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高华增[1]2017年在《2型糖尿病患者NSE、Hcy、UA、hs-CRP水平及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发病期间各种生理病理改变所致的神经系统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随病情发展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诱发感知觉障碍,病情严重者会发生足溃疡、坏疽、肢体功能丧失,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损害。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血尿酸(UA)、同型半光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相关性,为临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叁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4例。按照患者是否发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将204例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组(DPN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和既往史,测量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化验检查,同时对Hcy、UA、hs-CRP、NSE水平进行实验室检测,利用Excel软件建立检验指标结果的数据库,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参加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共204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97例。年龄分布从27岁至79岁,平均(52.33±7.86)岁。依据DPN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M组与DPN组。其中DM组102例:男5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1.87±2.34)岁;DPN组102例:男54例,女48例,平均年龄(52.13±3.24)岁。2.本研究中,患者年龄、性别、BMI与DPN无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研究中,患者病程、血压、FBG、Hb A1c、TC、TG、LDL-c、HDLc、NSE、Hcy、UA、hs-CRP均与DPN发生具有相关性,DPN组与DM组病程比较,DPN组高于DM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中,DPN组患者的NSE、UA、Hcy、hs-CRP异常率显着高于DM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本研究中,患者病程、血压、FBG、Hb A1c、TC、TG、LDL-c、NSE、Hcy、UA、hs-CRP均在95%CI区间内OR值>1,属于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在95%CI区间内OR值<1,属于DPN发生的保护因素。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与DPN无相关性。2.本研究中,患者的病程、血压、FBG、Hb A1c、TC、TG、LDL-c、HDL-c、NSE、Hcy、UA、hs-CRP均与DPN发生具有相关性。3.本研究中,DPN组患者的NSE、UA、Hcy、hs-CRP异常升高的发生率高于DM组患者。4.本研究中,患者的病程、血压、FBG、Hb A1c、TC、TG、LDL-c、NSE、Hcy、UA、hs-CRP属于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属于DPN发生的保护因素。5.本研究中,NSE、Hcy、UA、hs-CRP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DPN发生、发展的预测因子。

姚丹珍, 王立, 修双玲[2]2011年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具有典型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行NCV检查,并对2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症状组65例(48.87%),无症状组68例(51.13%),NCV总异常率69.17%,其中症状组异常率81.54%,无症状组异常率57.35%。症状组女性比例更高、病程更长(P<0.01),尿微量白蛋白(UmALB)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性别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2.485,95%CI:1.143~5.406)。结论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早期发现DPN的有效手段。女性可能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丽[3]2014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DPN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对称,首发症状多为远端肢体感觉异常,可呈现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长期发展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最终可致截肢,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果能够早期发现DPN,并合理治疗,则可能减慢病情进展甚至逆转。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诊断DPN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检查费时,在检查过程中会造成患者的不适感,导致在早期筛查中较难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病变症状评分问卷”(NTSS-6)、“利兹神经症状体征评价自答问卷”(S-LAN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系统”(MNSI)叁个量表在临床中常用于DPN的早期筛查,10g单纤丝足底压力觉和震动感觉阈值定量(VPT)是常用的物理学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无创等特点。本研究旨在评估上述方法在DPN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找出适合临床应用的筛查方法,为DPN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同时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目的:评估NTSS-6、S-LANSS、MSNI及10g单纤丝压力觉测定和VPT检查在DPN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DPN发生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1.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8例,诊断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疾病、脑血管疾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骨关节或肌腱病变、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等。4.对上述患者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NTSS-6、S-LANSS、MSNI问卷调查及10g单纤丝压力觉测定和震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未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5.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各种筛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清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2h C肽水平、高血压病史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年龄、餐后2h C肽水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诊断DPN的金标准,NTSS-6、S-LANSS(疼痛程度/问卷得分)、MSNI(症状问卷/足部检查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783、0.645/0.673、0.801/0.669。10g单纤丝检测及VPT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0.888;10g单纤丝诊断DPN的最佳截断点为1.25,即感知点≥8,此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0.71、0.90、0.61;VPT检查诊断DPN的最佳截断点为16.75,此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为0.72、0.90、0.62。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10g单纤丝感知点<7时诊断的灵敏度为0.448,特异度为0.960,约登指数为0.408;VPT>25V时诊断的灵敏度为0.293,特异度为0.960,约登指数为0.253;两者联合后同时异常时诊断DPN,灵敏度为0.155,特异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155;两者联合后任一种异常时诊断DPN,灵敏度为0.586,特异度为0.920,约登指数为0.506。结论:1.糖尿病病程、年龄和C肽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年龄越大,C肽水平越低,发生DPN的可能性越大。2.MNSI症状问卷和NTSS-6可作为DPN早期筛查工具,在门诊和大样本调查中应用,其他筛查问卷诊断价值较低,不推荐应用。3.震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DPN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诊断截断点可定为VPT>16V;联合应用10g单纤丝检测及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两者中任一种异常即可诊断DPN),诊断DPN的价值更高。

