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裂中重新嵌入:农村共青团的空间政治与底层生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底层论文,生态论文,农村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村民自治、基层党建、农民流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留守儿童等等,农村共青团的研究似乎被边缘化了,甚至于说从来就没有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事实上,中国共青团作为一个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青年群众组织,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当明显。随着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年的大量流动,很多村子里只剩下“993861部队”,农村基层组织已成为共青团系统最为薄弱的阵地。同时,很多乡镇正在规划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聚集,吸引周边农村青年就业以及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农村镇区在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中,正在发育出共青团新的作为空间。从底层生态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研究这样一问题,探索原有的农村青年政治链条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何以断裂,又能够以什么样的形式重新接续,从而论述政治回归社会的基本逻辑,是本文的主旨。本研究以秦巴山区CH县的若干乡镇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农村共青团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生存空间、权力运行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CH县北依秦岭南麓,南屏巴山北坡,中纳汉江平川,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18镇、392个行政村、17个社区,户籍总人口53.6万,其中农业人口44.05万人,非农业人口9.55万人。14-35岁青年为20.8万,占总人口的38.8%,比全国比例高出近6个百分点。由于西部地区的农村正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偏低,属于比较典型的经济后发地区。2012年CH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5亿元,而东部地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在100亿元左右,中部地区在1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730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00元。 一、从“藕断丝连”到“偶断实连”:市场导向中农村团青联结链条 众所周知,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一直是国家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之一。在封建帝国时代,国家权力一直没有对农村社会进行过直接的强力控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开始渗入农村基层。1927-1949年,中共在局部执政的农村根据地内,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政权。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社会进行新的改造和重新组织,改变了帝国时代“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格局,通过社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这样的生产组织,党、团这样的政治组织,嵌入千家万户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把农村资源牢牢地掌控在国家手中。在某种意义上讲,“政治挂帅”时代的党、团组织都处于社会的制高点,主导着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流向。由于土地对人身的紧密绑定,农村产业的相对单一,资源有限又相对集中,处于社队网格组织中的农村个体,不得不对农村中的政治组织敬畏有加。共青团组织是随着共产党政权在农村的渗透而得到迅速扩张,团的基层组织在农村青年群体中有很强的公信力和动员能力,从开办识字班、学习英模到组织青年突击队、开展增产节约,常常出现“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队体制的瓦解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原有的政治格局受到颠覆性冲击,村党支部一年到头也很难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妇代会主任(有些地方称为妇女主任)演变为单纯的计划生育工作,民兵营(连)长已经不复存在,团支部的空间也被严重压缩和挤占。比较活跃的就是村委会——这是村民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农村共青团的政治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受乡镇治理结构和村民自治的影响,原有的基层团组织的功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弱化。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民生改善,维持社会稳定。共青团工作基本上是群众工作,侧重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又是补政府之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配角地位。另一方面,农村团员青年追逐利益最大化,流动性日益增强,政治意识日益淡化,价值理念日趋多元,一些团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很多村团支部成了“空壳”。Y镇副镇长兼团镇委书记赵某介绍:“很多农村青年认为,当今社会谁挣钱多谁本事大,团不团的又不能当饭吃,不能解决任何生计问题。很多人初中毕业就一门心思外出挣钱去了,一些青年读到高中也觉得就是考上一般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及早打工”(ZT20130516,访谈记录)。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共青团这一政治性组织联结青年群体的主要纽带是意识形态。当然,团组织也有若干可供支配的利益资源。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的政治意识逐渐淡化,利益关系成为人与人、组织与人相互联结的重要渠道。