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羊部字的文化学阐释论文

《说文解字 》羊部字的文化学阐释

余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 ]《说文解字》羊部字及其他部与羊有关的字共计34个,分别涉及羊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善美意象以及地名姓氏等,凝聚着先民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认识。30余个与“羊”字有关的汉字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包括饮食文化、道德文化、祭祀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 ]说文解字;羊部字;传统文化

汉字对汉民族文化的记录,是通过对汉语的记录来实现的。汉字和汉民族文化的统一,实际上包括了两种一致性,第一种是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第二则是语言与文字的一致性。为了将文化成果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汉字、汉语和汉民族文化之间产生了一种系统的对应关系。“它所传达的概念及其体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摄影式的纯客观描绘,而是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而这种主观认识和感受又是受该民族的物质生存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因此,汉字中所表示的概念,也是汉民族独特的世界观的反映。”

成书于东汉由许慎历时二十一年编撰而成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加上重文1163个,共收字10,516。陆宗达先生曾评价说:“《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1]从《说文》所载文字可以窥见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思维模式,从而得以进一步诠释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羊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作为人类很早以前便已驯养的动物之一,关于羊的记录与描绘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现存最早可识别的汉字甲骨文里,就已出现了不同的“羊”字,描绘的都是羊头的形状。由此可见,羊在很久之前便成为了先民的伙伴。正是因为羊的这种特殊身份,使得羊在华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对《说文解字》中的羊部字从字形字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尝试探讨羊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 、羊部字的字形分析

据统计,《说文解字》中羊部字一共有26个。[2]578-587其中,包括2个象形字,6个会意字,18个形声字。其他部中有从羊的字有“祥”“善”“羲”“羡”“羞”“羹”,共计6个。因此,共有34个从羊字。

3.肝硬化、肝硬变,局部体积肿胀、质地轻度变硬者,修割后高温。质地明显变硬,弹性丧失,刀切有橡皮感者,化制处理。肝脏表面高低不平,出现结节,质硬者,化制处理。

可能性的崩溃使摄影成为说谎者。机械所观察到的并非事物在生活中真实的样子,他认为,摄影是人造的、虚假的,而艺术,比如雕塑才更加遵循事物本身的样子——一种时间与动作的延续。罗丹还说,即使不用这些词语,雕塑也是牛顿式存在的象征——连续的和理性的,而摄影的中断对他而言是陌生的。

表3给出了第Ⅰ类海风锋环流背景中主体副高特征量概况。依据7次个例特征及它们的平均值显示,副高势力比较强盛,中心位于海上,平均强度达到591 hPa,西伸可达长江中游,江苏海岸带处于副高北界,副高南北跨度平均达到15个纬距。可见副高控制的环流形势因副高体态大而较为稳定。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根据字形对字义进行探索和诠释,以期形义关系得到统一。《说文解字》中的羊部字及其他部从羊字共计34个,[2]578-587经分析共有如下几个义类:

其次,《说文解字》羊部字中共有“羌”“美”“羔”“牂”“羜”“羟”六个会意字。“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段玉裁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人从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徐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王筠曰:“羊大则肥美。许意盖主羞字从羊而言。凡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羔,羊子也,从羊。”“羔”指代初生的小羊。“牂,牡羊也,从羊。”王念孙疏证:是羊之白者为吴羊,其牝为牂;黑者为夏羊,其牝为羖。又或统称白羊为牂羊,黑羊为羖羊。“羜,五月生羔也。从羊宁声。”《段注》:“谓羔羊五月生者也。”“羟,羊名也。”

第一,表示羊的种类名称及生活习性。首先,表示羊的种类名称的字有“羔、羍、羜、、羝、羯、羠、羟、羳”等。“羔”义为出生的小羊。“羍,小羊也。”“羜,五月生羔也。”“,羊未卒岁也。”“羝”义为公羊。《汉书·苏建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羯”,指阉割过的公羊,后泛指羊。又指中国古时的族民,该民族以牧羊为生,曾附属于匈奴,被称为“胡羯”。“羠,騬羊也。”义为被阉割过的羊。“羟,羊名也。”“羳,黄腹羊也。”其次,表示羊的生活习性的字有“羼、、羵、羣”等。“羼,羊相厕也,从羴在尸下,尸,屋也。”“,羊相羵也。”“羵,羵也。”“羣,辈也,从羊君声。”四字皆指群羊杂居,从中反映了羊的生活习性。

