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式为核心的立体构成课程研究论文_周佳悟

(文华学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立体构成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设计中“形式”和“形态”的区别,分析围绕“形式”的设计所带来的结果和思考,力图阐明“形式”在立体构成课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形式;构成;模型

一、引言

形式,现代建筑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它本身是德语区哲学美学领域的概念,在19世纪末,才被广泛使用到建筑学当中。形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多样的释义与演变,正是它的含混性,使得它成为了设计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就对形式一词进行过详细的梳理。在讨论20世纪现代主义中的“形式”时,他写道:“……所有这些原因都没有描述在现代主义的话语中“形式”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想发现这一点,我们就得看看那些跟形式构成了各种不同对立的另外一些词汇”。[1]福蒂在他的论述当中,推出了几组对立关系,把形式与装饰相对,与大众文化相对,与社会价值相对,与功能主义相对,等。而在当下的设计教学中,如果把“形式”放在立体构成这门基础课程中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立体构成的教学,应该被当作是一次对“形式”极小范围的讨论。

立体构成是环境设计专业一年级的基础课,力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对体量和空间的理解,以及如何用模型来表达设计想法。早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的包豪斯学院,立体构成就成为了一门重要的课程。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活动,连同同时期西方此起彼伏的艺术设计运动,如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等,逐渐开启了一种新的、以“形式”为基础的艺术作品审美观念。

二、教学

尽管形式一词具有含混性,但是,对立体构成课程中的“形式”来说,其探讨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不依赖于“形态”的视觉审美观念。课程中,学生的自主设计过程是中心环节。要求用正方体作为设计操作的起点,(许多设计基础课都以正方体作为教学模型,其意义在于,正方体精确可控,能给出明确的限定和目标。另外,正方体不仅可以作为单一的、抽象的对象,还能提供无限群组的可能,以及方便用于模拟真实的体量与空间。)完成一个边长为27厘米正方体模型,以风格派代表人物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红黄蓝构图系列中的一幅,作为正方体的其中一个表面,合理推出一种三维空间表现。并使作品无论如何放置,都在形式上达到充分的视觉效果。材料限定为截面边长5毫米的木条和厚度1.5毫米的卡纸。材料主要用来为形式服务,过程中并不强调材料特性的表达。模型在形式上还需遵循一些美学法则,比如: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这些形式美学法则对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形成了某种限定。模型大体完成之后,学生再根据模型将立方体的六个表面整理出来,按照1:3的比例的绘制成图,同时等比例绘制模型轴测图。图纸的目的是表现六个表面在形式上的呼应或差异,以及蒙德里安面这一先在形式对模型整体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两类比较生动的话题:一是关于模型本身的进展;二是关于模型中局部的形式所激发出的关于真实建筑形式的想象。

1、模型本身的进展

在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蒙德里安面作为一个先在的表面形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模型的整体形式?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确定的解释。但是,值得参考的是,在判断作品完成度的时候,存在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即是否可以从模型中清晰地辨认蒙德里安面。从不同的模型上对照分析,当蒙德里安面中的要素以某种方式被加强、被延伸或被呼应,蒙德里安面就会越消隐在整体之中,模型的完成度也就比较高。在模型中,它就像一个建筑的立面,不应是图像化的,而应该是与内部形式、与其他立面产生关联的。因此,学生在选择一幅红黄蓝构图时,就需要事先分析这幅画的画面分割形式,以及设定大体的设计目标。同时,也需要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关注蒙德里安面中某个单一要素所引起的整体架构的变化。这是一个反复推敲、逐渐明晰的设计过程。(图1,图2)

图1:学生作业-模型中的蒙德里安面

图2:学生作业-蒙德里安面的消隐

除此之外,模型进展中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以小木条和卡纸为材料的模型中,有没有用卡纸粘合来表达体积(体量)的必要?它又该以什么方式,与本来纤细的要素相呼应?由于材料限定为厚度1.5毫米的卡纸和截面边长5毫米的小木条,所以在模型中,体积(体量)的表现并不多。但是,把蒙德里安面中的某些“面”要素衍生“体”要素,也是合理的。体积(体量)的出现,必然会对模型整体的平衡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此问题,可用小木条限定边界,围合出适当大小的虚的体积(体量),与卡纸围合的实的体量形成对应。

2、模型中局部的形式所激发出的关于真实建筑形式的想象

在完成这个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是在积累零碎的形式语言,这些基本的形式语言可以用来适应更为复杂的设计条件。比如,模型中出现突然异化的尺度或局部倾斜的形式,这种做法并不会打乱整体感,反倒在视觉上变得鲜活。在实际情况中,建筑对局部环境或对某一事件作出的反应,也可以如此表现在建筑的形式上。在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的作品中,就经常出现局部异化的形式,由于场地是西扎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建筑的外在形式会因为外部关系而错动、扭曲,使得局部脱离整体正交的平面轴网关系,打碎完整的体量,以适应不规则的场地环境。即使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会给内部空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西扎让内部空间因这种外部约束而变得更具有趣味。再如,立方体局部的边不以小木条来限定,而是直接以卡纸片相接形成的拐角,又能模拟建筑的无角柱空间。著名的现代建筑法古斯工厂和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都采用了大片玻璃幕墙,并取消了转角的柱子,在当时都展现了一种新的视觉感和空间特征。

三、结论

课程围绕着一个设计物的“形式”,而非“形态”来展开。通过引入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系列,获得了一个抽象的、符合视觉审美的立体构成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它可以帮助接近以致最终生成某种我们设定的目标,而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这也是它与具有恒定性的“形态”在本质上的区别。当然,形式在专业上的广泛意义说明,对于形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一定只是美学的。只是在立体构成这门课程中,形式被限定在视觉审美这一层面上来讨论,通过处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视觉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英]阿德里安·福蒂,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李华,武昕,诸葛净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2.

作者简介:周佳悟(1991.11-),女,湖南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论文作者:周佳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以形式为核心的立体构成课程研究论文_周佳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