表面现象:专业性别隔离的减弱

在大学学习中,女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评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均高于男生(Pearson值=68.812,p<0.05;Pearson值=55.361,p<0.05)。通过对性别、考试成绩或综合测评和学科门类的交互分析,男生考试成绩是优秀和良好的学科分别是理学、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女生则为经济学、理学、管理学和农学、艺术学、哲学等;男生综合测评是优秀和良好的学科分别是农学、艺术学、法学和艺术学、管理学、文学等,女生则为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和农学、文学、工学等(经Pearson卡方检验,p<0.05)。由此可见,女生在一些理科学科,如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其考试成绩或综合测评并不弱于男生,传统观念所区分的女性专业和男性专业的区隔似乎正在逐渐减弱。

2.背后本质:专业性别隔离的增强

(1)女生比男性更感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有压力,女生对“所在专业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和“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的信心更加不足。

关于“所在专业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很好”、“在专业学习上感到得心应手”、“感到在本专业内学习压力很大”、“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等说法具有性别差异。关于这些说法,女生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基本上低于男生(见表1)。

而且,女生比男生更感觉不适合学习本专业(Pearson值=32.422,p<0.05),导致女生和男生选择各自认为适合的专业。

(2)在一些能力表现上,通过对各种能力自我评价得分和性别进行均值和方差分析,表明在“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研究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有性别差异,对这些能力自我评价得分上,除“语言能力”外,其他能力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经Pearson检验,p<0.05)。

(3)目标取向看,女生更指向生活目标,男生更指向专业目标。在分析中,本研究把目标分解为专业目标和生活目标。

专业目标包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对社会、他人有所贡献”、“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某方面有影响力”。关于“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某方面有影响力”目标,女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低于男生;关于“能够对社会、他人有所贡献”和“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目标,女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低于男生,而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高于男生。

生活目标包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关于“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目标,女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关于“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女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低于男生,而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高于男生(见表2)。

因此,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的压力、在一些专业能力表现和专业目标指向上,女生比男性更感到压力大、能力表现不足和专业目标缺失,以致影响他们各自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专业的性别隔离被进一步强化。

五、专业性别隔离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的影响

1.家庭的民族影响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其中汉族有近9成,少数民族涉及29个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女生和男生都有不同的专业选择,少数民族学生无论女生和男生有选择文科专业的取向,如多选择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

2.家庭户口和目前所在地的影响

被调查学生非农户口占到7成。无论女生还是男生,有农业户口的学生选择专业的差异不大,主要有教育学、农学、工学;而非农户口的学生专业选择呈现多样性,且有一些性别差异,非农户口的女生更多选择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男生更多选择艺术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城市被调查学生占多数,有近7成。总体来说,不同家庭所在地(农村、乡镇、各级城市)的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明显,但是无论女生还是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选择专业的差异不大,集中在教育学、工学、农学。从中可以看出,来自于农村、农业户口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教育学、农学。

3.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的影响

女生和男生因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专业选择,但是无论女生还是男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即父母是低教育程度的学生都集中选择了教育学、农学,而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则多偏向兴趣爱好,且有更多的选择性。且父母亲职业地位较低(如父母是“农业劳动者”、“工人/体力工作者”、“商业、服务业人员”等)的学生更多选择艺术学、农学、教育学等。

4.父母收入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父母总收入普遍不高,收入在十万元以下的占到55.7%。不论女生还是男生,低收入家庭(全年总收入在八万元以下)的学生更多选择农学、教育学、工学等,高收入家庭(全年总收入在八万元及以上)的学生更多选择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等(女生:Pearson值=39.260,p<0.05;男性:Pearson值=46.769,p<0.05)。

5.父母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女生听父母说过“女生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的比例(80.2%)高于男生(57.1%);男生听父母说过“女孩不如男孩聪明”(34.1%)、“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52.6%)、“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46.0%)、“干得好不如嫁得好”(31.5%)、“男性的能力比女生强”(38.7%)、“男生在所学的专业中发展潜力更大”(42.5%)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为20.6%、38.9%、28.9%、27.5%、25.2%、24.9%)(经Pearson检验,p<0.05)。

父母的社会性别观念对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都会产生影响,而父母关于专业发展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男生在所学的专业中发展潜力更大”、“男孩上中学以后学习成绩就上来了”、“男性的能力比女性强”、“女孩不如男孩聪明”对不同学科的女生和男生均有不同影响。

(二)学校及专业环境的影响

1.学校环境的影响

(1)学费对学科选择的导向。通过对本科阶段的学费和学科门类进行均值和方差分析,发现艺术学的平均学费最高(9854.00元),其他学科的学费依次是经济学(6712.76元)、医学(6222.37元)、文学(5245.25元)、哲学(5052.76元)、工学(5005.89元)、管理学(4990.70元)、法学(4926.01元)、历史学(4668.34元)、理学(4134.28元)、教育学(2755.28元)、农学(1705.70元)。教育学、农学是收取学费最低的学科,因此一些弱势群体学生更多选择教育学、农学。

