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变异理论促进学习更好发生的路径探析——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变异教学改革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淀区论文,探析论文,北京市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4)10-0067-04 迁移理论一直是人们研究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学习理论出现,迁移理论也就随之更新。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马飞龙(Ference Marton,又译“马腾”)基于传统的迁移理论,创立了当今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变异理论。近些年来,变异理论在我国得到传播和研究,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变异理论作为指导工具,尝试进行教学与课程方面的改革实验。2010年起,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合作开展“变异教学理论的课堂实验研究”,旨在用实践阐释变异理论,探索学习规律,提炼运用变异理论指导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或实施策略。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变异教学的改革实验,本文提出了运用变异理论促进教学中学习更好地发生的路径选择。 一、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学习发生的基础 将变异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知识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综合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发生,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关注教学内容 众多的学习理论往往偏重于关注学习的过程,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更多的也是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变异理论则重点关注“学习内容”。变异理论在“内容、方法和关系”的三要素处理方面,认为学习内容最为重要。依据变异理论,相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如何选择和处理知识内容、呈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在变异理论的指导下,变异理论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为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才能考虑怎么教。 (二)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基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弄清楚在促进学习发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相应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变异理论指导下,“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准确,二是最重要,三是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1]101对于相关的具体要求我们作如下阐释。 首先,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精准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教学,避免过多的随意发挥。其次,选择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多种多样教学资源的选择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选择有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顺利实现学习迁移,选择的学习内容需要同时满足知识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关注教学内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学习发生的核心机制 变异理论关注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并且关注如何通过调整教师的教学来促进学习的发生。变异理论在传统迁移观的基础上,提倡在关注教学内容共同性的同时关注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一)迁移理论对共同性的关注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在传统的迁移理论中,学习的发生与学习迁移休戚相关。在学习过程中,影响迁移发生的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材料的相似度越大,学习之间越有可能发生迁移,与迁移伴随的学习也越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之间的共同性。 (二)变异理论对差异性的关注 变异理论是对传统迁移理论的新突破,该理论发现并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不仅需要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性,而且需要具有差异性。因此,为了促进学习更好地发生,我们就必须努力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差异,从差异性着手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的本质。这就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关注学习材料共同性的同时关注学习材料的差异性,辨别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突出特征或关键差异,并把握事物的关键属性,实现学习的高效发生。 三、审辨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学习发生的关键 变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审辨并把握关键的学习内容以及具体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导致学生学习成就差异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关注教学内容关键属性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审辨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成为学习发生的关键。 (一)关注并突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教师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围绕不同的教学要求,在精心挑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分析学习材料的关键部分,努力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事物的属性是事物在质的方面的表现,即事物在各方面所具备的特征。关键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准确认知,完全取决于对这个事物关键属性的把握,可以说关键属性的识别决定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在挑选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并突出其关键属性。 关键属性的掌握对教学实效性的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内容关键属性的突出,决定着学生对关键属性的把握。为突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依据学科教学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需要明确的关键属性;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挑选出理解困难的关键属性,并进行重点指导;三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注意和认知加工引向已确定的关键属性。 (二)审辨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学习发生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事物关键属性的审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之后,需要帮助学生将关键属性审辨出来。变异理论早期的大量研究认为,人们对某一现象、概念或规则的理解可分为不同的方式,其原因在于人们审辨出这一现象的关键属性不同,这些审辨出来的关键属性反过来形成了人们认识某一现象的特定方式。