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1]2008年在《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制度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国有银行作为一种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曾广泛存在。国有银行不仅存在于转轨经济国家,欧洲发达国家也在特定时期存在相当比重的国有银行。一般来说,国有银行的存在大多与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联系。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开始了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改革是其重要部分。各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大多采用了基于主流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所设计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模式,不过,改革结果却喜忧参半,欧洲大陆的国有银行改革较为成功,而转轨经济国家的国有银行改革并不顺利,多数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同样的方式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现实的复杂性既令我们深思,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中国1978年以来的渐进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财政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保持了价格稳定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在主流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框架内很难找到合适的解释。事实上,作为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制度,中国的国有银行自始至终都在经济市场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历史作用和演进逻辑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有银行的改革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2003年推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比以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银行改革问题已告一段落,相反,留给我们的课题和挑战依然很多。如何更好地推进国有银行改革,依然是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既有研究成果,对国外国有银行制度和国有银行改革以及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历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制度分析等各种分析方法,将国有银行改革问题置于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逻辑进程区间内,重点关注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市场化中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问题,对国有银行改革的制度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有银行改革的渐进视角和当前的现实选择两个路径,以期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提供不同视角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国有银行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指出既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个领域,缺乏一个基于中国实际的整体分析框架和一个统一的主线,将各个局部的研究统一到一个完整的逻辑中,寻求国有银行制度基础和外部条件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就目前而言,对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仍处于逐步深化的阶段,仍然缺乏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有银行制度环境和与渐进改革阶段相适应,又具有国有银行演进的渐进和长期视角,构建于统一的主流经济学平台上的解释框架。随后,本文对国外国有银行制度和国有银行改革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研究国有银行改革提供一个国际视角。本文发现,国有银行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在各国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有银行改革的情况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而制度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制度相关性、改革次序和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在对研究成果综述和对国外国有银行改革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国有银行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国有银行的存在、发展和改革是与相应的需求和国家的制度选择相适应的。在中国的经济转轨中,如何动员和支配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保持社会公平,是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能力迅速下降,而经济中存在大量的金融剩余。由于国家在改革期间一直保持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国家加强了对金融业(主要是国有银行)的控制,促使其承担政策性负担,行使财政职能,国家汲取金融能力的上升替代了国家汲取财政能力的下降,国有银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体现为:在动员资源过程中,金融业替代税收功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业替代财政功能。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国家、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结成了准内部组织关系,使国家能够有效的通过控制国有银行实现对国有企业信贷和资源配置的控制,节约了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这种内化了的成本必然会集中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成本体现为巨额不良资产。既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渐进转轨中内化了的成本的集中体现,那么国有银行的问题也必然主要与此相关。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银行承担了为国有企业提供补贴等政策性负担,而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营绩效的恶化导致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大部分转化为了不良资产。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家没有合适的方法区分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和商业性不良资产,国有银行也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用政策性不良资产掩盖商业性不良资产,因此,国家只有对国有银行全部的不良资产承担责任,导致了国有银行的软预算约束问题。进一步地,通过对产权与银行绩效的分析发现,国有产权并不天然低效率,产权结构与银行绩效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国有银行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产权结构,而在于国有银行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产权改革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国有银行改革应该首先着眼于政策性负担问题。但是,现实中国有银行改革采取了单方面的市场化改革方式。尽管股份制改革后国有银行的状况大为好转,但由于政策性负担没有根本消除,国有银行的金融行为并没有根本转变,市场化改革方式存在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控制成本上升和金融开放的压力下,国家一方面希望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国有银行的效率,降低自身的控制成本,改变国有银行的状况,另一方面继续对国有银行实施控制,使其承担政策性负担,以实现政策性和战略性意图。长远来看,国有银行市场化的方向是合乎中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市场化逻辑的,最终,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银行也会且也必须走向市场化,但问题的要害在于,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具有层次性和次序性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目前的状况下,首先关注和解决的应该是政策性负担问题,否则,政策性和市场化的矛盾将始终无法解决。换句话说,如果希望国有银行提高效率,则必须杜绝政策性义务;如果希望其承担政策性义务,则不能指望其高效率经营。近年来,由于国家财政能力大幅增强,国家通过国有银行替代财政的政策性需求已经大为降低,但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局限以及市场制度不够完善,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政策性金融需求,国有银行现实中还承担着维护货币稳定、信贷转移支付的政策性金融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银行改革的制度选择应该遵循以下两个路径:在渐进视角下,国有银行的改革应该是边际的,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相关制度和外部环境的完善等,在消除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负担后,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的市场化改革,最终转变为真正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股份制银行,不过这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在当前现实条件下,由于国家面对内外的压力,要迅速扭转国有银行的状况,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对四家国有银行进行分类改革,对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首先消除其政策性负担,然后实行股份制改造;农业银行则承担全部政策性业务和今后可能出现的新政策性安排,待时机成熟后,将其政策性业务剥离给政策性银行,再实行股份制改造。尽管当前的股份制改革不完全符合以上的逻辑,但仍可视为一种过渡选择,不过长久来看,下一轮的改革将不可避免,遵循本文的逻辑应该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陈晶萍[2]2003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加速经济成长、培育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也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国家银行体系既要成长发展为国民经济中的“带头产业”的枢纽系统,又要带动各要素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促使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以较大的优势进入世界经济运行过程。然而,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仍然难以按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和价值规律运行,致使银行行为非企业化,经济问题政治化,金融效率低下,银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制度决定效率,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法人治理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安排与运作方式,是国有商业银行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必须从金融全球化视角,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制度。 论文以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参照,采用对比分析、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现状进行了剖析,作为研究制度创新的起点,同时对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科学借鉴;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动因进行了分析,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的依据;再次,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总体方向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总体框架是以股份化的产权制度为基石、以多元利益主体法人治理制度为核心、以全能制经营制度为运行方式,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保证,四者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进而对股份化的产权制度、多元利益主体法人治理制度、全能制经营制度、科学化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其目标模式、制度创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新途径进行了探析;最后设计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创新模式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目的在于建立发达的银行制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外资银行差距,从而更好的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的主导作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和金融经济稳步发展。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企业制度;制度创新;治理结构