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适应这一转变,角色定位需要在社会结构变迁中重新探究,职能发挥需要在底层关系网络中重新磨合。尽管多年来共青团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但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有些阵地还在萎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共青团工作没有做到农村青年最迫切的需求上,或者说,在为农村青年提供服务方面效果不那么明显。 农村到底还需不需要共青团?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县、乡镇、村各级负责人和部分青年。调查发现,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基层没有共青团,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大。中共CH县委刘某谈道:“从宏观意义上讲,农村基层共青团很重要,究竟能给普通青年提供什么实实在在的帮助?不能总是搞活动,要提高策划能力”(XD20130520,访谈记录)。S镇农村青年王某说道:“让我参加团支部,有什么好处呢?没人跟你玩,团支部建起来也是空架子,没有实质内容,还不如不建”(ZQ20130512,访谈记录)。 图1:计划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与社会联结纽带比较示意图 我们认为,共青团组织的设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安排,作为党重要的外围组织,以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身份承担联系、影响、引导广大青年的职能,既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农村基层不能缺位。 第一,了解共青团,加入共青团,是农村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历史上来看,少先队、共青团、共产党是前后连续的政治组织。对队、团、党的认识,是一个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全过程。共青团如果从农村基层退出或名存实亡,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少年就会出现政治社会化的断裂。尤其在农村中小学,一次有意义的团日、队日活动,会让青少年铭记终生,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最初的爱国家、爱人民、爱民族的政治情感就是在这里开始生根发芽的。 第二,共青团具有联系农村青年、服务农村青年的比较优势。说共青团重要,根本原因不是这个组织的权力有多大,团的干部有多牛,而在于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不能小视。共青团是党政做青年工作的重要助手。虽然离了共青团,青年工作可以由其他部门顺带做一些,因为涉及青年的政策实际上也散布于各项政策之中。但这样的青年群体是条块分割的,青年精神缺乏统一的引领和弘扬,青年事务缺乏必要的集中统筹,党委、政府又不可能事事出面,青年的力量难以得到有效汇集。而共青团恰恰可以针对青年的普遍需求有弹性地、有创意地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共青团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另一方面也是党选拔青年干部的一条重要路径。就农村基层来讲,通过团组织的推荐、培养,涌现出很多青年致富带头人。而很多基层团干部通过团的岗位锻炼,不断走上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一个曾当过基层团干的镇长说:“以前在团的岗位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一些群众工作的方法,有些现在还在用”(ZZ20130517,访谈记录)。 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团的工作边界PK变化中的青年 一个社会空间结构的分配,表明了不同的角色、行为的范围和这个社会秩序下的权力路径[1]。根据现行团章的规定,共青团基本职能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从理论上讲,凡是涉及青少年的事务都可以介入,几乎没有工作边界,拥有无限责任。实际上,一方面,农村青年的分布结构、需求结构决定着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边界。另一方面,在农村底层生态中,共青团的无限责任常常遭遇到有限资源的困扰。那么,农村基层共青团究竟能够做些什么?研究认为,首先要了解农村青年的普遍需求。从年龄阶段来看,农村14-18岁的青年基本处于上学读书阶段,其需求主要是受教育;18-35岁青年的普遍需求是干事发展、致富成才。在资源有限的底层政治环境中,共青团只能有选择地开展工作。为此,我们认为,农村共青团该做、可做,又有能力去做的主要工作有:塑造人——促进农村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良好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服务人——帮助农村青年致富成才,满足青年兴趣要求,消弭青年发展隐忧;组织人——组织农村青年参与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和公益活动等。 调查显示,CH县14-35岁青年大致有四个去向:一是在本地中小学上学,约占青少年总数的20%;二是在本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就业,约占5%;三是在本地体制外一二三产就业,约占15%;四是在外地务工经商、工作、求学、服兵役等,约占60%。这样,从本地青少年学生到外出务工青年,依据其稳定性和共青团的动员逻辑一波一波由内向外推,形成四重工作关系(见图2)。 图2: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四重对象结构示意图 第一,在这四重关系中,核心层是青少年学生。农村中小学一直是共青团比较稳固的阵地,100%的少先队员是在小学入队的,90%以上的共青团员是在中学入团的。由于时代的开放性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深入,农村中小学生在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时刻感受着身边的变化,自主意识不断增强。W镇中学校长蔡某认为:“现在的00后很有主见,你说你的,他做他的,不辩解,也不理你,是一种无视的态度”(ZX20130507,访谈记录)。而且,在以利益为基本导向的农村社会,一些中小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对传统美德的传承、理念信仰的追求等缺失比较严重。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几乎没有社会死角,农村中小学生受互联网影响日趋明显。调查发现,3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上网,80%的中学生上过网,30%的中小学生有手机。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需要加强,但不能再沿用老一套的说教方式。目前不少中小学团、队在寓教于乐、体验感悟、参与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养成良好品德。共青团工作与学校教育能够形成一定的交集。