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语文报杯”教学大赛参赛论文选登 教材处理三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登论文,大赛论文,教材论文,论文论文,语文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树立“大文章”的观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乍看这句话,似乎并不深奥。但细致一想,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内涵:一、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书”,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不能被一篇篇文章所拘囿,而应“举一反三”,立足“小课文”,放眼“大语文”。上述两点,人们对第二点的认识还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就是“就文讲文”,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式的应考灌输,形成了一种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小文章”观念。现行各种语文教材都有其科学的编写体系,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有机连缀,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训练链。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一篇文章,不应把眼光只盯在具体的“一篇”上,而应树立“大文章”观念,把一篇篇文章放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整体发展结构中考虑,从单元、全册乃至学段的整体高度出发来实施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整体功能。
1.精心组织。组织就是一种协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适当调整顺序。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我们教学课文就要遵循教材内在的逻辑规律,但却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去实施教学。有些情况下,作一先后顺序的调整,教学效果会更佳。如人教社1987年版第一册写景单元安排了五篇课文,先后顺序是这样的:《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野景偶拾》。按一般思路,是从第一篇依次教起,而于漪老师却做了灵活变动:《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野景偶拾》是课外自读),按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自然编排教学顺序,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有效地发挥了单元整体功能。
(2)“上下左右”教书。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读书注重“上下左右”读书法,教学文章亦应“上下牵连”、“左顾右盼”,把篇篇文章联系起来教学。“上下左右”教学,有时是为了求得背景材料,有时是为了获取观点印证,有时是为了获得规律认识,不一而足。但其目的都是把具体的“一篇”看作“整体中的一篇”来教学,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如教学《故乡》不妨和小学的《少年闰土》联系起来,教学《谈骨气》不妨先读一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当然,“上下左右”教学不只着眼于已学课文的联系,未学课文以及教材以外的文章也可拿来“为我所用”。如河北张国生老师教学《向沙漠进军》,先用了20分钟让学生听读一篇课外文章《沙漠变成绿洲》。按“小文章”观念来衡量,这20分钟纯粹是一种浪费,课本没列的你去管它干什么。但就是通过引入这一课外参读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训练了听说能力;三是拉近了与生活的关系。另外要注意,“上下牵连”、“左右顾盼”中的“牵连”与“顾盼”终归是起辅助作用的,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好恰当的度,决不能喧宾夺主,冲淡重点。
2.善于剪裁。作者要写好一篇文章,面对纷繁的写作素材,必须在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剪裁之后,方动笔著文。同理,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如果觉得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去,面面俱到,不敢取舍,只能是事倍功半。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包子铺卖包子,切面铺卖切面,各有专司,不能一个铺子什么都卖,捎带着卖点别的,未尝不可,不能卖的样数太多。换个比方,一个工作人员负一项责任,这件事归他管,他就得管好,管到家。行有余力,兼管点别的也好,可是不能不论什么差使,一古脑儿都堆在头上。这样,把他累坏了且不说,逼得他一样事情都做不好。要是让语文课背得包袱太重了,它什么都搞不好,还谈什么接这轨,接那轨啊?”(见《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2期)这段话虽是谈语文教学同现代化接轨这一大问题的,但对我们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念和思路却不无启发。比如有人戏称语文课为“豆腐课”、“皮筋课”,认为三天五天甚至三周五周不上语文课,都无碍大局。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呢?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因处理教材没有整体观念、不善剪裁而导致语文教学层次性不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一首《木兰诗》小学讲,中学讲,到大学还专门研究,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教了。要想利用好语文教材就得要削减过重的包袱,善于剪裁。实践也证明,只有对非教学重点内容的适当剪裁,才会有教学重点的集中凸现。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重点抓住了第二段的“读—析—写”,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在领悟中仿写,结果学生当堂完成背诵。《校园一角》的仿写也涌现出不少佳作,而三味书屋一部分则只轻轻一带,学生学得既活泼又扎实。试想,教学本文如不善剪裁、不敢取舍,让学生去讨论那些连专家都争执不休的“中心思想”之类的问题,势必淹没重点。教学内容的剪裁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剪裁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教学内容的选定和凸现,而决不是对教材内容的肢解和割裂。二是必须从单元及全册出发,使篇与篇之间各有侧重,互为照应,全面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不能毫无目的地任意取舍。三是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教材所列“学习重点”未必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剪裁要因人因班而宜。
要拿出自己的“最佳思路”