潘齐鸣[3]2000年在《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与股份制重组》文中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按现代企业制度来建设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经营,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和发展,尽快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差距,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期迫近,中国金融业将置身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和国际惯例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紧迫而严肃的重要课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需从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入手。产权制度改革,是彻底解决分离政府职能的基础和前提。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决定着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管理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也对银行的行为方式、经营效益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是深化金融改革,构建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不可逾越、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银行信用理论为指导,同时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运用历史考察与现实观察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等办法,研究分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与现状,特别是在转轨时期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现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提出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及股份制重组的理论依据和改革方略。 论文正文共分为四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现状与比较分析。用马克思主义的银行信用理论,分析了我国银行产权制度的既定格局是历史的产物,而并非是生产力逐步发展到某种高度所要求的结果,因而缺乏内在的经济必然性,产权制度存在着严重局限。剖析中、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特征,从产权安排、内部治理结构、组织行为方式、经营效益 等几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现代商业银行在产权制度方 面存在的差异,重点分析了转轨时期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 度存在的缺陷及与市场经济不兼容的种种弊端,旨在为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商业化的根本出路。分 析了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运用 制度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产权与社会经济关系,交易成本及交易行为, 制度组织及其效率、激励与约柬之间的关系。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g 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规范约束行为等方面论述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 口 性和作用。认为作为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核心的产权关系及其安排,从 根本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安排,泱定着商业银行 块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的 行为方式与行为效率,并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功能发挥与作用程 度。因此,在更深层次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问题,并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运行机制等问题,己 显得十分必要,指出了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根本出路。并 结合中国国情,论述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地位、基本原则和目标取向。 第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解决产枚制度缺陷的理想 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股份制法人产权制度的历史地位 和重大作用。从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两权”的彻底分离和自主经营,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银行发展市场化,化解因产权结构单一造成的 国家风险,促进银行内部结构治理,实现银行高效管理与经营,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面临的竟争形势和对策等方面,重点分析论述 了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重组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出现 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行股份制重组,是克服国有商业 银行产权组织缺陷和不足的最佳选择。 第四部分:分析研究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有利 条件、难点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 重组的具体构想。 通过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本人选择了产权制度 2 lop
范明[4]2004年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在 19 世纪实现了商业银行的股份化,长期以来,股份制银行已经居于世界商业银行体系的主体地位,并开始着重研究银行整体经营管理的问题,银行并购近年来成为国际银行界争相讨论的话题和发展趋势。中国的金融领域改革出现显著成效始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顺利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实行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营观念淡薄,在外资银行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越发激烈的竞争形势下,难以实现庞大机构的高速运转,经营效果不明显。《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探索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论文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总结归纳与具体分析、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结合,以及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问题、商业化改革问题、股份制改造与上市争议等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银行管理模式与股权方式创新的论点,以及银行上市方式偏好的诠释。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后的 20 多年时间里,我国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并分工协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总体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而同步进行的,但国家是唯一的产权主体,至今尚未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现代银行制度。2.中国加入 WTO 之后,外资银行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地位的威胁日益加大,银行改革势在必行。论文指出,股份制改造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流方式,并提出了股份制改造的短、中、长期目标。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特点以及其他行业企业的发展经验,提出了银行管理的创新模式——连锁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为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更好地整合管理环节、畅通管理渠道、优化管理方法提供实践操作建议。3.国外银行界并购重组之风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促进银行规范经营、保护投资人和储户利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采取的“债转股”、拓展表外业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收入比例,对银行资产质量和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同等关注。在国家多次降息及鼓励多元投资主体的政策倾向形势下,论文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方式的创新——存款股权制,一方面能够避开“巴塞尔协议”对发行债券的约束,另一方面则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的增强具有现实推动作用。4.国外银行通过上市扩大自身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已成普遍现象;国内股份制商 –I–<WP=15>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业银行通过上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树立银行形象……都为国有商业银行未来股改和上市提供了成功借鉴。论文强调,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必要环节,上市是手段而并非目的,关键在于银行自身完善治理结构,改变所有者虚位的弊病,从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5.上市银行应遵守资本市场的相关法规,并以上市企业的标准对公共指标进行披露。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仅在贷款分类一项就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因此今后应注重财务指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论文主要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公共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现金保障能力指标,并对常用业绩测度方法——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中的 RAROC 模型进行评价。6.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和方法已成为国内业界争相讨论的焦点,论文针对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改制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上市方案探索的建议。
