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新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新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与国企改革,是当前世界瞩目中国的两件大事,也是我国学术界、企业界目前极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探讨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这不仅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长期任务。
一、入世:顺应世界经济新的发展大势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拐点。从此,东西方两大集团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抗,让位于各国经济发展的较量和市场的争夺,因此孕育出90年代的“两个创新”,并形成了世界经济新的战略走势。
1.国际经济制度的创新。其标志就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历时7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产生了三大成果:一是在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框架内,就大幅度减让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措施达成共识,并制定了时间表;二是将GATT贸易自由化的原则和规则,移植、扩展到了服务、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三是取代过渡了47年的临时性机构GATT,正式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并维护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推进贸易、服务、资本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
三大成果的实施,一方面优化了国际竞争环境,使世界大多数国家市场壁垒大幅度减少,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极大地促进了货物、服务贸易及跨国投资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国际竞争领域,引发了90年代后期愈演愈烈的跨国购并浪潮,进而导致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这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和全球有组织的自由贸易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使生产要素从区域优化配置向全球优化配置的飞跃,实质上就是一种国际经济制度的创新。
2.科技创新。90年代初,美国率先推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选择了数字化发展的正确路径。这一计划所带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科研手段、生产手段、流通手段,以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带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概念——“新经济”。尽管对于“新经济”的界定,在学界和业界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网络化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为导向,由新技术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践证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生物工程等一批“新经济”主体技术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挑战与机遇具有孪生性。国际经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世界生产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美国作为“两个创新”的发起国,尽得先发之利,世界其他各国也纷纷调整政策和结构,以期迎头赶上。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怎么办?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使我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在参与世界产业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中,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引进来,走出去,在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寻求机遇,推动我国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这是我国加入WTO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我国迎对“新经济”的必经之路。开放才有机遇,这是中国历史上被多次实践所证明的强国之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拉肯2000年曾在《时代》周刊上发表文章说,500年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后来衰落了呢?他认为,中国在15世纪之所以丧失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是因为在面对西方的挑战时,中国从内部来保持稳定,但它是以国力减弱为代价的,这就是尼达姆自相矛盾现象。
因此,中国加入WTO,这不仅是我国为适应环境变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过程,而且也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新的发展大势,加快开放、改革、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入世: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
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政府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国策中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这一目标即将达到。作为—个经济高速成长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将使我国的经济在20多年开放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并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当中,这必将给我国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机遇。其主要表现在:
1.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的出口产品和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其中,在美国市场上的对华永久性贸易正常关系(PNTR)法案的实施,对我国产品和投资长期稳定地从进入美国市场中获益有着重大意义。同时,我们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第一,可以享受世贸组织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产品和劳务出口,特别是欧美市场。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被允许的关税及幼稚产业保护程度可高于发达国家。如在进口关税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平均进口税率为4%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则为14%左右。再者,在世贸组织当前和今后的各项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等规范的落实中,可享有长于发达国家的过渡期(以发达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在两年内完成与世贸组织的接轨,按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则可有4~8年的延长期)。
2.可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在这方面,对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加入WTO后,不论随着国内产品的出口数量和种类的扩大,还是外商在国内投资项目、兴办企业的增多,都将给国内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有关专家们预测,在国内传统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纺织业、服务业、建筑业等方面,加之各高新科技产业领域,再加上各类外资企业的增加,总计可望增加1200万个国内就业机会。
