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马克思信仰与理清_哲学论文

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马克思信仰与理清_哲学论文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与清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尔巴哈论文,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4)05-0005-07

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真相,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人们承认费尔巴哈对马 克思的思想发展产生过影响,但普遍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起一种推动作用,即推动马 克思脱离黑格尔主义而走向新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中,并没有一个信仰费尔 巴哈哲学的阶段。人们也承认,马克思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而创立新哲学的,但人们又 认为,这种批判只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而不是对马克思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批 判,不是自我批判;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内容,被理解为主要是对他的唯物主 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批判,或者是对他的物质本体论的批判,或者是否定他的哲 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否定马克思有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不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真正内 容,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运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种影响是,主要从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 义”。第二种影响是,把马克思1843-1844年间的著作无反思、无批判地理解为马克思 主义的著作,甚至是真正具有源头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根据这些著作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解为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人道主义”哲学。我认为,无论 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还是“超越”的“实践哲学”理解和“人道主义”理解,都 不是对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深刻而正确的理解。搞清楚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真实关系 ,搞清楚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和清算,对于深刻而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创立的新 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信仰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37年开始到1842 年底,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是青年黑格尔运动内部的同志、战友关系。马克 思是青年黑格尔主义者,而费尔巴哈在后期虽然实际上已经脱离黑格尔主义,但在形式 上,在当时人们(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中,他仍然是青年黑格尔运动的重要成员 。第二个时期从1843年初开始,到1844年底,这是信仰费尔巴哈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 1845年开始,到马克思逝世,这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时期,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主要集中 在1845-1848年间。对第一个时期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人们认识上没有多大分 歧,存在分歧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对第二时期和第三时期马克思 与费尔巴哈关系的理解。这里首先谈谈第二时期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

1843年初,马克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已使马克思 对黑格尔的理念论哲学产生怀疑、动摇,但他未能解决理念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因而 很“苦恼”。正在马克思苦恼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发表了 (1843年2月)。在这一著作中,费尔巴哈提出了阅读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原则:“我 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 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1](P102)这一颠倒的原则,对马 克思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马克思立即(3月13日)给卢格写信,对费尔巴哈哲学表示热 烈的欢迎,虽然也有批评性的保留。马克思在信中这样说:“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 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2](PP442-443)不久 ,马克思依据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原则,写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这一时期的其他主要著作有:《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神圣家族》(与恩格斯合著)。这些著作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处于信仰 费尔巴哈的时期。

确认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一个信仰费尔巴哈的时期,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根据:

(一)马克思后来承认自己的思想发展中有一个“信仰”、“迷信”费尔巴哈的时期。

马克思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曾回忆性地谈到自己与费尔巴哈的关系。1859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他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目的 时说:“当1845年他(指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 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 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 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 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3](PP83-84)“原稿”指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稿;“从前的哲学信仰”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1845年以前的哲学信仰,这些哲学信仰从其基本的理论观点来说属于“德国 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我们的见解”是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形成的“与德国哲学思 想体系的见解”对立的新世界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象之一,就是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属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之一,也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 。1867年4月24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了他重读了《神圣家族》后的感想: “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 给人造成一种滑稽的印象。”[4](P293)“问心无愧”,是说《神圣家族》对鲍威尔的 批判没有错;“对费尔巴哈的迷信”,是说《神圣家族》还表现着对费尔巴哈的迷信。

(二)1843-1844年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总体上不是采取批判立场,而是采取赞扬的立 场,并自觉地把费尔巴哈哲学当作自己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总的立场是批判还是赞扬,这是衡量马克思1843-1844年间思想发 展性质的重要标志。如果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总的采取批判立场,那就说明马克思已经把 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区别开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推动下转向的哲学已经是 一种性质上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新哲学;如果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总体上采取肯定、赞 扬的态度,并且自觉到自己的思想是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的,那就说明,不论在具体 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多大差别,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还处在“信仰”、“迷信”费 尔巴哈的时期。事实是,马克思在1843-1844年间对费尔巴哈的总的立场不是批判的而 是赞扬的,而且马克思自觉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基础是费尔巴哈哲学。