孔伟艳[5]2010年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三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三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李晨耘[6]2002年在《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根据产权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产权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时根据产权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功能及现代产权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是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的具体形式是把国有商业银行改组成国有控股公司,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分拆上市的方案,并分析了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股权结构问题。
朱涛[7]2005年在《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文中指出本世纪初是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国民经济实现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蕴藏的巨大风险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软肋”和“瓶颈”。我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到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届时国有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特别是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先进银行在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改革思路将受到更加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改革发展时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改革也在积极准备之中。股份制改造是解决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产权界定不清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不利局面的现实出路,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江涛[8]2011年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银行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在此形势下,银行业如何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政府部门、银行业以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论文以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我国银行制度创新为研究主题,首先概述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银行现行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起因,并对后危机时代金融改革以及统筹城乡金融服务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在阐述统筹城乡背景下银行制度创新的特征及动因的基础上,对统筹城乡背景下银行制度创新的架构作出深入的分析,探讨银行制度创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机制;然后,分别从演变路径、现状、存在问题与创新路径等方面深入分析银行组织体系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创新;并以重庆市为例,提出统筹城乡背景下银行制度创新的路径,并阐述了制度创新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保障,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第一,当前,我国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较为严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制度安排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制度变迁性质是对现有制度框架的修修补补,银行制度安排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第二,通过对统筹城乡背景下银行制度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表明,银行组织体系是银行制度创新的稳固基础,产权制度是银行制度创新的核心环节,经营制度是银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风险控制制度是银行制度创新的有力保障。影响银行制度创新的各因素间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外部环境系统与自身要素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信息反馈网络。第三,通过对国家与高管人员的双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深入的分析表明,国家为了激励银行高管人员更好地服务于统筹城乡发展,应让高管人员的收益与银行经营绩效直接挂钩。在设计激励合约时,国家应根据金融资源禀赋、高管人员的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量、管理银行绩效的变异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可变收益分配率的大致范围,并作出适当的动态调整。第四,在执行监管要求的过程中,监管部门与银行构成博弈的双方。本论文通过运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分析表明,为促使银行积极执行监管要求,更好地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致力于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例如创新科技手段,完善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和充实高素质监管队伍等。第五,在深入分析统筹城乡给重庆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本论文对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市银行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为扩充重庆市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应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讨组建土地银行,同时建立健全绿色银行体系,实现统筹城乡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银行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系,对各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等进一步完善经营制度,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银行体系风险甄别机制、风险化解机制、风险救援机制,构建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创新风险控制制度,以促进重庆银行业稳健持续发展。
郭艺辉[9]2001年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多年来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措施不断,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相距甚远,面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现实选择。目前,改制上市尚存在诸多难题,必须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改革重组,深化内部改革,清理不良贷款,消除财务包袱,健全内控机制等,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股份制改造的目标不仅是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更重要的是完善法人治理,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分步实施,稳健推进的改革策略,逐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针对整体上市存在的困难,可以参照中国移动通信的上市运作,采取“分拆上市,反向收购”的办法实现部分分支机构首先上市,然后通过上市子公司逐步收购集团公司控制的分支机构,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全文共分三部分,前言简要回顾了国有银行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评价了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局限,指出国有银行仅有机制上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以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一部分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产权制度的弊病,提出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根本途径。第二部分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造的目标,提出了股份制改造的思路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并针对整体上市的困难提出了“分拆上市,反向收购”的策略,提出股份制改造后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的目标模式,指出股份制改造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
袁昌菊[10]2005年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深化,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始于1979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就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由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短,因此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银行业。而在银行业中,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节的基础,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建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之上。要想保持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后金融体系的稳定,深化和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健康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商业银行……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制度选择[D]. 刘鹏. 中国人民大学. 2008
[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 陈晶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3]. 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与股份制重组[D]. 潘齐鸣.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4].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研究[D]. 范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5].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
[6]. 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创新[D]. 李晨耘. 苏州大学. 2002
[7]. 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D]. 朱涛. 安徽大学. 2005
[8].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银行制度创新研究[D]. 江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9].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D]. 郭艺辉. 厦门大学. 2001
[10].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D]. 袁昌菊. 四川大学. 2005
标签:金融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 股份制改造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股份制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银行上市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现代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金融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商业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