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青年了解中国革命、建设进程的典型革命人物与革命事件,是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完成的[2]。学校共青团有自己传统的阵地和品牌,比如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结合德育教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举办18岁成人仪式,配合学校管理开展文明礼貌监督岗等活动。 据统计,全国1.4亿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占1/6,西部地区的留守儿童比例更大一些。CH县中小学生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占1/3以上,父母一方外出的占1/2以上。很多学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阴影。农村共青团关爱留守儿童的着力之处有:一是爱心捐助,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协调资源,捐赠图书、文具、衣物等,帮助特困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了解留守儿童的心愿,并尽可能给予满足;积极推动一对一结对服务。二是学业辅导,通过开展课业辅导、第二课堂学习等形式,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针对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培训指导。三是亲情陪护,通过个别谈心、心理游戏、家庭走访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通过组织演讲辩论、亲情电话、团队意识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沟通交流能力,增进其对父母的理解。不论是少先队还是共青团,在学校里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取决于校方对学生应试成绩和青少年综合发展的平衡。 第二,在本地体制内单位就业的青年人数虽少,但却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依靠和支撑力量。CH县专任教师4426人,青年占1/3强;卫生技术人员1764人,青年占1/3-1/2;公共管理机关人员4042人,青年占1/3弱。其他事业单位人员3449人,青年约占1/3。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青年一般是大学毕业后入职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相对较高,收入比较稳定,社会声望很高。他们也常常被农村青年视为成功人士和可效仿的楷模。因此,机关事业单位青年应该成为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团的一些活动,比如在重要节庆日组织有爱好特长的青年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办好乡村青年文化节,配合当地政府提倡的农村文明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宣传,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都需要机关事业单位青年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在本地体制外单位就业的青年,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是共青团重要的帮扶对象。CH县种植养殖比较有特色,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又是我国北缘地区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还是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和西北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蔬菜、中药材(元胡、天麻、杜仲等)种植面积较大。虽然如此,但从调研情况看,第一产业对农村青年就业吸纳不强,从业人员大多是中老年人,35岁以下青年占应就业农村青年总数不足10%,而且以女性居多。这些青年同样存有改变生存环境的愿望诉求,他(她)们在默默劳作,争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善。当然,其中也不乏在农村创业的有志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22岁的小李谈道:“我是学食用菌,父亲以前是搞植物研究的,我受他影响很大。现在我租了几家农户的责任田,联络了几个有兴趣的青年,准备在家乡创业,最缺是资金”(SD20130522,访谈记录)。 再看二三产情况,CH县规模以上企业偏少,主要分布于餐饮业、批零业、加工业等领域。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基本上处于保生存、增效益阶段。数据显示,CH县非公企业就业人数13564人,绝大部分为本地人,35岁以下青年占77.7%。据一些老板介绍,企业的骨干一般是中年人,青年员工能待三五个月就不错了。众所周知,雪中送炭常常胜过锦上添花。谁能在青年就业创业的初始阶段“搭把手”、帮上忙,青年就认可谁。共青团自身资源有限,如何帮助农村青年致富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源的协调和整合。根据CH县团委的经验,一是主动与人社、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技培训、技能培训,该地区的“领头雁”培训逐渐成了工作品牌。二是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合作,积极推荐小额贷款的人选和项目。三是向辖区内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推荐见习青年。四是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人社部门推动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第四,外出务工青年是最庞大的群体,也是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群体。根据CH县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县劳务输出13.2万人,35岁以下青年占70%。据各乡镇的粗略统计,除在校学生外,按应就业的农村青年数来计算比例,到省外务工经商的占74%,在县外省内的占20.2%,镇外县内的占8.5%,村外镇内的占8.8%。其他还有在外地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求学的、服兵役的约有5000人。务工青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农村共青团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遵循社会逻辑。务工青年虽然背井离乡,但大多数对家乡还是充满情感的。因此,共青团的可为之处在于:一是利用春节期间务工青年返乡之际,对其中有一定社会阅历、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有针对性地开展联络与沟通。