周素艳[4]2014年在《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发病状况;2.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内分泌科及老年病科全部住院患者,筛选符合条件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实施问卷调查,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物理检查及实验室数据。入选标准:①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依据WHO1999年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2.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同时有神经电生理检查(neu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 NET)检查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符合胡仁明2009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以神经电生理检查(NET)为“金标准”诊断。3.依据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将1192例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非DPN)(n=294)及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898),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均采用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x±s)进行描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无(无=0,有=1)为因变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9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DPN898例,年龄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率为75.34%。2.非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组)与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比较,性别、吸烟、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尿酸、胆红素、尿素氮、血白细胞、血小板、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DPN组患者平均年龄(66.64±6.18)岁、平均病程(8.10±6.42)年、入院即刻指尖血糖(11.09±4.71)mmol/L.空腹血糖(9.10±2.51)mmol/L.2小时血糖(15.81±6.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1±2.56)%、血肌酐(78.83±39.70)Umol/L.谷丙转氨酶(29.11±18.75)IU/L、纤维蛋白原(4.01±1.93)g/L,并且以上指标与非DP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N组血红蛋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偏低,与非DP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N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与非DP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无(无=0,有=1)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入院即刻指尖血糖、2小时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在两组间有著性差异(P<0.01),其中年龄、病程、入院即刻指尖血糖、2小时血糖是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是其保护因素。结论1.年龄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率为75.34%,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2.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有:年龄、病程、入院即刻指尖血糖、2小时血糖;保护因素有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3.此研究表明:入院即刻指尖血糖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在相关研究中,针对即刻指尖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很少,但即刻指尖血糖作为一种监测血糖手段,因为其方便性、简单性、普及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对临床的帮助很大,因此,可以用于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姜楠[5]2005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中药筋脉通对其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临床研究 背景和目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对本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小的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功能很难作出正确评价,且只反映神经纤维总量中小部分最快纤维的传导特征,不能全面反映神经纤维的速度谱,存在一定的缺陷,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itc Skin Response,SSR)技术可以早期发现交感神经小纤维损害,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检测小纤维神经病变非常有效的电生理方法之一。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按照神经冲动传导对冲的原理进行设计,可以测得不同直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获得其传导速度分布(Conduction Velocity Distribution,CVD)范围,能更准确地评价神经纤维总体的传导特性。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将为DPN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可能,但目前国内对CVD的研究尚未开展,对SSR的研究未见大样本、与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比研究的报道。因此,为建立DPN早期诊断的方法、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并为DPN的药物治疗提供客观评价指标,我们对DM患者进行了SSR和CVD检测研究。 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医药防治DPN的临床应用研究呈现出良好前景,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是尚无统一的DPN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研究资料之间缺乏可比性。为此,我们对DPN的中医证候分布和辨证分型特点进行了初步量化、标准化研究,以期建立既符合中医理论、又适合临床应用的DPN辨证分型标准。 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步进行周围神经功能评定和神经电生理检测,均由专人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症状评分、神经系统体

王莉霞[6]2017年在《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既往住院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病率,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原)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4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我院病案检索系统,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1)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民族、糖尿病病程、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2)血糖监测情况:包括入院初24小时内空腹、午餐和晚餐前、叁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时共8个时点血糖,有无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血糖波动值;(3)与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及C肽、进餐后2小时胰岛素及C肽;(4)其他实验室指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尿酸(UA)、超氧化歧化酶(SOD)、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与肌酐比值;(5)并发症及合并症:包括有无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否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有无合并高血压、脂肪肝、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根据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将其分为DPN组和NDPN组(未合并DPN)。所有采集的资料放入Microsoft 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分类整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DPN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1)487例T2DM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共204例,总体患病率为41.89%。(2)DPN与NDPN两组在年龄、病程、HbAlc、CYS-C、SOD、2小时C肽、尿微量白蛋白之间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T2DM患者DPN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DPN组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的患者明显多于NDPN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DPN组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多于DPN组,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为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为T2DM患者并发DPN的最危险因素(OR=2.04)。(5)随着年龄增加及糖尿病病程的延长,DPN的患病率随之上升;当HbA1c≤6%或HbA1c>9%时,DPN的患病率明显升高;T2DM患者中已并发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DPN患病率高。结论:(1)年龄、糖尿病病程是DPN发生的不可控因素,已经并发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可能性大,应注意早期筛查。(2)T2DM患者HbA1c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DPN的患病率增加,因此,在糖尿病初期,尽早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至关重要,同时还应避免出现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以防造成不良后果。

