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崇阳康福医院 血液透析科 湖北崇阳 437500
【摘 要】目的:探究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临床效果。方法:本院血液透析室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血液透析患者36例。入院后患者予电脑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配合阿司匹林预防血栓,观察组予吲哚布芬,对比两组内瘘口通畅率和内瘘口血流量差异。结果:观察组内瘘口通畅率、内瘘口血流量分别为94.44%、(410.01±53.05)mL/min,较对照组77.78%、(381.01±65.03)mL/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予吲哚布芬预防血栓生成具良好效果。
【关键词】吲哚布芬;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
前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经血液透析替代肾脏功能完成血液滤过[1]。建立、维持足够功能的血管通路,保证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是血液透析关键。该血管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可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但术后易并发血栓等病症影响透析。临床多予吲哚布芬、阿司匹林预防。为探究两种用药预防效果差异本文现做如下实验对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血液透析中心2017年1月-12月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者36例。所有患者经电脑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n=18)男10例,女8例,疾病类型:原发性慢性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4例,多囊肾1例;观察组(n=18)男9例,女9例,疾病类型:原发性慢性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5例,多囊肾1例。组间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排除标准:二次建立动静脉内瘘;严重心功能衰竭;B超显示血管未达标者。
表1 基线资料比较[n(%)]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专职医生完成上肢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具体操作: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尺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桡动脉-头静脉端吻合。术后7d早期握球康复锻炼。8~12周评价内瘘是否成熟。对照组术日开始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规格0.1g),1片/次/d,共3个月。观察组术日开始服用吲哚布芬(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311,国药准字0.2g),1片/次,2次/d,饭后口服,共3个月。透析时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嘱患者穿着宽松,清淡进食。每日检查内瘘是否正常。血液透析时严禁过量脱水。
1.3评价指标
多普勒B超检测吻合口径,获取内瘘血流频谱。计算内瘘口血流量。内瘘口血流量=π(内瘘口径)2/(4*6*Vmn)。术后3个月内瘘成熟、血流量>250mL/min即内瘘通畅[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软件SPSS21.0分析,计数、计量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X2”、“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内瘘口通畅例数为17例,通畅率为94.44%,内瘘口血流量为(410.01±53.05)mL/min;对照组内瘘口通畅例数为14例,通畅率为77.78%,内瘘口血流量为(381.01±65.03)mL/min。两组内瘘口通畅率、内瘘口血流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479,P=0.034;t=2.213,P=0.030)。
3.讨论
血栓形成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3]。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控制及抗凝治疗可预防血栓。临床多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血栓。阿司匹林可加速花生四烯酸丝氨酸位点乙酰化,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结合,降低花生四烯酸活性,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实现血小板抑制药性。小剂量阿司匹林为传统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抗栓用药[4]。但5%~6%阿司匹林用药者术后5年内仍可出现复发性血栓。且抗血栓失败率较高。本人分析该现象多因抗药性所致。探究替代药物,提升抗血小板药性为血液透析室关注重点。吲哚布芬具强效、持久性抗血栓形成药物。口服用药可抑制血栓烷素生成,实现可逆血小板抑制药效,增加前列腺素合成。且吲哚布芬用药后2h可实现最大血小板凝聚药效,24h抑制作用消失。用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分散可实现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抑制,减低腺苷二磷酸代谢及功能,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故用药后可见多环节可逆性血小板凝聚抑制药效,加强抑制血栓形成功效。吲哚布芬同可提升红细胞变形能力,调整凝血作用机制。故该药亦可用于血小板高凝状态下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具良好心脑血管保护作用。故血液透析者予吲哚布芬可实现抗凝作用,亦具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临床用药价值高[5]。本次组间对比可知,观察组内瘘口通畅率较对照组高,内瘘口血流量较对照组多,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故可知吲哚布芬抗凝确有成效,适用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血栓预防。且多项文献报道吲哚布芬具良好耐受性,毒副作用较轻,具低成本、安全可靠优势。本次用药后宜未见患者存在明显异常反应。故建议临床应用吲哚布芬替代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栓生成。
综上所述,吲哚布芬相对阿司匹林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血栓预防具显著优势。若有阿司匹林预防药效不佳现象者可予吲哚布芬替代用药。
参考文献:
[1]胡鸿鹏,刘泽明,高勇岗,等. 吲哚布芬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9,5(1):19-24.
[2]杨霞,刘维,陈恳,等.吲哚布芬片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4):359-362.
[3]蔡冰冰,程光辉. 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6):9066-9066.
[4]章巧庆,叶蔚蔚,朱晓影,等.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栓形成的关系[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5):490-494.
[5]史青凤.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4(1):140-142.
论文作者:饶德文,黄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4
标签:吲哚论文; 血液论文; 血栓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血小板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