上面提到,在马克思刚转向费尔巴哈的时候有一个批评性的保留,这个批评性的保留 并不表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总体上采取批判的态度,恰恰相反,马克思给卢格的信表明 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总的肯定、接受的态度。马克思不满意的“只有一点”,对 费尔巴哈哲学的总的原则是赞同的。就我所知,自此以后,至1845年写作《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前,马克思再也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而是对费尔巴哈大加赞扬,并自觉地 把费尔巴哈哲学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例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赞扬费尔巴哈:“整个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 民经济学的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5](P4)在《神 圣家族》中马克思则这样赞扬费尔巴哈:“因此,德国的破坏性的批判,在以费尔巴哈 为代表对现实的人进行考察以前,力图用自我意识的原则来铲除一切确定的和现存的东 西,而法国的破坏性的批判则力图用平等的原则来达到同样的目的。”[6](P48)“在费 尔巴哈的一切天才发现之后,绝对的批判还竟敢用新的形式来为我们恢复一切陈腐的废 物。”[6](P119)在1844年8月11日给费尔巴哈的信中,马克思曾这样赞扬费尔巴哈:“ 我趁此机会冒昧地给您寄上一篇我写的文章……我并不认为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但我 能有机会表示我对您的极崇高的敬意和爱戴(请允许我用这个字眼),我感到高兴。您的 两部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尽管篇幅不大,但它们的意义,却无论如何 要超过目前德国的全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您(我不知道是否有意地)给社会主义 提供了哲学基础,而共产主义者也就立刻这样地理解了您的著作。”[2](PP449-450)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肯定、赞扬的态度表明,他在1843-1844年间对费尔巴哈确实是“信 仰”、“迷信”的,他的思想发展中确实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如果像人们所认 为的那样,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推动下立即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就无法合理地解 释以上事实。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仍然在崇拜、迷信费尔巴哈,仍然把费尔巴 哈哲学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马克思此时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主导逻辑,是人性逻辑,即从抽象的人性、人的 “类本质”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

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出现过四种理解社会历史的哲学逻辑 :理想逻辑、理念逻辑、人性逻辑、实践逻辑,其中,实践逻辑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逻辑。这里所说的哲学逻辑,是指一种哲学从什么出发、依据什么来理解社会历史。中 学时期和大学初期,马克思遵循的是理想逻辑,即从理想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问题,马 克思明确地把遵循这种逻辑的哲学叫做“理想主义”。1837年初夏,马克思抛弃理想主 义转向黑格尔主义,从理念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问题。实践逻辑虽在1843-1844年间已 经以萌芽的形态出现,但那不是马克思理解社会历史的主导逻辑。实践逻辑成为马克思 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惟一的哲学逻辑,是到了1845年才确立的。1843至1844年,马克思 思想发展中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线索,从现实物质生活出发来理 解历史;另一条是人本主义的逻辑线索,从抽象的人性、人的“类本质”出发来理解社 会历史问题。这两种逻辑是矛盾的,但马克思此时还未自觉意识到这一矛盾,从马克思 的自觉意识来说,他遵循的是费尔巴哈提供的人本主义逻辑,上面揭示的马克思对费尔 巴哈的态度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将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方面来进一步说明这一 点。

第一,在这个阶段上,马克思并不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叫做唯物主义,他自认自 己的思想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关于超越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思想,在《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都有所表现。《手稿》 这样说:“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 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 世界历史的行动。”[5](P124)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就是从人的自然本性(本来 所是或本来所有的本性)出发来理解历史的哲学,这种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 心主义,而是超越了二者的对立、高于二者的新哲学。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是费尔 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他认为自己 的哲学是人本主义。这种人本主义,由于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来理解世界历史,所以 也可以叫做自然主义。人道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和马克思后来所创立的历史唯物 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历史观。

第二,在这个阶段上,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的主导观点,是抽象的人性论,认为人作为 人有其类本质,而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存在可以和人的本质分离, 失去了类本质的人是非人,是异化了的人。马克思在1843年初写给卢格的信中说:“专 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7](P4 14)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则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 费尔巴哈式的命题,这个命题在批判宗教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仍然 是抽象的。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这样一个阶级,“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 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8](P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异化观,最充分地表现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关于这种异化观,我们 在下面专门来谈。

第三,在这个阶段上,马克思从人性、人的“类本质”出发来理解异化现象。马克思 认为,异化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在异化与私有制的关 系上,虽然二者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与其说私有财产表 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并不是人类理 性迷悟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悟的结果一样”;[5](P57)异化的产生、存在、消除是 “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的[5](P59),是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第四,在这个阶段上,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异化观来理解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的 “自我异化”克服的必然产物,是人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以上观点,和他后来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立的,表现的是费尔巴哈人本 主义的基本原则。

以上三个方面的根据充分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派”的阶段 。

当我们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时,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在这个 阶段上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马克思不仅在关注的领域方面超越了费尔巴哈 ,而且在一些观点上也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萌发。但是在总 体上,无论是从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态度来看,还是从他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理 论原则来看,马克思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清算

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清算了黑格尔,接着又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清算而走向历史唯物主 义。后一方面的清算同时也使前一方面的清算得以彻底完成。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清算是从1845年开始的,到1848年基本结束。马克思清算费尔巴 哈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第一次清算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第一个标志。这一清算,不是以公开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自 我清理思想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写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上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 思对“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其中也包括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共产党宣言》 没有直接批判费尔巴哈,而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而这一哲学基础, 正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点,是不能把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因而不理解实践对于哲学、对于人类的根本意义

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者,强调从感性出发,这是他优于唯心主义的地方。但是他所 理解的感性,是自然感性,“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8](P17)。 “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 。”[8](P50)从自然感性出发的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马 克思这样界定“直观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 唯物主义”[8](P18)。费尔巴哈贬斥人类实践而抬高理论,马克思指出,他“仅仅把理 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形式去理 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8](P16)。费尔 巴哈作为唯物主义者,他肯定存在决定思维,但是,他不能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理解为 人的思维和人的现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他和其他德国哲学家一样,“没有想到要提出关 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 间的联系问题”[8](P24)。