3.有利于促进国内的科技和社会进步。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的产品和投资项目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随着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投资项目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都将有利于中国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并遵守国际惯例,转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促进国内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4.加入WTO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将获得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与改革方面的参与权和决策权。2001年后,WTO组织将就包括商业、通信、建筑、销售、环境、金融、运输、旅游等12大类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为主要议题,展开新一轮回合的谈判。内容将涉及服务贸易一体化安排、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及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紧急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参与这些国际市场新游戏规则的制定与改革,既有利于维护国家正当的经济权益,亦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转型。
5.加入WTO后,我国可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争取能够更为公平、合理地解决同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的机会。即在发生较大的与他国的贸易纠纷时,通过多边谈判和国际贸易纠纷仲裁程序去协调和解决,从而可避免一些单方面贸易报复所产生的问题。
总之,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实行更大的开放,将给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方面的机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亦需认识到:除了如纺织、服装、玩具、建筑等传统上具有优势的行业外,国内亦相当的行业和企业将面临入世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三、入世:正视我国企业的差距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加入WTO,既为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也会带来严重的挑战。国际标准、规范的全面引入,既有利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凸现出我国管理体制、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那么,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差距和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我们的企业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实力,突出表现为4个方面:
1.机制转变还远未到位。我国1987年就提出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思路,1994年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并将其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应当承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尝试,在某些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从总体来看,我们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改革难点仍未突破。主要反映在:
一是产权不明、政企不分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比重偏大,使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得不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关系,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严重错位。政府处处想为企业当家作主,企业处处要为政府分忧解难,使得产权分不明,政企分不开。据国家有关部门最近对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调查,54.6%的企业反映政企没有分开,29%的企业认为其法人治理结构缺乏规范性。
二是企业家选择、成长机制不健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经营者的选拔和产生不是市场选择,而仍然延续着按行政级别任命和委派的制度。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3562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企业经营者由董事会任命的仅占42.9%,48.5%仍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命,许多企业实际存在“影子内阁”。
三是企业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远未完善。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年工资超过6万元的只占4.5%,远低于私企的50.8%和合资企业的38.4%。用人机制过死和激励力度软弱,面对国际上大跨国公司大肆招兵买马、网络人才的激烈竞争,我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就连现有人才也难留住。
2.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不明显。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走向优化轨道,但长期存在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行政垄断、专业化协作水平低、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仍很突出。
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49%、33%;同年低收入国家平均为21%、41%、38%;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9%、36%、55%;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33%、65%(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48~249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不仅与高、中等收入国家比较还相差甚远,就是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汽车制造业,是典型的规模递增行业。国际上一般认为汽车整车厂的最低经济规模为30万辆,80年代以来还有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目前年生产超过10万辆的企业仅有5家,5家的生产集中度仅为57.3%。
3.大企业不仅不大、而且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弱。由于我国目前行政割据型垄断过度与经济集中型垄断不足并存,造成同一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集中程度过低的弊端。
1998年中国工业500强的总资产平均值折算成美元为711.56百万美元,销售收入平均值为398.12百万美元,分别仅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0.88%和1.74%。如果拿我国工业100强同世界500强相比较,差距仍很明显,其平均资产和销售收入,也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2.4%和4.8%。1998年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113.06百万美元,仅相当于同年世界500强最小企业销售收入8902百万美元的68.7%。即使考虑了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而低估的因素,差距明显仍是客观现实(中国企业评价协会,2000)。
从产业集中度国际比较来看,差距甚大,尽管近年有所提高,但大多数行业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1990~1998年,世界500强R&D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约在5%~1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1.1%~1.38%(中国企业评价协会,2000)。同时,我国企业界从事R&D活动的人数占全国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美国为83.33%,日本为61.08%,韩国为63.70%,而我们国家仅为28.65%(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
4.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技术落后,但管理更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
1998年世界500强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29%,人均利润为11093.9美元/人;而我国100强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2.98%,人均利润为1952.12美元/人,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2.4%和4.8%(中国企业评价协会,2000)。在实物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煤矿是6600多吨/人年,我国仅185吨/人年,相差35倍之多;钢铁工业我国是33吨/人年,仅是日本的 1/22。
