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黑龙江省 鸡西市 158100)
摘要:田径运动是所有体育运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可以追溯到古代奥运会期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田径运动训练中出现了很多经其的理论指导方法,为田径运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田径运动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分析,阐述了集中经典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成果,旨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田径运动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田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之母”,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其理论体系越发完善,随着新训练设备的不断涌现,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也在不断被细化,旧有的经验积累为新的训练理论及训练方法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以更好地借鉴旧有经验,发展完善新的训练理论及方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田径运动员的综合能力。
一、田径运动训练中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在古代奥运会期间,田径运动并没有形成固定教练和学员的模式,处于原始状态,训练的方法很简单,都是根据自身的摸索进行着基本的训练,训练的负荷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田径运动开始被人们重视并在训练方面下功夫是始于20世纪初,其后的50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最初的拓荒期逐步转向科学合理的训练,来自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和来自德国的“间歇训练”以其实践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显著提高了当时运动员的田径比赛成绩,诸多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得到广泛认可后,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人们对科学训练方法的重视程度,推动了其进一步发展,由此催生了之后的“软科学研究”理论的产生。
这一时期,田径运动训练体系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变革,美国出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教练和运动训练学者,发起人詹姆斯·康希尔曼,作为一位游泳教练,其针对游泳训练打造的理论体系对田径运动训练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开创的“3+1”周期训练负荷模式注意运动员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在“鲍曼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其是一种短期训练方式,基于运动员个体的差异性、生理特征的不同采取既全面又具备针对性的训练方式,科学性及合理性表现得尤为明显。经过实践证明,这种体系因其科学合理,并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1”模式因其具备较为明显短期训练的特点,所以多数研究者将其划分为短期训练理论,在长期的田径训练理论方面,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也是一项有序、合理的训练体系。这一理论后来被很多教练所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性研究,造就了诸多世界级的运动员。时代发展到今天,运动仍旧是社会的热点之一,田径运动因其受外部硬件资源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小,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具备较强的社会推广基础,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对团竞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新兴的理论和先进设备的不断出现,都对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田径运动训练中经典理论与方法
1.法特莱克训练。法特莱克(Fartlek)训练由瑞典教练古斯塔·霍迈尔创立,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名称的意思是速度游戏,创造法特莱克训练方法最初的想法是,通过特殊的间歇训练形式,让枯燥的日常训练摆脱枯燥。但是实际训练结果是,法特莱克训练与间歇训练区别很大,间歇训练不仅规定了跑步的距离,还有完成跑步和休息的时间,而法特莱克训练一般只是给运动员一个规定的距离指标,其他指标都由运动员的感觉来定。
法特莱克的实质是为了使各种跑步形式或走步交替进行,因此会在跑步中插入不定时间、不定距离的加速跑、反复跑甚至快速冲刺等,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加速和放松的时间和距离。法特莱克训练被大家所熟知与它关注有氧和无氧能量代谢相结合有关,它并没有间歇训练严格,强调在运动过程中完全由个体感觉来决定任意变化速度,这就进一步排除了过度训练的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法特莱克训练体系形成阶段,G·黑格、A·安德森等著名选手,打破了800m、1500m、1英里、2英里等世界纪录,大幅度提高了中长跑的成绩。发展到后来,法特莱克训练法变成了一种大众喜爱的练习方式,不仅能激发跑步者的兴趣,还能调节跑步者心情。
2.反应力量训练法。20世纪60年代,肌肉生理学家们开始关注反应力量。反应力量与田径的跑步和跳跃有着巨大的联系,其指的是人体肌肉纤维拉伸和收缩过程中,将能量储存在肌肉中,并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将其释放出去,这个过程中储存和释放的弹性能量就是反应力量,由于田径运动对瞬间爆发力量的要求高,所以田径项目的教练们以及科研人员最早开始关注反应力量,自20世纪70年代后,反应力量从运动员诸多力量素质中独立出来,成为力量素质的一个独立指标。因此,对反应力量进行系统性地分析及论述,提出经过实践检验的适宜于田径训练的方法论有其必要性,通过科学的反应力量训练可以补足田径运动员在此方面存在的短板,迅速提升田径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
3.间歇训练。间歇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一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名。德国的鲁道夫·哈彼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间歇训练法而连续打破400m和800m世界纪录的中跑运动员,他先后借鉴了帕弗·努米训练法和法特莱克式训练。但善于钻研的戈施勒教授认识到这些方法均存在负荷量和强度刺激不够以及随意性太强不便精确计算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就将芬兰人努米的训练和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将法特莱克的训练由自然环境搬到了标准的田径场进行,这样既沿用了该训练法的变速方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强度,同时还便于精确地设计跑量和间歇的时间,在整体上进一步增大了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强度,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间歇训练在我国田径运动训练中运用的比较普遍,其见效快的优点被很多教练员所喜爱和推广,但是有部分运动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训练时,产生了一个思想误区。认为间歇式训练就等同干高强度训练,这种想法不利于运动运的健康发展,过度的增加负荷量可能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实际上间歇式训练的强度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可以根据运动员本身的情况发生适当的调整,如果适应了较低的强度等级,在逐步增加训练强度,确保强度适中在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内。只有正确的运用间歇式训练法,才能发挥这种方法的功效,增强运动员的专业能力。
4.“板块训练”模式。20世纪70年代,进行运动训练的重要性为体育界广泛认可,但是各类高强度比赛导致的大运动量条件下,还需进行必要的训练,由此带来损伤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风险,运动损伤及过度运动所导致的伤病问题逐渐引起各方关注,在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大运动量训练方法的改变成为了摆在体育界面前的一个必须改变的转折点。“板块训练”源于田径运动训练,其周期理论的创新点通过“刺激-疲劳-适应”的模式来培养并形成能力,这种机制的优越性在于刺激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在训练负荷的选择上集中于某一个可控时间段及可控范围,结合各种能力均集中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某项能力的提升为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将各项专项能力训练分段进行,并取得更为显著的训练效果。德国学者马廷等人更进一步论述了该模式的科学性:不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的互相促进,有的相互约束,而人体对于不同能力具备不同的适应性,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针对某项能力的重点训练,协调相互促进或是相互约束的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体对于某种能力的适应上限,从而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当代田径运动的科学性正在不断提高,从20世纪田径训练进入科学化发展阶段后,对运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训练结果呈现出良好的水平。同时,经典训练理论也并未完全失去其价值,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代田径运动的科学性正是在经典训练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分析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建设和运动实践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褚云芳.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3,33(4):91-96.
[2]任喜亮.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4(5):20,22.
[3]沈丙妮.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论文作者:杨红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田径运动论文; 运动员论文; 理论论文; 田径论文; 方法论文; 莱克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