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那么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模式,EPC模式也就因此而被广泛使用。EPC项目管理指的是业主方将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内容委托给总承包单位组织实施,并要求承包商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以及工程进行负责管理,通过统筹工程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全过程,有利于促进项目增值。因此,对EPC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EPC总承包;风险;管理结构
引言:EPC总承包模式即在业主委托下,将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施工、竣工交给有一定资质的总承包企业。该模式通过收集业主的想法,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方案,在优化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方面有显著的成绩。本文针对EPC总承包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研究,找出该模式下的不足,然后进行相关的改进,这样会使得建筑企业少走弯路,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1 EPC总承包模式分析
EPC总承包作为现在比较流行的承包方式,通过管理控制设计、施工、原材料采购等阶段,进而对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就行控制,使得工程能够有序进行。总承包商通过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来获得经济效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总承包商应该具备相应的承包能力。面对风险时,要有一定的风险规避能力以确保工程的持续进行。该模式需要业主与总承包商签订合同,业主一般不会干预总承包企业的行为,但是会通过监管单位监督整个施工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因此,总承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企业会以合同为依据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
2 EPC总承包的结构及特点
EPC总承包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较高,通过应用EPC总承包模式,能够将工程设计与施工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②风险分配方式不同。在EPC总承包模式下,业主和总承包商的风险分配方式不同,EPC总承包商的风险较大,对于总承包商的抗风险能力要求比较高。③在EPC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商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具有指挥和协调功能,因此,对于总承包商的工作能力要求比较高。④业主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EPC模式与传统的承发包模式有较大区别,在签订合同后,角色发生变化,总承包商即处于主动地位。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业主的管理内容比较简单,工作量比较少。
3 EPC模式项目管理问题
3.1 未能正确理解EPC总承包模式
很多承包商对EPC总承包模式是存在误区的,并没有真正理解该模式的性质。在工程中,建筑承包商负责设计、施工、采购、管理等方面的事情。这样使得承包单位的压力很大,对下属单位只能采取分割管理的方式,加大了承包单位的工作量,影响该模式的效果。总承包在建设全过程中的成本,不是很多企业认为的施工费用加管理费用。有些业主也对该模式存在误区,有的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不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有的业主觉得该模式不合理,会增加成本;有的业主对招投标工作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理解。这些误区都会对EPC总承包模式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它的发展。
3.2 施工风险
①政治风险:社会动乱;政府稳定性交叉;政府政策不连续。②社会风险:商业设施不完善、医疗设施交叉。③自然风险:天气因素影响;地震灾害影响;不可预见地质条件。④技术风险:勘测数据的不准确;施工难度大;系统调试难度大;运输风险;新技术的应用;业主要求变更等。⑤管理风险:总包商对分包商的管理不到位;成本、时间,质量的管理;项目部管理人员水平低;各阶段的整体协调不利;项目团队的内部配合。⑥组织风险:与业主的关系不融洽;组织机构不稳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EPC总承包模式应用措施
4.1 设计阶段管理优化
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前提,总承包商得按照这个指导文件进行施工、管理。设计阶段分为两部分,初步设计以及最终设计阶段。投标阶段使用的是初步设计文件,中标后对最终设计文件进行分析。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初步设计主要是先组织土建、设备、水暖、设备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设计,要保证设计内容完整。主要包括设计总说明、设计图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最终设计阶段主要是控制资金,造价合理,对项目进行准确定位。设计阶段首先得明确目标,制定明确的设计目标使得设计工作能够满足要求。另外施工设计得合理,这样才能满足以后工程的施工要求。其次得重视设计图纸审核,为了使得施工环节顺利进行,要保证审核质量,做好这项工作能够有效管理工程项目。最后得控制设计限额,对于超预算的情况得优化设计方案,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4.2 严格控制采购环节
材料、设备采购是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采购质量与采购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采购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EPC 总承包模式中,材料采购由多个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多方意见的统一、采购方案的设计,避免了成本消耗过于严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 EPC 总承包模式的最大优势所在。做好前期沟通,能够为采购环节节约大量时间,各个部门及时构建起协调的沟通合作关系,可以实现部门监管职责的真正落实。EPC 总承包模式严格控制采购环节,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明确需求,也是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
4.3 分包签阶段
在与设计院签订设计分包合同时,要将与业主签订的EPC总承包合同中的技术附件内容完整的覆盖,特别是对设计标准、功能或工艺考核要求作为关键控制点,确保设计文件响应业主要求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同时,在设计分包合同中还可以约定,设计院在确保与业主技术要求相符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优化设计方案,所获得的优化收益由双方分成,使双方都能从设计优化中受益。在与设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要以主合同的技术附件规定和设计文件要求为准,特别是对涉外合同中所要执行的特殊标准,如: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电机和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等标准,要作为关键控制点;同时,对设备在工程所在地的环境和使用操作习惯的适应性要综合考虑,货比三家,降低采购成本。
4.4 足够重视风险管理
在成本日渐透明的市场中,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局角度,进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与管理。EPC总承包模式可以解决企业当前的燃眉之急,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财务、运营等风险的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EPC总承包模式为企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真正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降低风险不意味着没有风险,风险伴随利益始终存在。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必须高于业主的风险承担能力。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从两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时刻关注市场动向,根据社会的整体需求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优化调整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方案;其次,注重监督、审核、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建议,为后续的各项施工工作创造有利的保障条件,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统一协调,可以使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管理优势更加突出。
结束语:综上所述,EPC总承包模式指的是由业主单位通过合同,将工程项目建设委托给总承包商的项目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下相比,EPC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业主方工作量,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在EPC模式的实际应用中,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对此,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不同阶段项目管理工作,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晓,周天华,李慧,等. EPC承包商管理功能模块绩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56~60.
[2] 刘明亮,张君诚,刘瑞光. 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标准相关问题的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6(18).
论文作者:姜海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总承包论文; 模式论文; 业主论文; 风险论文; 采购论文; 阶段论文; 工程项目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