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作者构思行文的发展轨迹,文章结构即其外在表现形式。“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教学一篇篇文章必须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想之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接近作者的意趣,领悟文章的真谛。“教学思路”即教师处理教材的思维轨迹,其实质就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而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一个侧重于“教”,一个侧重于“写”,不能混为一谈。而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着眼于文章结构,挥着一把手术刀,一层层一点点地剖析,从头解剖到尾,看似细致,但文章的灵气与神韵被切割得荡然无存。学生到头来得到的不是“亲切的体会”,而是死记在课本上的几个条条框框而已。教者的教学思路完全变成了文章写作思路的附庸,处理教材毫无半点创意。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指出要重视文章的“思路教学”,摒弃那种静态肢解文章结构的“讲析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叶老还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同上,第692页)这“思想的路”怎样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呢?用简单机械的平推(逐段缕析)显然不行。平推有平推的作用和需要,尤其是对那些演绎性强、结构简明的文章,笔者无意否定其价值。但每教文章一概用平推的办法,不仅学者生厌,教者都要感到索然无趣了。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教师应当拿出处理教材的“最佳思路”。在大量成功的教例中,我们发现不少富有创意的教学思路。试举两例:
1.中间开花。这里所说的“中间”,显然不是单指文章结构的中间部分,而必须是描写最精彩处,或是感情发展变化最迅疾处,或是文章意旨最凸现处等等。“中间开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材的“开阔地带”,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材处理思路。笔者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即采用了“中间开花”的处理办法:在简要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挖出“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过渡段,引导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之情。以情促读,自然过渡到对百草园一部分的重点讲读,迅速瞄准“景物描写”这一教学目标重锤敲打,而后顺手搭连“三味书屋”一部分,进行简要分析对比,领悟文章中心。一节课疏密有致,缓急相间,较为理想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值得说明的是,“中间开花”应以“整体感知”为前提,因为“片断”总不是孤立的,而是“整篇”中的“片断”。“中间开花”的“中间”也须能带动两头以至全篇,且能产生科学高效的课堂结构效应,否则便只是应景的摆设而已。
2.倒嚼甘蔗。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思路是从文章的尾部嚼起,从“最甜处”下口。倒教课文,追求特有的课堂结构效应。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是开场就能紧紧攫住学生的心田,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文章写作中的“倒叙”手法。尤其适用于那些行文缜密、构思精巧的文章。如教学鲁迅的《社戏》,即可抓住文末“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带动全篇的讲读。如果提问“文中哪些文字写看戏?戏到底好看不好看?”“既然戏并不好看,那结尾为什么还感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课堂顿会楔入到“月夜行船、归航偷豆、钓虾放牛”的揣摩体味上来。这样既有效地突破“景物描写”这一重点,更能令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文章构思行文的诸多妙处。运用此种教学思路,文章的结尾须是“最甜处”,且耐咀嚼、易生发,否则“倒嚼”何益?
无论是“中间开花”,还是“倒嚼甘蔗”,还是“顺推”也罢,其着眼点都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里面,努力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教学境界。每篇文章都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样,教材处理的思路也无刻板的模式可依。优美的文章就是一座富饶的宝藏,就看你怎么挖。高效的教学思路就在于恰当地寻找教材的切入口,然后去开掘深挖,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真切地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语文课堂结构的最优化。
要善做“开发工作”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林林总总,篇篇文章各有千秋。但相对于学生来说,有的文章“深”一些,有的文章则“浅”一些。当然,“浅文”并不是说文章艺术价值的低浅,而是就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而言,这些文章或阅读障碍相对较少,或行文朴实自然学生易于一掠而过而不求甚解等等。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如顺应学生心理处理轻率粗糙的话,必会造成语文课堂效益的浪费。面对一篇篇“浅文”,大有文章可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善于挖掘隐含其中的语言训练因素,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工作。
1.说写扩充。对于那些阅读训练点相对较少的文章,可结合课文适当补充一些说话、写作训练,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提高语文课堂的密度。如教学《统筹方法》,可发动学生口头列举一下“统筹方法”的生活实例,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统筹方法”的深刻认识,并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密切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又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恐怕未学之前就已读过数遍,老师如再大讲特讲,必会越讲越乏味。不妨把教学重点放到续写《皇帝的新装》上,指导学生写一写、念一念,课堂就会充实生动起来。
2.想象拓展。“想象就是深度”(雨果语),结合课文分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上顿会出现思维火花的迸射,创造之泉的奔涌。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就“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天上的街市到底怎样美丽?到底陈列着怎样的珍奇?”学生必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丰富而奇瑰的想象。另外,语文教材中许多写景短诗都适于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叶圣陶语),或让他们口头描绘,或据诗配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3.联想比较。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于比较阅读。对于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不妨联系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教学,或题材比较,或写法比较,或语言比较,或综合比较。由一篇到一类,由一点到一串,强化阅读训练,提示阅读规律,指导阅读方法。教学《范进中举》,可结合《孔乙己》来进行比较教学。通过比较阅读,指导学生写一篇《孔乙己、范进命运之比较》的文章,即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开发”工作远不止如上所举。“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大至文章谋篇布局的匠心,小至遣词造句的“运用之妙”,都有“学问”可作。或借题生发,或探幽寻微,充分挖掘课文潜在的训练能量。“开发”工作也不仅局限于“浅文”,而且适于各种类型的文章。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一定会引导学生“开发”出座座富饶的金矿。
面对一本本语文教材,如何使它“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个方法、技巧的问题。让我们都来积极探索教材处理的新思想、新思路,努力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