二 、《说文解字 》羊部字的字义分析

再次,《说文解字》羊部字中共有形声字18个,占羊部字总数约69%。如“羒,牂羊也,从羊分声”、“羝,牡羊也”,“羖,夏羊牡曰羖”指黑色的公羊。“羭,夏羊牡曰羭。”《急就篇》卷三“羭”,颜师古注:“羭,夏羊之牝也。”《本草纲目·兽部·羊》:“白曰羒,黑曰羭。”即“羭”是指黑色的母羊。“羯,羊羖犗也。”指被阉割过的公羊。“羠,騬羊也。”亦指已阉割的羊。“羑,进善也。”

最后,《说文解字》其他部中有从羊的字有“祥”、“善”、“羲”、“羡”、“羞”、“羹”,共计六个。“祥,福也。”《尔雅·释诂上》:“祥,善也。”“善,吉也,从誩从羊。”“羲,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本义是仪则、法度,后引申出仁义、正义等意义。“羡,贪欲也,从从羑。”“羡”是一个会意字,表现的是由于羊肉的味道很美味,人想要吃流口水的神态,《淮南子·说林》:“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后引申出贪羡、有余、羡慕等意义。“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甲骨文状若一人手持一羊进献之动作,本意为抓羊进膳,《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饮食、膳、羞。”郑玄注:“羞,有滋味者。”后引申为美味佳肴。“羹,鬻,五味和羹也。”指的是用鬲煮成的羊羔肉汤。

第三,表示地名或姓氏。“羌、姜。”“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段玉裁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人从羊。”指其指西戎部落的牧羊人,现今仍保留少数民族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西藏一带。“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姓氏之一。

第二,表示美善之意。“美、羑、羡、善、羲、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本意是指羊越大味道越鲜美,由此可见先民对于羊肉味道的主观判断。甲骨文形似下部两手侧平举,双脚左右张开,正面而立的人形,上部是用毛做的类似羊角的装饰物。先民狩猎时常往头上戴兽角或羽毛以方便接近猎物,后逐渐成为装饰品,进而成为美的标志。“羑,进善也。”意为向好的方向诱导,后引申为诱导、引诱、诱惑等义。“羡,贪欲也,从从羑。”由指代人想要吃美味羊肉而流口水的神态引申出羡慕等义。“善,吉也。”意为好、美好,后引申为善良、好心。《左传·昭公十二年》:“供养三德为善。”用作动词使变好之意。“羲,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段注》:“古者威仪字作羲。今仁羲字用之。”后用作仁义的义。“羲”取羊之性善也。“羹,鬻,五味和羹也,从弜从羔。”两边的曲线代表鬲夫人器壁,表示将羊肉放进鬲中烹煮。后指用羊肉为食材而做成的美味羊肉汤,进一步引申为指一切用食品煮成的汤类饮品。

首先,《说文解字》羊部字中共有“羊”和“芈”两个象形字。“羊,祥也,象颐角足尾之形。”从字形来看,“羊”字像长着一对倒“V”型的角,与山羊稍弯的羊角很相像,实则也是对作为动物的羊本身的一种描绘。“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从字形上看,“芈”像羊的嘴巴喘出气息,也可理解为羊在鸣叫。由此可见,羊部字中的“羊”和“芈”这两个字都与作为动物的羊的形体特征息息相关。

三 、《说文解字 》羊部字的文化内涵

本文在对《说文解字》中羊部字以及几个从羊字的字形字义进行分析诠释的基础上,试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分为饮食文化、道德文化、祭祀文化三个方面。[3]

(一)羊部字与传统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蒙昧落后的远古时代,亦或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饮食始终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早期先民们圈养的牲畜中以羊、豕、犬、牛、马、鸡六畜为主,“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在上述已经加以分析的羊部字中可以窥见古人饮食文化的一些方面,如羔、羹、羞等。羔:“羊子也。”徐灏注笺:“疑羔之本义为羊炙,故从火,小羊味美,为炙尤宜,因之羊子谓之羔。”《诗·召南·羔羊》:“羔羊其皮。”毛传:“小曰羔,大曰羊。”“羔”字羊下从火,由此推测或许古人当时把小羊羔直接用火进行烧烤,并以此为食。“羹,鬻,五味和羹也,从弜从羔。”指的是用鬲煮成的肉质鲜嫩的羊羔肉汤,本义指用羊肉为食材而做成的美味羊肉汤,后引申成指一切用食品煮成的汤类饮品。[4]《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此处“羹”的意思即是类似于肉羹的食物。“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段玉裁注:“从丑者,谓手持以进也。”甲骨文形似一人手持一羊前去进献,故本义为抓羊进膳,《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饮食、膳、羞。”郑玄注:“羞,有滋味者。”后引申为美味佳肴的统称。通过对上述汉字的分析考察,可发现羊在古代先民的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外对古人有关羊的饮食文化的认识也更进一步。

