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若干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哲学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1)01—0075—(04)
199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此讨论得如火如荼,但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经济学或区域经济的角度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从哲学视野透视西部大开发战略,或许会给人新的启迪。本文仅就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作一点哲学层面的探讨。
一、全球性问题的警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哲学视野中的热点问题。所谓全球性问题,一般是指当代整个世界所面临的、直接涉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当代利益和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少学者也把它称为“人类困境”问题。全球性问题尽管涵盖面很广,但我们认为,造成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根源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与不文明消耗。
从哲学层面看,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把培根的致力于通过知识以获得对自然的统治的主张和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哲学理念付诸实施,把自然界完全视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对象,通过无限度的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这样,人类在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抗也日益加剧。对资源的高度开发和不文明消耗,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而且还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由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文明消耗资源的问题。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主体性效益日益增强,即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强烈的反主体性效应,即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巨大本质力量由于不合理的使用或滥用而转化成巨大的破坏性的异己力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贪得无厌的需求与不文明的消耗,导致了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严重失衡。这种严重失衡在我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历史上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莺歌燕舞之乡。但是,清朝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致使许多富饶的地方成为不毛之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牧场被茫茫沙漠所代替。我们不妨看一组具体数字和一个具体事例。
这一组数字是西部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新疆森林覆盖率只有0.79%,青海为0.35%,宁夏为1.54%,甘肃为4.33%,西藏为5.84 %。由此带来的结果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 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土地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重达20多亿吨,导致长江洪水肆虐,黄河断流一年甚于一年。[1]
一个具体事例是:1993年5月,西北发生了一次特大沙尘暴, 黑沙刮过了4省地40万平方公里,116人死亡,牲畜损失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几乎相当于西部一个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2]
西部对生态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对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并不乐观。多年来,由于我们在西部开发建设上缺乏哲学理论思维的引导,对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实行的是“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矿产资源破坏严重,资源损耗量大,利用率低。有关学者把它称为“得不偿失”型的开发。在对煤、石油等能源资源的使用上基本上没有环保意识,大量有害气体排放空中,致使西部最大的城市之一——兰州几乎看不到蓝天。
一百多年前,两位最杰出的哲学家都曾振聋发聩地发出过预言。马克思说过,文明如果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留给自己的便只是沙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更尖锐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页。)无须多加解释, 两位哲人的忠告就是当今全球性问题对世人的最好警示,也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最好警示,它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视野出发,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并进而在新的发展观引导下树立起新的资源观。
二、新、旧发展观的理论意蕴对照及对资源观的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由于发展观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其他各种观念必然受其影响。由于资源在发展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受其影响也更为明显。
旧的发展观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这种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是一种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理论都一直在论证这种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要害之处在于: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在这种发展观支配下,相对于农业文明时代而言,工业文明时代对资源的重视日益突出,人们依据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这一工业文明时代的基本信条,为了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形成了一种资源低价和资源无限的征服主义资源观。[3]
当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人的人格扭曲、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日趋严重的时候,人们终于对旧发展观进行了全面审视和怀疑批判,在经过痛苦的反思和冷静的总结以后,从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向新的发展观的转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历史潮流。
新发展观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在新发展观看来,片面的经济增长概念不是发展概念,发展并不简单地仅仅是单纯的国民总产值或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应该理解为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发展,不能仅仅依据某种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应依据经济的、社会的、人的、环境的一系列指标。新发展观强调追求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新旧发展观的内涵及对资源观的影响作一简略比较:
就经济观而言,旧发展观以片面追求一时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这必然常常激发出各种短期行为,那些能够迅速获利的行业和产业会得到迅速发展,而那些虽然对发展具有长远战略价值但不能带来近期利润的行业和产业则受到抑制。新发展观是一种持续发展观,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它不仅要求从当代人、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还要求从未来人类、未来社会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对资源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旧发展观把资源视为增长财富的最便捷途径,对自然资源采取的是掠夺式和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新发展观则要求人们在资源问题上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从长远的、整体的利益来开发资源、消耗资源。
就社会观而言,旧发展观追求的是片面的单纯的经济增长,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发展观,发展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发展决不仅仅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还应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上的各种价值要求。在新发展观看来,人是发展的中心,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对资源观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由于旧发展观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是一种只重物质文明而不顾精神文明的发展观,所以在资源消耗上根本不提倡文明消耗,人们在大量消耗资源时,毫无环境保护意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把资源的开发与消耗同全社会的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新发展观则要求人们在开发和消耗资源时,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倡人类与资源之间保持必要平衡,引导人类生活不断向更文明的模式演进。
