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_课堂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中学化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对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网上搜索“课程资源”,结果数以十万计;搜索“学生资源”,有效信息数千个。搜索“化学&学生资源”,有效结果为零。这说明在其他学科纷纷重视对学生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形势下,化学学科的相关研究工作相对薄弱,所以本文主要是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资源的特质、价值以及课堂中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理解

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资源主要指在化学课堂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等。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并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

1.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种类

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种类多种多样:(1)按照学生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语言类(包括学生的提问、回答)、行为类(学生的表情、动作等)。(2)按照学生资源的潜伏时间可分为:携带式资源和生成式资源。(3)按照学生资源的主动性可分为:被动资源和主动资源。(4)按照学生资源的性质可分为:良性资源和恶性资源。(5)其他:偶发事件、错误资源等等。

[案例] 在一节化学课中,忽然教室外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窗外,无心继续上课,教师灵机一动把下面氮气的性质内容提了上来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外面天空,打雷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听完老师的讲解。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此时雷雨也慢慢停了下来,教师又可以顺利讲下面的内容。上述案例表明教师非常好地转化和利用了一个行为类的、生成式的、偶发被动恶性学生资源。

2.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特点

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具有许多特点:(1)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难以复制性。(2)学生资源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样,不易察觉,是无形的、非物质的。(3)学生资源是最直接的,可以随取随用。(4)学生资源是最有效的,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5)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而且学生资源是能再生的。

[案例] 在复习物质鉴别时,教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2杯无色透明溶液:1杯为饱和氯化钠溶液,1杯为蒸馏水。起初学生主动回答的方法不多,后来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方法越来越多,如可以用密度、溶解度、焰色反应、化学性质(性质)、电化学、胶体等知识来鉴别。令教师没想到的是学生还提出了用生物学中的质壁分离知识,而且总共总结的方法多达三十几种,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资源是具有生成性、待开发性,而且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3.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

我们的学生就好像是一个个资源开发者,教师只需要发布“资源信息”,资源就会源源不断涌来。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所以,面对一班学生,我们的教学资源就已经够丰富的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资源

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学生这种经历可以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资源来利用。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胶体的应用后,教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书本中豆腐的制作过程,平时化学成绩不好的李同学举手回答,他把豆腐的制作过程讲得清楚生动,而且比书本中的更详细更直观,教师及时表扬了李同学的回答。下面的同学小声地在说:“他家是做豆腐的”。教师听到学生们议论后马上说:“李同学能够认真地观察生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能从化学的视角观察我们身边的变化,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2)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

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学习对他们原本是有兴趣的。一旦他们体察到了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

[案例] 学生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和pH计算时,普遍感觉到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如教师问“pH=2的盐酸溶液若稀释10倍pH为多少?”学生经过计算回答:“pH为3”,教师再问:“若稀释100倍pH为多少呢?”学生没有计算就回答pH为4,教师再问:“若稀释100万倍pH为多少呢?”学生稍做计算无趣地回答:“pH为8。”忽然有学生说“不可能,酸稀释以后怎么变碱性了呢?”肯定是错了,但错在哪儿呢?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最早解开谜底。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最大限度的开发其他一切非智力学生资源,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3)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这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修正的特性,别人的错误也会成为自己的警戒。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应从典型错误入手,让学生把自己如何思考的理由说出来从而让大家发现其思维的障碍点,教师加于及时的点拨,并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思维过程,会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在复习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的时候,有的同学在黑板上把的水解写成,教师及时抓住教学契机问学生:“王同学写得对吗?哪位同学帮他改正?”这样引起全体同学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同学发现了水解是可逆的应该写可逆符号,有同学发现了水解是微弱的、很少量的不应该写气体符号,有同学发现了多元弱酸的水解应该是分步水解,以一级水解为主。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不但使出错的同学改正了错误,而且也能让其他学生自己总结了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的注意点。

(4)学生群体性资源的运用

一个小的群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学生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在群体的作用下,个体的能量也会被激发。在师本教育体系下,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体系之下,这些资源都可以被开发出来。

[案例] 在学习了氯碱工业后,教师要求学生应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的原理,来组建一个家庭实用的消毒剂发生器的生产工厂,教师要求几位同学自由组合分别担任产品设计员、产品销售员、广告设计员、工厂管理人员等职务。由于全真模拟工厂的运作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设计出来的结果也令人鼓舞,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某一方面能力,也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群体学生资源。

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开发学生资源

化学教师在开发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这一原则。

1.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

我们教师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化学知识基础、化学技能技巧、个性特长等,了解学生后才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对学生相关的化学知识储备做一次先期检测(形式不限),通过检测,我们往往能够对不同层次学生携带的资源有一个粗略的感知,并由此确定利用学生资源的方式和时机。

2.要深入地了解教材的教育意义

即所讲的化学内容在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的位置与作用,充分的预见本节化学课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那些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可能的提问、错误回答、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其他有利于教学的隐性的学生资源。

3.要对化学课堂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学生资源作必要的选择和转化

如在学生资源出现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立刻接过学生的话题)还是延时捕捉(课上不予理会,课下再说);是可以直接引用(学生资源顺势就能用)还是间接引用(需要转化之后才能用的)。要看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要捕捉和利用。

4.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持续地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交流氛围中,学生可以卸载更多的思想顾虑,做到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这样的交流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头脑中的各类化学知识实现有机重组,进而迸发出奇思妙想,更多的学生资源在这种环境中易于产生、显现。

5.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搭建学生小组讨论平台

因学生之间有差异,故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会涌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资源,这类资源通常会在学生间得到解决,即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又会有集体资源的出现,这时教师可捕捉并利用,也可采用“民主集中”法让小组同学来解决。

总之,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很好地捕捉、发掘和利用学生资源,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的各种知识储备,体察学生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发现、发掘、利用学生资源,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标签:;  ;  ;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