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中心血站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血液标本检验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流程,就其操作程序而言,仅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但是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否则将会对血液检测结果带来不良影响,使其准确性大打折扣。本文以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试探讨其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对于血液检测工作来说,血液标本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是基础中的基础,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结果,甚至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更是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价值极大的参考依据。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献血者、采血器材、采血操作、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等等。血液检测人员所需要做的便是严格控制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质量,以此来确保献血者的血液安全。
1 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献血者
首先,人体中许多物质的分泌都受到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诸如红细胞计数、血糖、肾上腺素以及血清胆固醇等会在兴奋状态下增加或升高,而儿茶酚胺则会在疼痛、恐惧等应激状态下大量释放。
其次,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各脏器吸收,血液成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诸如血糖和血脂这两项指标便会在进食后明显增加,富含蛋白质或核酸的食物则会导致血尿酸与血尿素增加。而运动会加快呼吸频率,使机体大量排汗,体液量及其分布的改变将会使三磷酸腺苷减少,因有氧与无氧代谢而产生的三磷酸腺苷本来需要神经体液来调节,体液的减少会影响到这种调节作用,因此运动过的献血者其血液中会遗留有更多的代谢产物,在血液检测中显示乳酸、钾钠离子、丙酮酸等物质浓度增加。
最后,不同时间人体所处的状态不同,若是在不同时间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检测结果将会出现波动。以白细胞计数为例,其清晨计数要低于下午计数;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相反,其分泌峰值在清晨,及至下午检测结果则明显下降。
1.2 采集者与检测人员
首先,血液采集工作对采集者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若采集者无法准确定位或未能以正确的角度进针,便会导致采集失败,若反复穿刺,将会激活机体凝血功能,导致微小凝血块的产生,影响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
其次,一些采集者为献血者长时间绑缚止血带,局部血液缺失将会导致血液成分与浓度的改变,同时部分体液被挤出,进入机体组织,导致血液浓缩,在血液检测中将会显示胆固醇、乳酸、脂蛋白升高,pH值下降。
再次,为了避免溶血、凝血问题的发生,应注意采血操作,不可过急过猛地将血液注入试管,且针头不可过细,不可反复抽吸或大力抽吸,还要确保试管不漏气、具有足够的负压,否则发生了溶血、凝血问题,将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此外,采血量需要精确控制,试管内通常有抗凝剂,若是血液标本与抗凝剂的比例失调,则会导致血培养阳性率出现假性结果。
最后,血液标本可能因为送检不及时而发生成分变化,一般而言血细胞在离体一段时间后依然可以正常代谢,若放置时间过长或放置环境不当,则会导致酶类灭活、成分改变,使检测结果出现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标本质量的控制措施
2.1 防治凝血或溶血问题的发生
首先,应该为献血者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如肘静脉,如此可以避免血管挤压,还能获得足够的取血量。若是在手背静脉取血,不仅取血量较少,取血过程中还需要反复握拳,在增加肌肉运动幅度的同时谷歌还会挤压针头,造成血管损伤,引发溶血反应。
其次,应缩减止血带的捆绑时间,且捆绑度不可过紧,以免组织淤血导致溶血。穿刺部位消毒后应等待酒精干涸再行穿刺,若乙醇进入血液,将会导致红细胞破裂,引发溶血反应。
此外,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针头刺伤静脉,引发机体凝血反应,导致凝血块的产生。
最后,选择大小适宜的注射器与针头,若针头过小、注射器过大,则会因负压过大而诱发溶血反应。血液抽取之后,应将针头拔出,将注射器沿着试管壁缓慢注入血液,以免空气进入标本引发溶血问题。同时,若试管中存在抗凝剂的蒸发结晶,则不可使用,以免凝血块导致分析仪样针堵塞。
2.2 做好标本隔离与运动,预防标本污染或变性
无论是采血室还是检验室,都需要保证环境的整洁,以免昆虫、灰尘等异物掉落到标本中,导致标本成分变化。此外,室内空气中不可有有毒有害气体、有机溶剂或挥发性酸碱,否则将会导致溶血问题。而采血者在为献血者采血时,应按照遵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以免细菌污染标本。洗板、加样枪等医疗器械应做好消毒工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在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测过程中,应始终轻拿轻放血液标本,不可过度振动,以免血液标本外溅,导致交叉感染。此外,还需为标本做好防晒和防高温保护,否则容易发生溶血问题。若天气炎热、环境温度较高,则应使用冰块来降低标本温度。一般而言,采集室以18~25℃的温度、50%~70%的湿度为佳,为避免水分蒸发导致血液标本浓缩,一般不将血液标本放在通风处;此外,标本还需要放在无阳光直射的阴凉处,以免标本发生光化学反应。若标本采集后无法立即送交检测,则应放置在2~6℃的容器中进行保存。
2.3 做好标本管理
血液标本应做好标记,以免样本混淆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错误。按照《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规范,应在每一份血液标本上注释:血站名称、献血编号、血型、采血时间、血站许可证号、血液标本有效期、血液标本的储存条件,等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效果。对于检测过的血液标本,管理者应做好存档工作,并对血液标本进行统一管理。所收集到的标本应做好防盗措施,定期进行检查,若检测人员取出或存入血液标本,也应做好记录,以便于日后追溯血液标本发生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
结语:
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可能因自身因素或采集人员、检测人员的原因而发生溶血、凝血问题,本文对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针对血液标本可以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唐建华,张妍,朱海峰,李英莲,刘建云.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前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09):45-46.
[2]周仲民.关于血站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623-1624.
[3]轩东霞,吴春香.影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03):106-107.
论文作者:洪泽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标本论文; 血液论文; 将会论文; 献血者论文; 针头论文; 凝血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