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的数学论文_薛娇

融入生活的数学论文_薛娇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 266555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再引导他们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此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从以往的教师传授知识这种单一的模式,过渡到我们今天,既从老师的传授以及课本的学习中获得,又从我们的生活中接受。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而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展开的学习,情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情境,既可以是参与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样,也可以是老师为他们所创造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环境。而这些情境,不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我们就需要为我们的课堂创造一个优质的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其实从我们的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孩子因为数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转弯,当遇到了不会的问题而解答不出,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产生了倦怠,甚至于对数学产生了排斥感,因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数学学习成为学习的难题。但是,我们将一些问题用于他们的生活中,他们解决起来似乎就得心应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青岛版小学数学,一直以来就注重情境的创设,旨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中,教材呈现了从古至今各种车,提出“为什么车的样子发生了变化,但是轮子都是圆形的?”这个情境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又提出了这一问题,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古人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学生思维的表现,学生有了质疑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主动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年有余,课改理念深入人心。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很清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很重视问题的提出。但是,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教师的提问艺术,而对于学生的提问重视的明显不够,或者仅限于表面形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更应该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中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将他们从被动引入主动,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而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通过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进而主动探究、交流、验证、总结,并将之应用与实际中。

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例如,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出示了“妈妈说,出门前要关灯”的情境,进而出示水、电的单价和数量,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水费是多少钱?”“电费是多少钱?”这些问题虽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孩子接触比较少,都是由家长来做,而现在将问题交给学生来提出、解答,一下子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也很想看看爸爸妈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种情境的设计,一方面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的分析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喜欢做游戏,那么既创造一个与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能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玩儿起来”的游戏情境,就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这种情境的创设,很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已有的基础,去理解、去感受,去做,在活动中学习,在“玩儿”中探索,在互动中进步,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能性》,通过情境引出问题“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而这一问题只有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游戏中,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本节课,就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摸球,并进行记录。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明白了与可能性有关系的各个因素,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而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薛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融入生活的数学论文_薛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