因此,学习的结果是与审辨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变异”让学生审辨出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变异”是审辨的基础,审辨一定要通过“变异”才能形成。“变异”之所以是学习的基础,是由于人们总是在对比中认识事物,关注存在差异性的东西。当某一事物的一些特征出现变化,而其他特征保持不变时,则变化了的特征便会容易被识辨出来。 四、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思路及范式:学习发生的整体设计 变异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不是随意的、没有章法的,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基本思路,可以描绘为“变异图式”。将变异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境有针对性地使用四种“范式”。 (一)“系统运用变异”的宏观原则 变异理论中有一条“系统运用变异”的宏观原则。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整体思路是: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呈现若干例子或情境时,要有目的、有序地保持某关键属性不变,而改变其他属性,或者保持其他属性不变,改变某个关键属性的特征,在呈现变与不变的对比中突显出关键属性,使关键属性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对关键属性的审辨上。这种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变异,引导学生审辨关键属性的方法和过程被称为“变异图式”。教学中的变异图式能够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见表1),呈现审辨的关键属性、学习情境中变与不变的内容以及成为关注对象和背景的不同内容,使变异策略一目了然。 (二)四种“变与不变”的范式 在变异理论中,存在对比、类合、分离和融合四种“变与不变”的范式,可根据学习情境和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范式。因为每种范式涉及的变异维度不同,在不同的范式使用过程中,学习者会关注到学习内容的不同方面。[2] 其一,对比。这是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变异范式,指的是“要识别某个量或特征,需要同时感受与其相对的其他量或特征”。也就是说,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一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被比较的事物之间只在某个维度上呈现明显的不同属性,而在其他维度上基本保持不变或具有一致性,从而使学习者关注到属性的不同而认识到某个属性。对比在知识的细化分类和反例教学中比较常用。 其二,类合。类合也是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变异范式,为归纳思维创造了条件,也被叫作归纳变异。类合是指“如果要识别出某一变异维度的关键属性,需要在其他维度变化时保持变异维度不变”。也就是,在多种变化中保持某个维度不变,使学习者对不变维度加以关注和概括。类合使学生关注共性,适用于“变中求同”的教学情境。 其三,分离。分离指的是“要识别出某一变异维度,就需要使该维度变化而其他维度保持不变。”即通过变化某个维度的具体属性,使学习者将注意聚焦到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变异维度上。例如,当一个人注意到不同物体在形状上存在差异时,他会把“形状”这个概念与其他保持不变的属性分离开来,进而掌握“形状”这个概念。 其四,融合。融合是“要让学生理解两个变异维度同时变化,学生需要历经它们同时变化。”它反映几个变化的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方面与整体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融合适用于包含多个维度,尤其是多个维度间相互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清晰了解问题的复杂关系,一般应用于其他几种范式之后。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经验,恰当地做好范式的选择与设计。通常情况下,四种范式的使用不存在固定的顺序和搭配,但往往先采用分离、类合或对比,再采用融合的范式,效果更好些。 五、不同课型中变异理论的差异化实施:学习发生的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课型,经过变异教学实验,我们探索出变异理论在不同课型的实施中形成的不同策略。本文主要探讨变异理论在常见的知识教学及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知识教学中丰富多变的例子 教学内容中比例最大、最基础的部分是教学中的知识概念和原理。概念原理一般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会涉及大量具体实例。依据变异理论,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关键属性,知识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系统列举大量丰富、多变的例子,并且将需要列举的例子分为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三类。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的作用不同,用法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不同具体直观的标准正例的呈现是在概念引入时运用;非标准正例,一般是在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时引入;反例,则是在明确概念外延时引入。 变异理论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呈现丰富多变的举例来提高学习质量,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的选择和组织无需恪守特定的程序,而是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思维过程、活动组织等具体情境的需要穿插使用。 (二)问题解决中灵活多变的方法 问题解决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则和概念来处理和解决问题,也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和识别已知条件,辨认问题的类型,提取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规则和方法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运用变异理论,需要分析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确定教学的基本变异维度,尝试通过变异维度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到关键内容。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关键内容和线索主要是方法、问题情境及其二者的关系。 一是寻找多样的方法。教学中十分看重“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思维灵活性的途径之一是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方法,激活思维、变换思路,感受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变通,避免被某种单一方法所限制,同时使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方法,而识别可能存在的其他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二是探索多变的方法。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和探索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法,更需要明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方法需要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需要审辨的内容,不仅包括不同的方法,还有不同方法与不同情境之间的联系,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取适合的方法。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还有可能功亏一篑。 三是提炼“通用”的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需要历经由个别到一般的逐步提炼过程。问题情境的变化多样会使人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原本有效的方法随时可能变得无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普遍规律,基于无数个别方法归纳提炼出能够应对多变问题的“通法”,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变异理论促进学习的途径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变体教学改革实验为例_教学理论论文
运用变异理论促进学习的途径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变体教学改革实验为例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