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围术期实施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拔引流管时间为(1.0±0.5)天、首次进食时间为(3.5±1.0)天、术后体重下降为(3.5±0.8)kg、静脉输液时间为(5.5±1.0)天,术后住院时间为(10.5±1.2)天,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心理干预;应用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逐步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常伴有感染、出血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以手术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部分患者围术期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近年来,围术期心理护理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50例,患者中男42例,女8例,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为(46.2±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周~12)月,平均时间为(6.4±0.6)月;对照组有患者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为(20~72.9)岁,平均年龄为(51.7±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周~13.5)月,平均时间为(5.6±1.0)月。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告知其我院基本情况,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做到心理有数;同时,患者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饮食、日常护理。
实验组围术期实施心理干预,方法如下:(1)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开展卫生行为干预与教育,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宣传,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避免患者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情绪。同时,手术前访视环节应当予以加强与重视,用简明平实的语言、严谨和缓的语气,向患者及家属简要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流程,并进行心理疏导,用手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的照片予以详细介绍,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升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2)手术中心理护理。手术环境应保证舒适案件,床单被罩洁净,保证患者舒适平稳放松,手术间温度应当保持在22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必要时要用微笑和亲切的语言来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术中巡回护士应认真观察巡视患者,帮助患者采取功能及舒适的体位,减轻患者的肌肉紧张,减少术后不适。同时,术后应经常随访患者,鼓励患者进行适合于病情恢复的活动或锻炼,防治并发症。要求患者的亲友家属多多鼓励患者,理解并帮助患者。同时,也可邀请手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调动其积极心态。(3)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患者的痛觉逐步恢复,疼痛反应与对手术的担忧和各种预期,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应采取多种模拟评分法,科学正确的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及时告知手术成功。同时,也可邀请手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调动其积极心态。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等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拔引流管时间为(1.0±0.5)天、首次进食时间为(3.5±1.0)天、术后体重下降为(3.5±0.8)kg、静脉输液时间为(5.5±1.0)天,术后住院时间为(10.5±1.2)天,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10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P<0.05)。
3.讨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更多的以手术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但是,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心理护理,使得患者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近年来,心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注重整体性与连续性的优质护理模式,它能够从患者的体制、精神状况出发,做好手术准备,整体性的考量选择手术方案、特殊情况处理及相应的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机制。为了提高围术期心理干预效果,临床上实施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具体如下。
(1)不宜片面宽慰、淡化风险。心理干预应当严谨科学,不应夸大风险,但也不可片面美化。应当科学平实的向患者介绍相应医学原理,加强对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情形的科学分析,将其恢复良好的原因向患者强调,但也需在术前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风险意识,使其对手术及相关医疗风险带来的医疗风险,及可能带来的意料之中或之外的致残性、致死性并发症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准备。
(2)术前准备观察应全面。应当耐心细致的做好术前访视工作,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性格、生活习惯、文化修养、家庭背景及社会情况等,全面了解各个患者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结合患者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讲解病情及当前症状或手术恢复状况,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同时,强化社会及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加强对其亲友的心理干预,鼓励患者亲友或同事的探视,由此降低患者的心理反应程度,振奋斗争意识。
(3)注重行为干预与心理干预相配合。针对不同的麻醉方式,在术前向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普及,向其交代不同的麻醉方式可能导致的感受及大致时长,减少因未知导致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在麻醉手术前如何更好的放松并配合医护人员,并教会患者一定的行为应对的具体方法,如肌肉放松、深呼吸、能否翻身及咳嗽等,使其正确面对并处理麻醉前麻醉诱导时可能产生的情况,并可做出正确的应对以配合医护人员。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雯钦,潘月慧,和来芳,王敬芳. 健康教育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02)
[2] 黄文,赵芳萍,马梁红,唐柳云,骆桂秀. 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态干预策略的探讨[J]. 口腔医学研究. 2008(01)
[3] 王文兰,冯陆妹. 护理干预对口腔癌患者卫生行为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05(22)
[4] 毕小琴. 老年口腔癌患者疼痛的护理评估和干预[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22)
[5] 郭良,王可敬,赵坚强,梁忠. 胸大肌肌皮瓣一期修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J]. 浙江临床医学. 2005(04)
论文作者:王月美, 陈凤英(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患者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心理论文; 口腔论文; 面部论文; 术后论文; 实验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