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与发展我国集团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我国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与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公司治理加强及内部组织重整,内部审计工作还应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由此也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更重、更多的职责和使命。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上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经营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独立性,但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进而不能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后,现有的机构设置使内部审计对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很难进行监督和评价,只审计全资或直属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其各控股公司审计缺乏权威性,使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无疑,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及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因此,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规模较大的企业及企业集团都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其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内部组织机构。就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设置而言,我们主张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宜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例如,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仅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或替代的选择方案等,一般不去深入分析。事实上,企业发生的错误与舞弊等问题大多存在于这些过程之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四)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方式
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应是企业的决策层,其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为此,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将不仅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中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展实时审计及事中审计已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审计,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当然,在审计的技术方法上也将由以手工操作和检查账目为主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此外,内部审计的实施应从单纯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公司对其权属企业进行审计时,可由集团内部审计委员会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不同审计目的,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每一项目的具体要求,委托其按照审计目的与要求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缓解内部审计人员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五)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
以审计目标为标志,内部审计可划分为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及效益性审计等审计形态或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等审计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哪些工作、究竟以哪种审计为重点,一般取决于特定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责任内容、预期审计目标及客观具体条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仍有一些企业存在一定的差错与弊端、数据资料虚假、会计信息失真,因而内部审计还应该加强真实性审计工作。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
对于现代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向下列领域拓展:(1)内部控制审计,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被遵循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是否有效。(2)各控股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审计。(3)集团公司派往各控股子公司产权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集团公司作为出资人考核集团权属单位和业务部门于一定期间履行职责实施业绩评价,如通过分析资产是否完整、法规是否遵循、管理是否先进、效益是否提高及目标是否实现等来评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绩效,以证实其是否履行职责。(4)合同(合约)审计,主要是对一定金额以上的重要合同(合约),通过审查其合规性、完整性及效益性,来保证其符合生产经营需要,同时实现节约并防止损失。(5)重大投资和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是对重大投资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方案进行评价。(6)配合企业改制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有无违反程序和侵吞国有资产,利用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7)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内外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矩阵排列等具体方法,以提高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效率和质量。(8)战略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扩大视角、提前介入及适时关注,将审计工作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以对战略的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及其效果实施动态的控制、审查及评价并核查各权属单位战略是否和集团战略相匹配。(9)管理舞弊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取得的审计线索、有关举报情况或业务部门提出的疑点,查找管理层舞弊或弊端,进而评价舞弊风险并实施审查。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审计委员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