(二)羊部字与传统道德文化

《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此处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注解:“《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士相见》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党。《公羊传》何休注云: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由上述文献记载可知,“羊”所具有的美好品格,早在先民时期就已成为了人们道德规范的楷模。又如《后汉书·王涣传》:“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羔羊之义”指羊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以“義”字为例稍作说明,《说文·我部》:“義,己之威仪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经传多以儀为之。”《说文》:“儀,度也。”故可知“義”意为法度、仁义。“義”字含有形符“羊”,故蕴含仁义、明礼等美好意象。[5]再以“善”字为例加以阐释:古写作“譱”,意为吉也,从言从羊,与義、美同意。先民们视羊为“善”的象征,一方面由于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度认可羊身上反映出的美好品格,如本性温和、平易忠诚、知恩孝顺,并将这些品德上升至人的道德层面,形成规范约束。由此可见,羊在先民的心中早已不仅是一种家畜,而是将其反映出的美好品格折射至人的行为规范层面,羊因此也被先民视作仁礼德的象征,对人民的道德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公民及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法制教育稍显落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互动和配合,缺乏规范化的协作机制。

(三)羊部字与传统祭祀文化

《说文解字》:“羊,祥也。”《示部》“祥”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曰善。”可见,“羊者,祥也”,从羊的字大部分都蕴含着美善之意。王国维《观堂集林》也说:“祥,古文作羊。”“羊”“祥”都可表示吉祥之意。可知在先民的心中,“羊”无疑是吉祥的象征。《诗经·小雅·鱼藻》云:“三牲:牛、羊、豕。”三牲中的“羊”一直是中国祭祀神灵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牺牲”品。“牺”古文右为“羲”,中有“羊”;甲骨文“牲”左半部分从正面看是羊头之形,上部是一对左右下弯的羊角,中间是两只耳朵,最下面的箭头形象表示羊的嘴巴。这也可说明羊被用作牺牲祭品的历史由来已久。要之,羊在古人心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圣物,先民将其视为仁义礼德之祥物,并赋予其祈求吉祥的美好意愿,故用羊作祭品敬奉神灵。

记者从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将与中广核研究院合作,利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开展事故容错燃料(ATF)芯块和包壳的辐照考核与评价。这标志着中广核研究院牵头的ATF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在前期材料研制的基础上迈入辐照考核的重要阶段。

四 、结语

一般来说,汉字与文化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从汉字的历史出发,通过探讨汉字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考察汉字与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其二,从汉字的流行地域出发,通过探讨汉字的流传、应用、兴废、改造等情况,考察汉字与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其三,从汉字的性质和功能出发,考察与汉字有关的语言、思维、心理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关系。其四,从汉字的存在方式出发,考察与汉字有关的科学发明、生产技术以及书写技巧、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关系。[6]收字万余个的《说文解字》记载了大量古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礼俗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汉字,其中蕴含着大量厚重深远的文化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中羊部字及其他部与羊有关的共计34个汉字的字形及字义的分析诠释,对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得以深入了解。从字形构成的分析到各类字义的划分说明,进一步发现“羊”在传统饮食文化、传统道德文化以及传统祭祀文化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每一个创制出来的汉字里,都应该有一篇生动或是趣味盎然的故事,今后也将以己之力,尝试探寻众多汉字背后的“故事”,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 考 文 献 ]

[1]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5.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余梦飞.《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传统羊文化简述[J].昭通学院学报,2017,(3).

[4]陈烁.《说文解字》“羊”诸字说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209-226.

[6]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03.

[作者简介 ]余秀丽 (1996-),女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2019)01-0064-03

[收稿日期] 2018-09-23

[责任编辑 :白彩霞 ]

标签:;  ;  ;  ;  

《说文解字》羊部字的文化学阐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