二是通过建立驻外团工委,对本乡本土外出务工青年排忧解难,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服务。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与冲击,而追逐利益也成为农村青年的常识性选择,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代传承的命运。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即使农村有一些致富项目,多数农村青年依然乐意外出务工,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一是农村致富项目并不能适合所有青年的兴趣和需求。二是当代农村青年注重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在大城市中闯一闯,很新鲜,也很刺激。三是青年人比较合群,爱扎堆,喜欢青年伙伴较多的环境。四是农村的居住环境、文化环境有待改善。好多务工青年春节回家过年,待上三五天就匆匆走掉了,他们已经很难融入农村的社会环境了。 三、“是群众组织而不是衙门”:组织再造中的基层工作主体 中国共产党缔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时,并没有把它们作为党内的一个部门,而是放在党的外围,放在群众之中。群众团体组织上“隶属于党隶属于政府,那只能是御用的、官办的、没有自由的团体,是无用的团体”[3]。干预、包办群众团体工作的方法“表面上可以使群众容易得到利益,但是妨害了群众的自觉性,使群众不会相信自己的伟大力量,更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4]。革命战争年代如此,改革开放年代亦如此;城市群团工作如此,农村群团工作亦如此。因此,党委政府不能把共青团当作一个部门来管,共青团也不能把自己当作党政部门甚至官衙门。群团组织自有群团的规律,共青团本来就根植于青年群众之中,青年是否拥护是团的生命力所在,共青团应该成为“青年之家”。但为什么有些青年总觉得共青团不像他们自己的组织呢?很多学生只知道共青团是收团费的,部分农村青年不明白共青团成天都在干什么。这既与共青团自身工作状况有关,也与乡镇空间政治权力结构有关。 图3:乡镇空间政治权力结构图 如图3所示,共青团与纪委、武装部、妇联并列,习惯被称为“党委口”。应该说,党政支持与青年认同共同构成农村共青团生存发展的基本逻辑。在“官”与“民”两极之间,共青团就是桥梁和纽带,是上下关系的双向传动。在乡镇权力结构中,党政是权力最强的一方。乡镇团委书记一般由党政班子中比较年轻的成员担任。较之以前,基层团委的公信力确实提高了,资源整合的力度也大了很多,但工作方法难免沾染行政化色彩。农村青年是空间政治权力结构中最弱的一极,也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一极。如果共青团不关注青年的迫切需求,青年就会“用脚作出选择”,团的工作就成了自说自话、自拉自唱的独角戏。 在农村空间政治结构基本稳定的环境中,在干部基本素质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着工作成效的大小。县以下农村基层团干部队伍的状况,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第一,从团县委的层面看,一般来说有人干事,也有人愿意干事。团县委是由财政供养的一级单位,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和一定的经费。一般为三至五人,纳入公务员管理。对团县委来说,很多青年干部充满着理想和激情。这一岗位更包涵着一种职业要求,不干这个,别无选择。因此,团县委没有理由不做好共青团工作。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正如在现行体制下一把手的素质在任何单位尤其是党政部门异常重要一样,团县委书记的个人能力、品行、工作积极性对县域共青团的全局最为重要。CH团县委书记江某认为:“不用上面要求,我们工作是有动力的,因为前面几任现在都当上了副县级领导,我们干不好丢人啊”(XT20130506,访谈)。总的来说,在县级团委层面,他们的自我参照对象仍然是党政干部队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共青团作为群众组织的独特优势。 第二,从乡镇团委的层面看,通过选配已经是党员或团员的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企业家、教育工作者等作为乡镇兼职团委副书记和委员,与原有工作力量相结合,组成乡镇团委的新组织格局。通过“1+1+X”乡镇组织格局创新,确实充实了人员,提高了素质。CH县乡镇团委委员(含书记、副书记)总人数162个,平均年龄为31岁。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兼任团委书记占100%,在八九个团委委员中大学生村官占23%,学校有关负责人占12%,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占11%,其他还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涉农金融机构人员、派出所民警、镇党政工作人员。CH团县委副书记李某谈道:“目前乡镇团委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镇党政副职兼任团委书记,由于分管工作较多,有心干事,时间不够,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二是团委副书记说是专职,其实也兼任了其他工作,而且搞个工作策划,以前可以直接找乡镇党委书记去说,现在又隔了一层,反而不便。三是‘X’成员虽然涉及部门广泛,资源较多。如果磨合得好,工作就能形成合力,否则人多四靠,相互扯皮,缺乏主动性”(XT20130506,访谈记录)。农村共青团工作如何围绕乡镇党政大局、当地的中心工作找结合点,考验着基层团干部的能力。而工作策划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共青团在基层党政工作中的地位。 第三,从基层团支部的层面看,活力明显不足。村级团支部书记严重老化,CH县392个村虽然均有团支部,但团支部书记(一般村两委文书兼任)平均42岁左右。另有70名大学生村官任村团支部书记。村级团支部书记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再来看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其本意是为了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广泛吸纳社会青年,进一步激活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CH县新建团支部373个,其中,机关事业146个,非公企业95个,商业市场6个,农业产业化基地9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个,社区4个,社会组织9个,文体兴趣44个,大学生村官19个,其他8个。调研发现,乡镇大团委建设在达到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C镇团委专职副书记朱某认为:“建组织容易,真正发挥作用难。很多基层团组织处于被动状态,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支持它可以存活80%,不理它半年后可以死掉80%”(XT20130509,访谈记录)。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除兴趣团支部外,基层团支部首先考虑的恐怕是所在单位、团体、企业的发展,是领导、老板的态度,是能否取得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破解支部层面的问题,一要用机制去激励人。