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利润率论文,规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陈恕祥著。22万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责任编辑:沈建英。
利润率下降现象及其规律性问题,是自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争论不清的重要问题。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理论,近一个世纪又在西方经济学家尤其是激进经济学家中引发了三次大论战。马克思强调指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从每一方面来说都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是理解最困难的关系的最本质的规律。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是最重要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67页)关于这一规律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观察资本主义现实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深层、长远性思考中也可得到重要启迪。但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系统探讨的著述不多,陈恕祥教授的《论一般利润下降规律》一书,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从而打破了在这一研究领域徘徊不前的局面。
这本书建立在作者80年代初对相关理论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此后作者又以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两度赴美收集和充实有关资料,进行了科学的辩证的分析,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一、对研究马克思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概括。首先,作者指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在机制,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是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力发展,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总是趋向提高的。这就意味着可变资本从而所推动的活劳动随着总资本的增加相对减少,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部分与总资本之比即利润率下降。无疑,剩余价值率提高,会阻碍利润率下降,但不能在长时间内完全抵消利润率下降,更不能取消规律。一切反作用因素作用的性质和结果,大都是这样。在这里,作者一再强调,重要的问题不在实际利润率数字的变化,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始终存在着有机构成提高迫使利润率下降的内在力量。
其次,提出规律有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强调从质的方面研究考察这个似乎只是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律,是该书一贯到底的基本观点,是具有创见的一大特点。作者认为,应从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作者批判了西方学者只注重数量关系并企图从统计上直接证明这一规律的企图,并依次阐述了规律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以及该规律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关系。
所谓规律的质,就是指有机构成提高对利润率有一种使其下降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反映着生产力提高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和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随着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作用趋势之间的冲突,这一规律的内部矛盾加剧而展开为一系列外在的矛盾,诸如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资本过剩和相对人口过剩中所含的矛盾,等等。正是这些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和生产力发展中的停滞趋势,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这一规律表明,“资本本身在其历史发展中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在达到一定点以后,就会不是造成而是消除资本的自行增殖。”“超过一定点,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对资本的一种限制;因此,超过一定点,资本关系就变成对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限制……社会的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68页)
而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量的方面,还应区别属于规律本身的量的表现和作为规律实现形式的量的表现,以分别加以研究。前者是指舍象各种非本质因素来考察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三者间在量上的组合关系。后者指由统计材料的计算得出的利润率的变动。一些学者用数学模型设计或统计数字计算来证明或推翻这一规律,这是抹煞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差别与矛盾,而去追求这二者的直接同一性。作者既反对以此直接证明这一规律,又反对以此否定规律,因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说到底是一个本质层次的规律,而不是一个经济变量变动趋势定律或者统计规律。
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质和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上述两种量的表现,都可以在和质的规定性最终趋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歧异。可以说,这一规律的质和量之间存在着既不可分又可分的关系。说不可分,是说质的方面的制约关系,终究要“制约”利润率这个变量,排除干扰,趋向下降。说可分,就是说,即使在某一时期利润率并不下降。“制约关系”还是存在,利润率下降规律还是存在。但是,马克思在把握规律的同时所强调的,正是涉及一个经济变量的规律的质,以及这一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这正是这个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所在,也是马克思揭示这个规律理论的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所在。
最后,作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及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前二者是同一个生产力发展的不同表现。比起其他规律来说,它们是真正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规律,是涉及资本主义发展和走向灭亡全过程的规律。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下降规律两相比较,前者是更抽象的规律,后者是前者在利润率变动形式上的具体化。同时,由于利润和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中心,追求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目的,因此,利润率下降规律包含着比积累规律更多的内容。可以说,利润率下降规律,是集资本主义一系列根本矛盾、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的矛盾于一身的规律。从后二者的关系看,劳动价值论构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专辟一定篇幅论述劳动价值论,驳斥了当今流行的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这是该书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资本主义现实、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表现之一。