对费尔巴哈哲学根本缺点的清算,实际上是马克思哲学根本出发点的转变,即转到实 践的基点上,从实践出发来理解问题,从而完成了唯物主义从“自然唯物主义”或“直 观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转变。

(二)指出费尔巴哈把人的现实自然仅仅理解为先在自然,而不能把它们理解为“人化 自然”

自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他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他反对人通过 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来实现这种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站在实践的立场上,人和自然就不会 和睦。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中,人的周围自然界不是人活动的产物,而是先于人、不依赖 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他(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 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 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8](P48)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 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 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 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8](PP49-50)。

(三)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分离的,他的唯物主义只能是自然唯物主义, 不能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 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 离的。”[8](P50)

为什么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呢?为什么费尔巴哈不 能有历史唯物主义呢?这仍然根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他的唯物主义本来只是 自然唯物主义,只有当他把感性(包括人的感性存在)理解为自然存在的时候,他才有唯 物主义;这时,历史(作为与自然不同的历史)必然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观察人、历 史的时候,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去理解,而他所认为的人的自然本性,或者是理 性,或者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类本性”,从而陷入唯心史观。

(四)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批判有两个方面。一,指出费尔巴哈“在《基 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 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形式去理解和确定”[8](P16)。马克思的这个批判是有根据的。费 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精神生产是我的内在需要,并且因此而最深地吸引 住我,如同疾病一般地纠缠着我。精神作品并不是制造出来的——在这里,制造只是最 外在的活动而已——,它们是在我们里面发生出来的,但制造却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从 而自由的、也即任意的活动。”[9](P261)二,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 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所以他只能把人 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 共同性”。[8](P18)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18)。

(五)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宗教的真正根源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 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 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 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 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8](P17)

(六)批判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人本主义异化观,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被异化的人是非人, 而真正的人,是具有类本质的人。人本主义所说的这种“人”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马克思指出,这种“人”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8](P30), “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 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 替过去每个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 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 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 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8](P76)。马克思认 为,异化不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而是处在自发分工或私有制条件下进行活动 的现实的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 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存在着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 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 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8](P37)。

(七)批判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批判了“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 学基础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必 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8](P227)。“他们在批判 货币关系的法国原著下面写上‘人的本质的外化’”[8](P227),“他们不代表真实的 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 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 的太空”[8](P278)。

(八)批判费尔巴哈对意识的目的或功能的理解

费尔巴哈对实践的贬斥,也表现为对哲学及一切认识的真正功能的错误理解。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费尔巴哈主张“理论之立场”而反对“实践之立场”,他说:“理论之 立场,就意味着与世界和谐相处。……与此相反,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的立场,并由 此出发来解释世界,而使实践的立场成为理论的立场时,那他就跟自然不睦,使自然成 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实践利己主义的最顺从的仆人。”[9](P28)还说:“理性的目的 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我们为认识而认识,我们为爱而爱,为愿望而愿望——愿望 得到自由。”[9](P19)当然,对于费尔巴哈的这种观点,马克思即使在“迷信”费尔巴 哈的时期也是不接受的,但是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观点。在《提纲》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自觉到费尔巴哈停留在理论立场的缺点并加以批判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8](P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 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 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8](P47)。

以上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清算的主要之点。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对包括费尔巴哈 哲学在内的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通 过这种清算,马克思真正地超越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形成了自己的新世界观 ——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

三、简短的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信仰与清算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马克思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进程中,不仅 有过信仰黑格尔哲学的阶段,同时也有过信仰费尔巴哈哲学的阶段,他只是在自己思想 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通过对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批判,才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是表现为费尔巴哈“推动”马克思 脱离黑格尔唯心主义轨道直接走上新唯物主义轨道,而是表现为马克思首先接受费尔巴 哈哲学,然后又通过对这种哲学的批判而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正如没有对黑格尔哲学 的信仰与清算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没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与清算,就没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不能把马克思的新哲学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而应当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 或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不是清算其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 而上学性”(费尔巴哈哲学本来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清算其唯物主 义的直观性,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实质,不是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形而上学的 唯物主义,而是实现了哲学出发点上的超越,是以从实践(人们的存在、社会存在)出发 来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从自然存在出发来解释问题的自然唯物 主义或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当然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唯 物主义,但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不在于它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而在于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历史的唯物主义。

(四)不能把马克思的新哲学理解为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在1 843-1844年间,马克思确实有过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思想,也曾把自己的理论叫作人 道主义或自然主义,对人的本质、异化和共产主义等问题的认识还表现出人道主义立场 ,如果认为马克思这个时期已经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那人们当然有理由认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但是我们的考察表明,马克思 的“超越”态度和人道主义立场恰恰是信仰费尔巴哈时期的立场,表现的是费尔巴哈的 态度和立场,而在后来清算费尔巴哈时给予了严厉的批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曾经有的 而后来加以批判、扬弃了的思想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马克思信仰与理清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