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章表现手法的解析论文_李梅英

语文教学中文章表现手法的解析论文_李梅英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潍水学校 261300

摘 要:在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难以准确地区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象征”五种文章表现手法的情况,然而不管是从阅读考查,还是理解文章,甚至写作等方面考虑,都有必要学会区分这五种表现手法:一、借景抒情;二、托物言志;三、借物抒情;四、借物喻人;五、象征。

关键词: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借物喻人 象征

在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难以准确地区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象征”五种文章表现手法的情况,不管是从阅读考查,还是理解文章,甚至写作等方面考虑,都有必要学会区分这五种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一种情感,或表现一种情绪。它们可能流露于“景”中,也可能藏而不露。“景”是指诸多自然景物组成的画面,对每一种景物采取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借景抒情往往把很多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对每一种景物的描写,不管简练性还是浓墨重彩的方式,一般都采取一次性、单角度的描写,过后便不再重复,其目的是让这些景物,共同组成一个渗透着特定情感的特别意境的画面。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哀愁、思念等心理反映。借景抒情的“景”与“情”要求达到意境上的高度融合,可以说先有了“情”,再去把“景”描述到体现“情”的目的上来。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某些特性的吟咏描述,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迹、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如果“志”违背时局政治、涉及到对当权人物的不满,或者可能招致他人的讥讽等,就隐于“事物”的描述中,不直接表达出来,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把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寄托在“西山”的吟咏中;如果“志” 为社会环境所允许,则往往在文章中直接表明,如杨朔的《荔枝蜜》、周敦颐的《爱莲说》,都直接揭示和点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托物言志的“事物”是单一的,作者不营造深远丰富的意境,但一般赋予“事物”人格化的特征,对“物体”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和议论,或记叙和议论两种形式。托物言志是咏物,对同一种事物进行的是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和议论,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和议论。托物言志的“志”,指感情、志向、情趣、愿望、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等。托物言志的“志“寄于“物”,既体现“物”的特殊性,又体现“志”与“物”的和谐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指借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借物抒情”属于“托物言志”中的一类,就是“托物言志”中“志”为“情感”时的一类。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只不过是把“托物言志”分得更细致而已。如果给出的问题中涉及“借物抒情”,如列选项让我们选,我们则选“借物抒情”,如果不涉及“借物抒情”,我们就笼统地认为是“托物言志”。如,对于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如果有问题中涉及到“借物抒情”,我们则把此文判为“借物抒情”,借白样树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北方抗日军民;如果笼统问此文的写作(表现)手法是什么?我们则回答为“托物言志”。

四、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即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将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特征、习性进行详细的描写;而这种描写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与人物的品格相联系,从而达到对人物品格的歌颂、赞美或者讽刺、批评。借物喻人的文章,大多具备一种特点,即文章中一般不直接表明“借物”的目的,尤其是表达对某类人的讽喻时,而是寄托在对物的描述中,让读者自己体会。它同“借物抒情”基本相似,尤其是表达一些赞美、歌颂等正面的情感时,二者没有区别,杨朔的《荔枝蜜》就可以认为是“借物喻人”;但在表达一些批评讽刺等情感态度时,“借物喻人”的“喻”就不再是比喻的意思,明显具有“讽喻”的意思,如韩愈的《马说》就是很明显的借物讽喻别人,还有一些寓言、成语故事,如《矛与盾》,《郑人买履》、《狮子和蚊子》等也是“讽喻”的意思。当然,在判断表现手法时,同“借物抒情”一样,如果没有明显的要求或提示,我们还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去回答。

五、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直接说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象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象征最明显的特点是全篇内容是一个象征体,全文只有一个象征本体。凡是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文章都可以说采用了“象征”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如果再分得细些,就分出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等。

狭义的象征最明显的特点是全文有多个象征体,每个象征体有一个象征本体。这时,即使文章具备“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特点,我们在判断其表现手法时,也不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应该从“象征”的角度去考虑,除非问题提示中,明显不让我们从“象征”的角度考虑。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象征人民群众;风云雷电象征反革命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不革命和假革命者;暴风雨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狭义象征”的文章往往就是让我们回答表现手法为“象征”的文章。

论文作者:李梅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中文章表现手法的解析论文_李梅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