二、按照抽象到具体的顺序,既深入地阐述了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的正面作用因素,又逐一剖析了反作用因素,从而在整体上(这里讲的“整体”已不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有机的有序的有层次的整体),逻辑地复制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各层次的联系,又从动态上把握这一规律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联系。
导致一般利润率必然下降的正面因素、本质因素或基本因素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它涉及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这三种“构成”。作者在论述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并进而批判撇开技术构成谈价值构成以及把价值构成混同于有机构成的错误(这一错误与撇开规律的质而局限于规律的量同出一辙)的基础上,逐一论证了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的必然性,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必然性。
作者进而研究了所谓对利润率下降规律起反作用的因素。并依据不同的抽象水平逐一剖析了本质因素中的反作用力量(一是指造成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的力量,二是指剩余价值率提高);直接影响本质因素的因素(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工资被压在劳动力价值以下,相对过剩人口、资本周转加快、对外贸易等):影响社会利润率的外部因素(不同的部门在一个经济体中所占比重、资本输出);纯粹起干扰作用的因素(价格背离价值);以及综合的反作用因素(垄断组织的统治、国家干预经济和经济危机)。在他看来,本质之所以与现象不直接同一,规律之所以与其实现形式往往不一致,就在于在规律起作用的同时又有反作用力量存在。但是,这种反作用因素与规律主体不在同一抽象等级上,而是一种更接近具体的抽象,并构成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中间环节,因而是一种处于本质和现象、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之间的中介地位上的因素。因此,一方面,不能低估这些浅层次的或非本质的中介因素、干扰因素和反作用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这表明了本质和现象、规律及其实现形式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规律自身必然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或反作用因素的作用,顽强地一再地表现它自身的本质联系,某个时期实际利润率的下降或另一个时期利润率稳定或上升都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经济危机理论作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的后果,成为关于这一规律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关于这一规律和经济危机关系的论述,不仅深化了对规律内在机制和表现形式的认识,而且对人们认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有重要意义。如果能由此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再研究,也是该书一个特色。再进一步,作者的研究“以纯粹经济学的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页)
在作者看来,第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这个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第二,危机是阻碍利润率下降、对规律的趋势起反作用的因素;第三,以危机为起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实际利润率的变化,是规律的运动形式。第四,这一规律不仅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进程中周期性的痉挛,而且形成长期性经济上升和衰退交替(即所谓资本主义经济“长波”)。
四、结合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经济学说史或论战史,深入细致地阐述关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理论,是该书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功劳之一是最早觉察到利润率下降现象,但他们和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家都无法作出正确解释。以后的西方学者或者把利润率下降作为人口增加、收益递减这些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或者宣扬“利润挤缩”论,即以工资提高作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或者把这一规律混同于资本边际效率下降规律;或者干脆否认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存在。作者在评述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的观点时,肯定和运用他们的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各种只从表面联系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许多误解。被评述的西方学者中仅当代的就有H.格罗斯曼(Henryk Grossman)、M.道布(Maurice Dabb)、保尔·斯威齐(Paul Sweezy)、 哈里·马格多夫(Harry Magdoff)、H.谢尔曼(Haward sherman )、 琼·罗宾逊(John Robinson)、保尔·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 约瑟夫·吉尔曼(Joseph M.Gillman)、菲利普·帕里吉斯(Phillippe Ven Parijs)、冯·法因(Fen Fine)和劳伦斯·哈里斯(Laurence Harris)、爱德华·沃尔弗(Edward Wolff )、 托马斯·韦斯科夫(ThomasWeisskoph)、以及日本的井村喜代子、伊藤成,等等。
综上所述,《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一书,从探索马克思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在机制、结构和规定性开端,既阐述了这一规律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关系,又剖析了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作用力量的复杂矛盾,最后以作为这一规律内部矛盾展开的后果的危机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结局为结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马克思散见于各处的有关论述作了颇具理论深度的综合和概括,从而赋予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以较完备的理论形态。作者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在注重直接现实性和应用性经济问题研究的同时,决不可忽视基础性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因为后一方面的研究,不仅涉及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对资本主义以及对社会主义),而且关系到对未来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问题的长远的战略性思考。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