(2)高中数学老师男性化倾向。高中时,是理科生的学生认为文理分科后,所在班级的数学老师是男性的占56.3%,说明高中数学老师主要是男性。

(3)大学没有接触过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有近8成的被调查学生在大学没有接触过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只有近1成的被调查学生在大学参加过性别平等或与女性发展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大学开设“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的不多,这与是否参加过相关课程或讲座和个人的社会性别观念是无关的,说明参加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后对提升观念并无作用,因此许多学生对专业的性别隔离并没有意识。

(4)大中小学校老师的社会性别观念影响。更多女生听中小学老师说过“女孩不如男孩聪明”、“男孩上中学以后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更多男生听中小学老师说过“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性的能力比女性强”、“男生在所学的专业中发展潜力更大”。更多女生听大学老师说过“男孩上中学以后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更多男生听大学老师说过“女孩不如男孩聪明”、“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性的能力比女性强”、“男生在所学的专业中发展潜力更大”。上述教师关于专业发展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和男生均产生不同影响。

2.专业环境的影响

(1)专业领域中男性成功者居多,女生的专业榜样不足。被调查学生认为,高中时所报考专业领域和大学所学专业领域中的成功者均以男性居多,且无论女生还是男生,都认为“专业领域中的成功者”是男性。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不同性别的成功者,女生和男生更多知晓的专业领域中,成功者是男性的学科主要有哲学、工学、经济学,这些学科是传统男性学科,如工学中根本就没有知晓的女性成功者,而成功者是女性的学科有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文学等。

(2)女生对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值低。对未来专业和工作,分别有3成多的学生“期望未来工作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自由”,未来会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的工作。

关于“所在专业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很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等说法,女生认为符合度低于男生,表明女生更加缺乏信心。

关于所在专业就业后薪资水平,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一般的占到45.9%,表明被调查学生对就业后的薪资水平的期望和信心不够。对于就业后的薪资水平,女生的期望低于男生。不同学科的女生和男生对就业后薪资水平有不同的期望,女生和男生对就业后薪资水平期望高的学科都集中在经济学、艺术学、工学,而在其他各学科的期望上有差异。

关于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更需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被调查学生没有性别差异,而关于未来工作“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会进入对身体有危险或潜在危险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不规律”、“经常需要出差”、“工作强度很大,需要连续加班”等描述,女生认为的符合度普遍低于男生。

六、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专业性别隔离确实存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中等教育中,从文理分科、高考报考的第一志愿专业选择和课程表现分析中可以看出,专业性别隔离开始产生;在高等教育中,只从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评的考察,传统观念所区分的女性专业和男性专业的区隔似乎正在逐渐减弱,但是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的压力以及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上等本质问题上分析,专业的性别隔离被进一步强化。

2.专业性别隔离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和学校及专业环境。家庭的民族属性、家庭户口和目前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父母收入和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社会性别观念等,成为性别及一些弱势群体的专业隔离的影响因素;学校的学费制度、教师选择和课程安排,以及专业领域中成功者榜样的树立、对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展望,都会影响专业的性别隔离。

(二)对策建议

专业性别隔离现象会妨碍社会公正和性别公正,因此要加强政策研究,扶持弱势群体,融解专业性别隔离现象。要关注专业性别隔离产生的源头,在高中文理分科和高考志愿填报时,引导更多女生学习理科或文理兼修;在大学教育中注重提高女生的各种能力,使女生能够与男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公平竞争,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的机会。采取消除专业性别隔离的一些具体措施,可以成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消除关于专业的性别刻板印象。被调查学生个人关于专业的性别刻板印象来自于父母、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其对学生的误导,特别是关于专业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影响男女学生的个体发展,还使传统的性别观念得到复制和代际传递。笔者认为,应在高校开设“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关注课程或讲座效果,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同时建立课程或讲座的评估机制;课程或讲座要同时面向教师和学生,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逆向社会化途径改变父母的传统性别观念,增强对性别刻板印象和专业性别隔离的识别度。

鼓励女生在专业和职业上的发展。女生和男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压力要缓解,就要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得到支持,特别要关注女生,提倡同伴教育,女生和男生共同组成学习和心理支持小组,可以优势互补;在尊重女生和男生目标取向的基础上,使女生更多转向专业目标,男生更多转向生活目标,在目标取向上实现性别平衡,有利于女生和男生在事业和生活上的均衡,女生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的状况也能够得到改善;女生的专业榜样不足,使女生在专业和职业上的发展缺乏目标和动力,这需要大力树立专业榜样,尤其是为女生树立理工科的专业榜样,可以寻求专业领域中的成功女性,与在校女生建立直接联系,专业上的成功女性为在校女生提供的不仅是榜样功能,还能够起到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支持作用,帮助女生建立专业和职业成就动机,提高女生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期望和信心。

标签:;  ;  ;  ;  ;  

职业性别隔离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