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非什么新的见解。实际上,多年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试图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自上而下地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培训企业管理干部、组建企业领导班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外,近年来,为了在一些行业中建立龙头企业,以适应市场竞争,许多行业也展开了政府部门牵头的企业资产重组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我们认为,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集中反映出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更暴露出我国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对内市场开放滞后于对外市场开放的深层次矛盾,加入WTO后,在更强大、更剧烈的竞争冲击下,如不加快改革的步伐,矛盾将更加突出,差距将更加明显。
四、入世:以改革应对挑战
加入WTO,实际上“锁定”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即中国必须朝着开放的市场经济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我们承诺的时间表,也进一步“锁定”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迫使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过渡期内,加快改革的步伐。因此,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化改革才是应对挑战的唯一选择。
我们认为,中国加入WTO战略对策的基本思路,应是始终把我国的行业和企业摆在全球化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去思考,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政府职能、产业政策、经济体制、企业体制都应迅速进行一系列战略转变。
(一)按国际通行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改革
1.以产权多元化改造国有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对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要严格控制。除保留少数必要的国有独资企业之外,大多数起支柱作用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应改造为产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二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其中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特别要注意给国内私企充分的“国民待遇”。
2.建立国资委下属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实现政企职能分开,保证国有资产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内保值增。
3.建立一个使中国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新机制。其要点一是企业家职业化,把经营者同公务员区别开来,二是建立企业家市场。企业家的选择机制应主要是市场机制;企业家的劳动力价格应由市场评价,并由企业按照其绩效、风险、责任来自主确定,而不应由政府来确定,不应同外资企业的工资待遇有大的差距。以市场化的选拔、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和“59岁现象”。
4.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同外资争夺和吸引优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正发展成为创造财富的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我国加入WTO后,将使人才的竞争更加白炽化,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如技术入股、成果分红、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奖励期权等,留住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当然,这项改革也只有在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中才能完成。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其中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比重小,实力弱,很难承接和填补国有经济的退出部分,也很难支撑起“多元化”的一极,所以面对企业改革的现实,可以说:你如果真心改革和壮大国有经济,那么你就应该积极地发展非国有经济。
现实中,我国作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的境外投资进入,它们都是私人资本。多年来,国内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大私营、民营企业表现出了国有企业所无法具有的活力与效率。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写入了宪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业已制定实施,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私营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然而,这又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私营经济特别是国内民营经济的面前仍然存在着诸多壁垒。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融资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多年来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只是投向国企和政府工程项目。许多国企和政府工程项目尽管决策失误、浪费严重,造成资金大量损失,经营长期亏损,无力偿还借款,却仍然可以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继续从银行获得信贷,并享受政府给予的种种特权。而民营、私营企业却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或是去借高利贷。同时,私企、民企往往也得不到给予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等。
其次,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歧视。实际经营领域中,准许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有80多个,准许外资进入的行业有60多个,而准许国内私人和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只有40多个。一些垄断行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向质量差、价格高,却可以坐收渔利,全然依仗了官商一体的行业垄断特权。当前,中国将要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这意味着从金融、保险、医疗、影视到矿业、制造业和基建工程等许多领域将打破原有的垄断局面,对外资实施更多的准入和开放。但在上述领域内,至今仍对民间资本讳莫如深,限制过多。例如,当外资将可在中国开银行时,却对国内非国有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整肃、要纳入高度集中垄断的国有银行体系。
再次,私营、民营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经营环境很差。由于各级政府职能至今未有很好的转变,政府及司法腐败的问题仍很严重,加之没有国企的靠山和外商的特殊身份,广大私企、民企要面对更多的刁难和干扰甚至敲诈,使他们遭受更多的非经营性损失。正如四川1家私企老板所说:“我们最苦恼的就是接待各级政府官员,一看到车子开到厂门就紧张”。国内几乎所有的私企、民企都需要拿出更多的钱财和精力去打点、应酬各类政府部门及黑道势力,他们的财产与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得到与外资同等程度的保护。对此,他们不满意却又得罪不起,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制约着私企、民企的发展。
(三)国内市场壁垒亟待消除
国内经济在许多地方与行业中,仍然存在着对国内产品和投资的种种壁垒。例如,前两年在湖北要购买一辆上海产的桑塔纳牌轿车,买者除了要缴纳7、8万元所谓的“水利建设基金”、“价格调节基金”之外,还要加收7万元的“特困企业解困资金”,各项费用总计已经超过了购车费,这不近乎百分之百的“地方关税”吗?而为了保护本地产的富康车,武汉市政府竟有明确政策,企事业单位必须购买湖北产的富康轿车,否则不予上牌照,而在上海,政府部门则规定,凡入沪外地汽车每辆要交8万元的牌照费,这些行为不是公开歧视非本地产品吗?尽管目前这些非常典型的地方保护现象已受到制止,但在国内许多产品的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仍然存在,这些国内的地方和行业壁垒,不仅阻挡着外地产品的自由进入,而且使用行政权力为一些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庇护。至于在商业银行、保险、医疗、房地产、进出口经营等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对他人进入的排斥性则相对更强。
