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素质教育将有很大的举措和很大的进步,中小学教育体制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我国的素质教育将有很大的举措和很大的进步,中小学教育体制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中国素质教育将有大动作、大进展——中小学教育体制面临重大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制论文,中小学论文,将有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是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年

3月19日,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科教兴国是新一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中央将成立科教兴国小组,将“吃饭财政、重复建设”的资金节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

此前,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个方面的重要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开展区域实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表彰和奖惩制度;促进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1998年北京市全面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取消择校生。

2月6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调整中小学教学内容和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

一个时期以来,各省教委结合本地区情况采取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底,河北、山西、江苏、北京、安徽、四川、福建、青海、江西等省市都召开了省一级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会议,绝大多数省市区都出台了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1997年11月18日,济南市市长谢玉堂签署了第116号政府令, 发布《济南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试行规定》,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提出并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细则。

种种迹象表明,1998年将成为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年。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世纪之交,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处在剧烈转型期,各国都重新研究本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应更关注人发展的主动性与整体性,关注人作为人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培训,关注在充分开发个人潜能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将此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关注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位置,关注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问题。

但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运行机制是选拔人才的机制,而选拔人才的最高手段就是高考。任何考试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的。有人说,高考体现了一种公平,即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但考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却一直困扰着中国教育——

其一,任何一项考试制度只能是对知识、能力的考查,而不能考评品德、性情、心理、人格等非智力因素。“高分低能”是众多中国父母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方面为孩子的好成绩而欣喜,一方面又急着从头教他怎么做人。基础教育的规律被打破。

其二,从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严重影响了全民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其三,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毕竟是少数,为了5 %的人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0%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跟着高考指挥棒转,过早进行淘汰,使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重复的机械练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制约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育。

选拔与培养,中国的教育何去何从?中国的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的文化精英,但更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选拔精英,而在于培养每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对本国的教育进行彻底反省。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但基于对未来世纪的预测,各国对新的教育模式的构想,以及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估计,则不无相似之处。

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拉贾·罗伊·辛格先生在《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并促进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极为宽泛和自由框架内的高质量高水平教育;优先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给予受教育者高度的自由,实行创造性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全社会和社区的各种计划。第二种模式:教育的目的仅限于读、写、算基本能力、技能的培养;使受教育者集中学习几门挑选的课程,集中培养学生的智力而完全排斥或不重视学习的其它方面。根据赶超式思维和计划,教育几乎完全成为用系统术语描述的一种技术模式。中国的教育现状虽然不能简单用这样模式去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它国家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实践,无疑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

面对着世纪的挑战,要将中国十几亿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只有走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条路。

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协调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尽管没有现成的道路,但各地纷纷开始试点。湖南汨罗、山东烟台、上海等地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上海从80年代就开始改造基础薄弱校工作,目前正进入实施新一轮“薄弱学校更新工程”阶段。同时他们尝试小班教学,将心理教育引入中学课程。

由于各地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各地区的中小学开始各施其法,比较多的是引进了西方的愉快教育或是加入家政、社会、法律等课程。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会上,有代表提出:不要再乱提素质教育了,由于概念混乱,已经引起了教育的混乱。人大代表梁文植说:我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愉快教育,如果学生只对轻松的东西感兴趣,听课时间长一点就坚持不下去,那就糟透了。一位委员说:有些学校压缩应考学时和必修课的学时,腾出时间增加选修课,甚至认为学必修课是应试教育,活动课和选修课是素质教育。老师减的恰恰是最重要的巩固课和吸收课,知识是教了,要么是基础没打牢,要么在课外找时间补巩固课,导致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任何一件新事物都需要经过反复摸索。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原有体系被打破,势必冲击固有的教育利益格局,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参与和协调。

首先家长要转变思想,高考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否则95%的人岂不都成了失败者?事实上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人才。从根本上讲,只有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才可能取代高考这一独木桥,从而避开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

其次政府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关系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出路。有人讲,中小学提高素质教育,取消百分制,可上大学还得考试,形成了“高高兴兴上小学,辛辛苦苦上中学,悲悲惨惨考大学”的局面。不打破高考这一制约因素,素质教育就难以实施。高考制度的改革提上日程。

用人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中国社会重视教育的传统也导致人们对高学历者的盲目尊敬。现有的高考制度又和就业紧密相关,对于一些农村的学生,高考还意味着考户口、考职业、考社会地位。这也是许多地方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手段的原因。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将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时回到学校中,进行补课。德国从中学就开始分流,小学毕业后,根据该生的情况分别推荐上大众中学或完全中学。上完全中学的人可以接受完高等教育,而大众中学(职业中学)的人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完全中学(普通中学),也可以毕业后尽快从业。走到社会上后,他们可随时回到学校中进修。开放式大教育体系与宽泛就业环境的建立迫在眉睫。

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高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的教育:虚拟学校教室、课程、实验、实习成为可能,同样学生人数和更好的教学效果只需要比工业化时代少得多的教师。由于因特网的存在,未来的教育将从封闭垄断变为开放竞争,学生可以选择教师,竞争的主体将从学校转向教师,教育资源的利用由学校、区域转向国家和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认识到,要使人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作用,就需充分发挥和利用心理人格、角色、意志、思维、观念等方面的素质,在当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教育应是全面素质教育。

(谨向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文喆,教育部新闻处刘关领顾春表示感谢)

标签:;  ;  ;  ;  ;  ;  

我国的素质教育将有很大的举措和很大的进步,中小学教育体制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