越到基层,机制因素的影响越小,人的因素影响越大。青年也是社会人,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更为强烈,奉献意识有大有小,凭什么积极主动地去揽你共青团的这些事,能得到什么好处。因此,农村共青团一定要找出推动工作同个人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一些工作的激励机制。二要稳步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共青团工作需要遵从农村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基层团支部其发展原则应该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活一个;成活一个,带动几个。大跃进式的一窝蜂,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又自毁形象。三是两新组织中的团委(支部)要结合不同组织的功能开展工作,民营企业团支部要围绕企业的增产增效、提升员工敬业精神设计载体,专业合作社团支部要促进成员之间的互信和技术、市场信息的充分交流。 我们再回归到拥有最强力资源的党政。在基层共青团相继式微的状况下,党政不能袖手旁观、漠不关心。但青年工作应该青年自觉自愿,党政也不能过多干涉或包办。那么,党政应该如何指导共青团工作呢?我们认为,党委政府应该定期研究当地的青年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可先由本地团委提出方案,然后在专题会议上议决。要根据时间、人员、能力、资源等组织要素的不同,支持团组织独立开展工作。同时,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选任群众公认的干部,放在基层团的岗位上经受锻炼。 四、“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共青团重新嵌入青年路径分析 从政治学的原理讲,价值、组织、制度是权力得以有序运作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农村底层生态中,权力注定是要回归社会的。价值回归到大善真美,组织回归到情投意合,制度回归到约定俗成。调研发现,基层共青团的运作与镇域青年的期待还存在很大距离,或者说对农村青年的发展及日常生活影响是很有限的。许多工作与农村青年只是个别点的结合,还没有形成服务农村青年发展的强有力的网络。有的乡镇一年就局限几次活动,五四搞一次兴趣比赛,三月份搞一次志愿服务,年关搞一次文艺演出。当问到开展活动的频度时,他们回答:“一月一次不可能,一年搞上3到5次倒有可能。方式仍局限于传统操作,给各单位分人”(XZ20130518,访谈记录)。各基层团组织的特色呈现不足。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农村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存在就是一年搞几场活动吗?农村团组织搞的活动与农村青年的需求有多大联系?覆盖面有多大?实效性如何? 农村共青团要扭转被动局面,重新嵌入青年之中,就要探索团的集中活动与团组织日常发挥作用结合起来。一是抓长线项目、阵地建设。对于团县委、乡镇团委来说,手中要有几个固定的项目,长线抓,日常抓。比如CH团县委同县劳动服务局等部门一起,每年春天都举办一期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特色水果、中药材的种植培训。二是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搞出特色。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企业、一个支部都可以围绕日常作用的发挥突出某个亮点。比如P镇共青团联合妇联争取支农资金建设了一些蔬菜大棚,免费租给有意愿的、经济条件确实困难的农村青年经营,为他们致富提供平台支持。 图4:农村共青团重新嵌入青年路径示意图 深化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需要两个基本支撑。第一,要有资源支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财、物。团的资源一方面来自同级党政和上级共青团,另一方面来自社会。体制内资源总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限的。从党政的角度看,应该按照有关政策,提供工作资源的支持。比如乡镇团委的工作经费,从财政部、团中央到市财政局、团市委已经形成制度化安排,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可能给予落实。从共青团系统的角度看,上级团组织的业务指导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重要牵引力。近年来,团系统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资源向基层倾斜,比如帮助协调项目、人员、资金、场地等。因为相对下级而言,上级团组织的资源总是多一些。同时,要注意传授方法,帮助基层团干部总结经验教训,具体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第二,要有路径支撑,也就是要拓宽联系、服务青年的牢固渠道。找不到青年,无法开展工作。找到了青年,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工作才能有效,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体制内单位,有传统的层级化渠道。在社会上、市场中,需要依据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联系青年。比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里,要探索共青团发挥作用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应用在农村板块增长迅猛。虚拟网络正在影响着农村空间政治,也改变了团组织的底层生态。农村青年的思想认识、行动习惯、聚合方式等无不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同时,在市场化、网络化的双重影响下,农村社会也开始出现自组织化力量。这说是说,农村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非但不能忽视反而要更为倚重互联网和青年自组织。 最后,要注重情感因素在基层工作中的运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工作的润滑剂,它可以让工作变得快乐,能够促进团队的合作精神,增进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工作效率。尤其在农村社会,很多事讲人缘、讲交情、讲关系、讲面子。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互帮互助的好风气,有什么事情村上人都会互相帮忙,认交情的多,谈钱的少。因此,团组织的运作脱离不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模式。如果每个团的专职干部和兼职干部都能在普通青年中交一二十个真心朋友,基层工作可能就会是另一种局面。标签:团委书记论文; 共青团论文; 农村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 时政论文; 团支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