林源[7]2010年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住院糖尿病(DM)病人中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病率。2、分析DPN的危险因素。3、分析DM微血管并发症与DPN是否相关。4、了解踝臂指数(ABI)与DPN的关系以及ABI在DPN和下肢动脉疾病(P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4月-2009年11月期间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或/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与否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24例和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无DPN组)6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将影响因素与DPN的关系作单因素分析,各测定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样本率之间比较用x2检验。为了控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及卡方值接近显着性界限的危险因素,进人Logistic回归模型,作非条件多因素分析,以反映危险因素与DPN的相关性。并以ABI不同切点分组,对各组DPN的发病率进行x2检验。结果1、192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00例,女性92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7.85±11.252,病程<5年40例,病程≥5年152例,平均病程9.58±7.065年。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 DPN组124例,检出率为64.58%(124/192),其中男性DPN 72例,占72%(72/100) ,女性DPN 52例,占56.52%(52/92),男性高于女性。2、DNP组与无DPN组单因素比较,DPN组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素氮(BUN)及尿微量白蛋白(MA)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NDBIL)DPN组均低于无DPN组;而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合并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PN组合并冠心病的比率高于无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研究对象根据病程长短分为<5年、5~9年、10~19年、≥20年4组,统计学分析示病程≥5年后各组的DPN检出率明显成倍上升,病程≥20年,DPN检出率达100%。HbA1c>6.5%组中DPN检出率明显高于HbA1c≤6.5%组。DPN组的ABI数值明显低于无DPN组。3、将研究对象以ABI≤0.9和ABI>0.9分为两组,ABI≤0.9组中DPN的检出率为90%,ABI>0.9组中DPN的检出率为57.89%,经X2检验,P<0.01,两组之间DPN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4、DPN组与无DPN组间糖尿病肾病(DN)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以DPN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HbA1c、TG、DN、DR及PAD(ABI≤0.9)为DPN的危险因素,HDL-C及NDBIL为DPN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本研究经肌电图诊断DPN,检出率为64.58%。提示:作为糖尿病专科医生,要提高对DM患者DPN早期筛查的意识,以进行早期防治。2、本研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HbA1c、TG、DN、DR及PAD(ABI≤0.9)为DPN的危险因素,HDL-C及NDBIL为DPN的保护性因素。3、踝臂指数降低(ABI≤0.9)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中达到90%可靠性,故是临床早期筛查的一个敏感指标;周围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有关。4、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筛查阶段可将踝臂指数的检查作为常规检查。

赵珊[8]2018年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2型糖尿病(T2DM)引起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近些年来较受关注的新的炎性指标。既往研究表明NLR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但其中关于NLR与DPN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旨在观察分析不同病变程度的DPN患者NLR血清水平变化规律,并推测其作用和意义,以期为DPN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监测提供初步的实验室依据及临床诊疗新思路。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219例,分为单纯DM组(n=106),DPN轻中度组(n=67)和DPN重度组(n=46)。收集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分析叁组间NLR、其它指标的水平,分析NLR与DPN病变程度、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叁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民族、BMI、腰围和脂肪肝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病程长于单纯DM组,且随着DPN病变程度的加重,病程逐渐延长,高血压检出率在DPN重度组高于单纯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7)。2.叁组间PLT、PLR、WBC、MC、MPV、PDW、RDW-SD、CRP、hs-CRP、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C、LC、NLR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PN的发生与加重,NC逐渐升高,LC逐渐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重度组与DPN轻中度组NLR均较单纯DM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叁组间FPG、FINS、HOMA-β、TC、HDL-C、LDL-C、UA、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HbA1c、TG、Bun、Scr、Cys-c、CIMT、V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OMA-IR、TG、Scr在DPN重度组高于DPN轻中度组及单纯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7);DPN重度组HbA1c、Cys-c较单纯DM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重度组及DPN轻中度组Bun、CIMT较单纯DM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2DM患者DPN的发生和加重,VPT逐渐升高,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叁组间下肢外周动脉病变及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重度组及DPN轻中度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单纯DM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VPT与病程、NC、LC、NLR、TG、Bun、Scr、Cys-c及CIMT显着相关(P<0.01或P<0.05),除与LC负相关(r=-0.344),与其余指标均为正相关。NLR与病程、Scr、Cys-c、CIMT呈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6.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P=0.002)、HbA1c(P=0.033)、HOMA-IR(P=0.038)及Bun(P=0.025)为DPN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而NC、LC及NLR在回归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DM病程的延长,DPN呈逐渐加重趋势,高血压的检出率升高。2.随着T2DM患者DPN的出现和加重,NC、NLR呈上升趋势,LC呈下降趋势;HOMA-IR、HbA1c、TG、Bun、Scr、Cys-c、CIMT呈上升趋势。3.DPN与病程、NC、LC、NLR、HOMA-IR、TG、Bun、Scr、Cys-c、CIMT相关,且病程、HbA1c、HOMA-IR、Bun为DPN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2型糖尿病患者NSE、Hcy、UA、hs-CRP水平及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相关性分析[D]. 高华增. 吉林大学. 2017

[2]. 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J]. 姚丹珍, 王立, 修双玲. 疑难病杂志. 2011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D]. 吕丽. 山东大学. 2014

[4]. 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D]. 周素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14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中药筋脉通对其干预的临床研究[D]. 姜楠.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6]. 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莉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

[7].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林源. 宁夏医科大学. 2010

[8]. 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赵珊. 青海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