就自然观而言,旧发展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只是被看成改造和征服的对象。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享受的需求,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和掠夺,新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发展观,认为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必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真正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在对待资源问题上,旧发展观从征服自然的前提出发,以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为唯一目的,根本不考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是滥开乱采会给整个自然生态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新发展观则要求人们从整体协调的前提出发,既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平衡状态,平等对待自然,把人仅作为自然界的一员。
在对待西部资源开发问题上,我们痛心地看到,旧发展观的影响很大,为害甚烈。特别是对森林植被资源的滥采乱伐,致使我国的两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日裹上千万吨的泥沙而下,有学者惊呼:母亲河日夜流的是中华民族山河的血!我们确实到了必须正视现实、高度警觉的时候了。
三、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应有新思路、新观念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适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而且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并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4]朱镕基总理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他还明确指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西部开发面临的现实,在对待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我们必须有全新的哲学思维,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观念。
1.改革旧的狭隘的资源观,拓展资源观的内涵
旧资源观大多仅把自然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现在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动力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化,对资源形态全面系统的学理上把握也日趋成熟,资源的形态已经从自然资源扩展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人文资源等范围。从哲学层面看,可以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范围和方向与对资源形态的认识与利用密切相关。就当今发达国家看,更注重的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其产出是投入的数倍乃至几十倍。所以,当我们年年着力统计从国外引进了多少资金、技术时,美国强调是一年中从其他国家引进了多少人才。
传统上我们总有一种印象,西部资源丰富,而一谈到西部开发,总是把如何开发、利用西部自然资源视为重中之重。岂不知,正是这种狭隘的资源观束缚了西部的发展。用新的资源观衡量,西部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金资源都严重匮乏,东部与西部发展距离拉大,根本原因是大量“孔雀东南飞”。所以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是开发人力资源,引进人力资源,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2.摒弃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增长的旧观念,着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上不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曾认为:原料储备最大、土地产品最多的国家将成为最富足的国家。但当今世界的现实是,最富裕的国家往往是自然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富裕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 5]其中原因很简单,因为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低,价格极易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同时过分依赖、大量不文明消耗有副作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石油),还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我国西部各省区“九五”计划发展思路的重点是实施开发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工业的资源导向型战略。一分为二地看,这种资源导向型战略和主导支柱产业选择对这些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缓解全国性能源、原材料短缺状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比例过高的以能源资源与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例如1997年甘肃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9.6%,青海为70.6%,宁夏为52.5%,新疆为63.8%,而我国平均为28.8%。但近几年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使得西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既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具备出口比较优势。更为严重的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资源破坏的代价超过了资源开发的效益, 环境污染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治理的速度[6]。因此,西部大开发如果仍然实行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哲学思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的重点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调整、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可以大力发展具有西部特点的旅游产业;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跳跃式”发展信息和电信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娱乐、出版、新兴服务业等。
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弊程度,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层次观
传统上,我们往往把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和可再生两大类型。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各种矿产资源,包括矿物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建筑材料四大类。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空气、水、耕地、森林以及各种野生动物等。但实际上,如果排除宇宙发生意外大灾难的可能性,那么对人类而言,仅有空气、水和太阳能、风能等才是真正的可再生资源或非耗竭资源。笔者认为,传统的资源分类为害颇大,如把森林资源列为可再生资源,致使森林资源滥采乱伐现象屡禁不止,因为人们已经形成了森林可以砍了再长的思维定势。
笔者认为,必须根据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利弊程度,用整体的、联系的哲学思维对资源进行层次分类,以不断增强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与文明消耗资源意识。初步可作以下分类。
第一层次:对人类有益无害型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森林植物资源,要强化对这类资源的高度保护意识。今后西部建设的重点是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第二层次:与人类共存共荣型资源。这类资源即各种野生动物资源。要使人类对野生动物树立起“朋友”意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严整一致性,各种野生动物灭绝之时,也就是人类难以生存之日。
第三层次:无益无害型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水、土地、太阳能、风能、地能资源。这里说的“无益”,是指这类资源不会像森林资源那样给人类自发供给大量有益的氧气,是指它本身对人类既无益又无害。对这类资源,要强化开发利用意识。今后西部地区要重点开发利用水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
第四层次:有害有益型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要使人们普遍意识到,这类资源除不可能再生外,更重要的是不文明的消耗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这类资源要限量开发,做到永续利用。要大量提倡文明消耗,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珍惜有益无害型资源就是延长人类的寿命,善待共存共荣型资源使人类永远拥有朋友,大力开发无益无害型资源使人类获得不必付出代价的财富,过度开发、野蛮消耗有害有益型资源,人类无异于在饮鸩止渴——这就是我们区分资源层次的哲学意义之所在,也是西部大开发“再造秀美山川”的基本前提。
[收稿日期]200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