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论文_王鑫,张守鹏

王鑫 张守鹏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 淄博市 255000

摘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特大城市群地区属于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地区,也是城镇化、生态环境背景下的主体区域。本文首先从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理论框架入手,同时阐述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最后总结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路径。

关键词:特大城市群;城镇化;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技术路径

特大城市群指的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将1个特大(超大)城市作为核心,与3个以上的大城市构建基本单元,在发达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紧凑空间组织、强化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保障城市的同城化。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详细阐述如下。

1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理论框架

从理论角度开展分析,针对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分析,应当从整体性出发,构建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从整体解析特大城市群系统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明确其中的非线性耦合特征,合理辨别各类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要素之间的胁迫强度,总结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理论,明确其中的各类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特大城市群地区从问题集中区域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区域。

图1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理论框架

2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

特大城市群地区本身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理论上解析,能够产生良好的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效应,依照时空演变特征,辨别主控要素,辨别耦合关系,分析耦合规律,开展调控实验,以此完成情景模拟,逐步优化方案。

2.1 建筑标准化共享数据库

建设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研究,需要共享数据库的统一支持,保障理论解析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耦合效应解析、技术路径分析提供基础保障。共享数据库在数据储存中,会形成专门的数据集,分析城市内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情况,强化部门观测,制定模型运算数据。

2.2 多要素交互耦合集成技术

依据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效应解析技术需求,采取探索性的空间数据解析方式,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胁迫效应。借助KSIM模型,分析其中的规律与机理,使用集对分析、风险贝叶斯模型,解析其中的胁迫病理风险。

2.3 大数据交互耦合技术

大数据本身可开展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数据储存、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属于一种可视化技术集合。在特大城市群地区内,大数据能够提供不同的城市功能,比如:百度地图、交通IC卡、社交数据等,还可区分城市内部功能,呈现城市群规划后的设施效果。使用手机APP在众包形式下,能够实现PM 2.5数据的实时报道。

3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技术路径

第一,刻画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键主控因素,明确时空演化特征,在一般趋势基础上,分析空间数据的探索性,也就是ESDA。应用结构方程分析模型,能够分别刻画出生态环境、指标、要素的变化特征。比如:能够精准识别缺水区域、缺地区域、严重污染区域等,在自然属性特征基础上,明确经济高速增长区、内外投资集中区、进出口贸易集中区等人文属性特征。

第二,量化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关键主控要素之间的胁迫效应,在城镇化、生态环境主控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基础理论,以此构建胁迫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模糊隶属度函数量化,能够总结出生态环境胁迫要素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生态、气候等。量化城镇化发展中的胁迫效应包括:人口、基础设施、创新、政策等,为实现进一步量化内外部主控因子之间的交互胁迫关系,应当强化耦合矩阵辨别方法的应用。

第三,辨别特大城市系统远程自然、人文关键主控要素,通过应用耦合系数开展分析,结合远程要素空间距离,比如:物质、能量、信息、人口等辨别其中的关键性主控要素。

第四,分析城镇化、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进远程耦合机理,先分析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过程数据、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数据,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与脉冲响应关系。接着使用KSIM方法,就整合后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间的要素与交互耦合关系进行计量表达。最后在容量耦合概念、系数的基础上,改进系统的耦合模型,整合其中的主控要素。

第五,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之间的耦合规律,以近远程耦合机理为基础,使用动态耦合模型,识别主控单要素、系统内的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借助耗散结构论,分析耦合裂变规律、耦合类型、明确耦合阶段,检验各个单要素、系统曲线。

第六,搭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强化遥感技术、GIS、3D、传感网技术的应用,实现思维仿真模拟。构建集成环境要素空间,系统模拟动态仿真,不断优化决策模块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提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第七,优化调控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案,开展智能决策,提出最佳的优化决策方案。不断优化算法,模拟城镇化发展资源环境,提升保障力度与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特大城市群地区是世界经济中心转载的主要承载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密度性、高聚集性、高扩张性的特点,为避免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现象,在特大城市群地区发展过程中也注入了生态环境因素,不断创新城市的基本功能,突破传统社会经济的限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特大城市群地区的研究力度,采取交叉研究形式,更好的推动人文地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军,刘德刚,付占辉,于会胜,祝丽媛.哈大巨型城市带空间开发-经济发展-环境演变的耦合分异机制[J].地理科学,2018,38(05):662-671.

[2]王国霞,刘婷.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7):80-88.

[3]刘艳军,田俊峰,付占辉,刘德刚.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17,37(02):172-180.

[4]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陈利顶,李双成.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71(04):531-550.

论文作者:王鑫,张守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论文_王鑫,张守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