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让孩子们沉浸在良性循环中论文_石玉文

语文教学,应让孩子们沉浸在良性循环中论文_石玉文

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明德小学 737200

都说,小学语文既要注重“语文味”,又要注重“人文味”。的确,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一定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是,教师必须提醒自己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对各种时髦的言辞都不能迷信,更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要学会对教育中的另类价值观说“不”,学会在教材人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楔入点,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态度影响学生。只有当我们做到“言有宗,事有君”之时,才能尽可能精确地表达某种清晰的教育哲学,以减少信息在传递中的误读。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是在于不断地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

某一天,我被六年级语文课堂中的一节《一诺千金》“烫”着了。

教学临结束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班级内有没有做出承诺而又失信的同学,如果有,你准备怎么去帮助他呢?”听到这一话题后,孩子们“左顾右盼”,稍许沉默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班的王**同学上礼拜就失信了,上次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他就没有守信。”有的说:“刘**也失信了,去年,我和他说好一起爬山,我等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就没有出现。”有的说:“吴**同学有时说话不算数,借我的玩具枪说玩几天就还我,现在都一个月了还不归还。”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讨论得很热烈,而教师则微笑着一直鼓励着孩子们热烈地说下去,最后总结道:“对呀,我们的同学中的确有很多不讲诚信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一诺千金的好孩子。”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看到那些被揭露出的不讲诚信的学生,低着头脸红脖子粗的情境,不由自主地开始着急起来了,在心底迸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我不能喊出来,只好在听课本上写出以下句子:当“人文渗透”变成“揭露与互相揭露”、当道德说教对号入座、当课堂中充满了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之时,那些被揭露出的不讲诚信的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心安理得地享受课堂的快乐?哪里还有自由阅读的诗意、幻想和美?哪里还有自由学习的精神享受?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一提法,我满怀敬意。我只是觉得“开放”也得有一定的限度。事实上,自从新课程一路逶迤而来,语文一直在“剑走偏锋”:“思品味”过重,导致语言训练处于边缘地带。如何取舍,如何站在建设的立场上进行有价值的甄别、梳理和筛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常态性工程。课后,我和老师们讨论:如何从教材人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楔入点,让孩子们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呢?老师们众说纷纭,带语文的卢老师说:“语文课不应对号入座,不能针对学生自己失信的经历。”年轻的张老师说:“好的课堂应当充满快乐,而不是互相揭发、不是浓浓的‘硝烟味’。”带思品的陆老师说:“带有哲理和训诫意味的课堂,应该自然而然地与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而不是直接指向某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平时就爱写随笔的李老师说:“让孩子们自由发言是对的,但千万别建立在别的同学尴尬和不安之上。”学校副校长说:“课堂应该少一些刻意针对,多一些柔风细雨;少一些单项灌注,多一些良性循环;少一些机械灌输,多一些正向传递;少一些僵硬、火药味和棱角分明,而应该选择一些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德育资料。”

渐渐地,大家各抒己见,达成了以下共识:

1.课堂要直面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和实际,但这个“实际”是指学生的学情,而不是学生曾经的失信行为。特别是当某种伤害孩子们自尊心的局面出现时,教师应勇敢地按下“删除键”,正所谓: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

2.“好的教育是把知识当做翅膀,而不是锁链。”不论何时,不论什么课堂,教师都有必须有一双慧眼,什么样的发言是积极的,是传播正能量的;什么样的发言是消极的,是伤害孩子们心灵的。千万不以文中的“失信对象”影射学生自己,不以某种道德律条对号入座,不以非此即彼的标签“盖棺论定”。

3.教师应以高度的敏感和警觉,面对具体、多元、鲜活的课堂实际,应让自己的内在成为一个持续的、全面的、整体的叠加,这样才能有勇气、有能力面对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发言危机”,才能直面孩子们的当下遭遇。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仅能识别好的或坏的德育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尽情沉浸在良性循环或正向传递中而不知不觉。这样的学习,不是“硝烟”,而应该是“良性循环”,应该是“活水”,所经之地,生机勃勃、万木葳蕤。

何为“良性循环”?就是教师必须反对伪圣化,慎重使用“不积极”、“不健康”、“无意义”、“不深刻”等评价语言。面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沟沟壑壑”,面对孩子们的课堂答问,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唤醒和启发,而不是随意的定性。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警惕什么、肯定什么、避免什么,应引起教师高度的敏感和警觉。

所谓“良性循环”,就是应该让孩子们多一些追问和思考的时刻,让他们的人生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就是不被程式化的概念所湮没,在课堂教学日趋固化、板结之处,撬开一条缝隙,好让更多的幽光射进来。善于说“不”,善于对学生的“节外生枝”作出准确而细微的甄别、针对和梳理,实际上对教育本质的体贴,是对教育本真的拥抱。

参考文件

[1]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83。

[2]蔡兴蓉 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39。

论文作者:石玉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应让孩子们沉浸在良性循环中论文_石玉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