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应用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分析论文_洪涛

贵航302医院 神经外科 561000

摘要:目的 验证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采取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的疗效。方法 本次的12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疗效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统计学有意义(x2=4.265,P=0.001);另外,观察组有1例(16.7%)腹泻患者;对照组有2例(33.4%)腹泻患者,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x2=4.012,P=0.010)。结论 对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采取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治疗方式,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成效明显,充分体现其价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采纳。

关键词:开颅手术;颅内感染;万古霉素静脉;鞘内注射

开颅手术后患者极易发生颅内感染,其给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随着临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颅内感染率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神经外科治疗效果。格兰阳性球菌为致使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可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经常导致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降低,导致杀菌效果受到限制[1]。本文研究选取了本院的12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进行了有关研究。现将本次探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的12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6例患者,男患4例,女患2例,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74岁,年龄均值为(45.36±3.26)岁,感染时间分布在2-8d之间,平均为(6.12±1.65)d;而对照组也有患者6例,男患3例,女患3例,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72岁,年龄均值为(44.25±3.28)岁,感染时间分布在2-8d之间,平均为(6.12±1.6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

1.1.1入组标准

全部患者均在研究前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患者;伴有重大精神疾病患者;语言、意识障碍患者;无法全程参与本次课题研究者。

1.2方法

全部患者在办理入院后均实施头孢菌素静脉滴注治疗,预防感染,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采用1.0g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产商: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71)混合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2次。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腰穿或腰大池引流释放CSF后慢慢注射20mg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每日1次。观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和不良反应状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显效:患者的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病菌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病菌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疗效。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在整个研究涉及到的全部数据都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并整理此次研究结果。计数资料选用[n(%)]表示,对其采用x2检验。组间差异经P值判断,统计学有意义(P<O.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疗效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x2=4.265,P=0.001)。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

观察组有1例(16.7%)腹泻患者;对照组有2例(33.4%)腹泻患者,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x2=4.012,P=0.010)。

3 讨论

开颅手术患者因为手术时间较长、难度系数较高、病灶暴露面积广泛,加上留置引流管、抗感染药物和操作不当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术后极易出现颅内感染症状,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2],其发生率占据5% 左右,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对其主要采取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可因为剂量较大、治疗疗程较长,加以血脑屏障作用导致治疗成效不理想。因此,采用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治疗方式,其即能避免其他部位发生感染,还能防止颅内感染导致机体其他部位出现感染,此外,使脑脊液中药物治疗浓度得到保证。经过此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疗效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统计学有意义(x2=4.265,P=0.001);另外,观察组有1例(16.7%)腹泻患者;对照组有2例(33.4%)腹泻患者,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x2=4.012,P=0.010)。可见,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具有较高的治疗成效,本次研究结果与李亚龙等研究[3]具有一致性,更具可信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对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采取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治疗方式,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成效明显,充分体现其价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采纳。

参考文献:

[1]高卫丰,杨松,何裕超,等. 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万古霉素注射在颅内感染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6-17.

[2]彭宪星,刘芹. 腰穿与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116- 117.

[3]李亚龙. 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应用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 海峡药学,2017,29(6):165-166.

论文作者:洪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应用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分析论文_洪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