所有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在诸多方面,还面临着国内森严壁垒的阻挡。在那些没有公平竞争和公开、公平的市场准入的领域里,不仅会孳生越来越多的资源浪费和贪污腐败,而且在一个靠行政权力维系垄断利益的行业中,最终也不会培育出具备现代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如此,从长远看来,中国经济又怎能应对加入世贸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因此,今天不管我们是迎接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还是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平台,最需要的是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能够树立全新观念,转变旧日职能,培育市场功能。
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前者是指在WTO中,当一国给予另一国的进口产品和投资活动以更优惠的待遇时,它应无条件地将同一待遇扩展至其他成员国。后者要求WTO的成员国对来自其它成员国的进口产品给予不差于“相同的本国产品”的待遇,不可在生产、购销、运输、使用等各方面实行歧视,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我国一旦加入了世贸组织,必将加大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要进一步按照上述原则对待国外和境外的产品和投资项目。那么,凡是能够给予外资的待遇(包括外国私人资本和同属于中国人的港台私人资本),同样应该赋予国内的私企和民企。即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和利益受到有效保护等各个方面,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亦需加大对内开放,让国内的私企和民企能够得到与国企和外企相平等的各项待遇,而不是在一些待遇上“与外寇不与家奴”。同时,需要以完善国内统一市场和实现国内各地区自由贸易为目标,消除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国内贸易壁垒。不但各地区应对非本地产品予以“本地产品待遇”和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而且,在电信、汽车、进出口经营、金融、保险、医疗、文化领域也应逐步打破长期以来被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迅速建立能够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壁垒的国内民间资本的准入规则。
(四)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为先导产业,使中国的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国的新经济支柱产业奠定基础。
2.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在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劳动·知识”密集型。即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双重优势,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之成为兼有“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双重特点、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如纺织、轻工等产业。
3.大力扶植高科技中小企业,充实鼓励风险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在今年21世纪论坛上,李光耀先生在演讲中说:必须记住的一点是,能创立高科技起步公司的并不是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而是私人个体。这一论点充分解释了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起步阶段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就应该充分重视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作用,给予他们一个全面发挥的舞台。
(五)以优势上市公司为核心,优化产业组织
1.以国内优势企业、特别是实力强的上市公司为核心,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兼并、收购,抢在“入世”前和“入世”后的过渡期内,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2.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即竞争又合作的“柔性竞争”,实现双赢目标。不仅强调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而且在中外合资中,我们认为应转变思路,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强强合资”,并做到同步技术更新。加入WTO,我们不仅要“与狼共舞”,而且要与“巨人同行”,这种策略可戏称为“傍大款”,在捆绑中,与“大款”共存同荣。这应是我国入世后应对竞争的新策略。
3.把政府包办的“拉郎配”变为企业为主体、政府作配合的“郎拉配”。在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组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实际是把“小舢板”焊接起来去充当“航空母舰”,其失败是必然的。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依赖政府推动,银行注资,官商结合,特权垄断,甚至搞幕后操纵金权交易,其结果势必是“有规模,无经济”,再金融风暴到来后,便惨遭失败。因此政府为主体的“拉郎配”断然是不能再搞了。但政府也并非无用,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萨缪尔森),因此,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退出市场,在产业组织调整过程中,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可根据市场要求,发挥调控、协调、服务的功能,变行政强制的“拉郎配”,为根据企业意愿自由恋爱的“牵线人”。特别是重视和支持以优势上市公司为核心,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这应是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重要思路。
(六)以现代经营理念作指导,以国内外先进企业为“样板”,推行标杆管理和追赶战略,迅速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
1.把握新的管理理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这些理念,特别表现在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再转向智本管理;由你死我活的刚性竞争到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柔性竞争;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重视无形资产;由传统的营销系统转向以电子商务为先导的网络营销和网络经济;由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地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企业组织的科层化、凝固化转向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和虚拟化等。总之,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更新观念,把握好新的管理走势。
2.以国内外先进企业为“样板”,推广追赶战略和标杆管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管理方面的差距。企业应建立进步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杆管理观念,通过寻找同行最佳,把国际强手作为自己比较、学习、赶超对象,不断完善自己。
3.加强战略管理,建立企业生命理念,加强研发和创新,实施品牌战略,重视核心竞争能力的培植、发展和利用。通过不断创新、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蜕变”,获取新生,使百年老厂、百年老店焕发青春。加强质量和成本管理,积极开展质量认证活动,努力与国际接轨。
4.引进和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经营效率。如在计划方面运用运筹学;在技术改造、基本建设中采用全球招标优选、并行过程和网络化管理;再生产方面,实行准时生产制(JIT)、精细管理;在人事管理方面,应用测评法招聘选拔和考核干部员工,采用外展训练等方法培训员工等。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梗阻,很大成分上来自于体制和观念,加入WTO后,调整、改革、适应的难点,反映在企业,关键在政府。因此,以上所提出的战略对策的落实,还必须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法治环境的营造;依赖于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支持。
总之,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将促使我国企业的变革和改组、进而提高效率和实力,同时一些企业也可能会被经济全球化大循环所产生的离心力,抛出循环体外。然而,结果都将会使我国企业整体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加入WTO是一个契机,它将全面推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蹬上一个新的平台。
标签:wto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平台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新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