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秋生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给体育事业也带来了很大发展机遇,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与体育课程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田径教学作为高校体育重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传统的教学课程使田径教学出现边缘化趋势,不能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使我国田径事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田径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实力不断提高,尤其田径体育事业走出国门,为国添彩的同时还需对田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田径运动作为我国一项体育运动,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健身的作用。我国对田径事业较为重视,也是体育教学中重点学习课程,但近几年田径运动出现了倒退,教育课程与现实情况背道而驰。此外,经济的发展,更多具有创意的体育项目诞生,传统课程与设施无法提高学生兴趣,所以,各高校需对传统田径教学进行教育体系的革新,创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爱好。
一、高校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一)田径运动对人产生的影响
田径运动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人们身体素质,而且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同时对人体机能的新陈代谢与内脏器官机能的提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此外田径运动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拼搏精神,在拼搏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1) 根据上述微电网模型,确定微电网中各个出力单元的取值范围,迭代次数为N,初始概率参数Ra取0.25。
(二)是其他运动种类的基础性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健身素材
田径运动中有不同运动技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为其他运动奠定良好基础,这对田径运动技巧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田径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健身素材,由于田径运动场地大多是在户外,人们在运动的同时还能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来提升自身血液循环能力,是广大运动爱好者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
(三)田径教学的价值
田径教学也是田径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具备了田径运动中的不同特征,在高校教学中具有教学价值体现,与其他教学相比具有较高的独特性。此外,田径教学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各项机能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可大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学生机能的提升具有较高教学价值。
田径运动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运动起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教师过度要求其竞技化,致使学生逃避田径运动。另外,我国应试教育下,高校过度重视教学中的及格率,忽略了田径文化对教育体系的影响,很多学生不了解田径运动文化,无法体会运动的真正魅力。
(四)可强化意志
自我国体育教育实施改革以来,各高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由于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核心内容是教师的引导与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较多高校在开展田径教学时,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缺乏,质量标准较低,主要是因高校对师资力量建设还不够重视,致使田径教学师资力量与其他教学相比较低,直接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此外,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但是对田径运动与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待提升。
二、高校田径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匮乏
配合饲料和血液饲养对菲牛蛭碱性磷酸酶(AKP)的影响见图2。配合饲料组肠道AKP活力显著高于血液组(P<0.05),AKP活力分别为(148.317±8.144)U/mg prot.和(18.664±1.627)U/mg prot.;配合饲料组嗉囔AKP活性稍高于血液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AKP活力分别为(14.333±1.154)U/mg prot.和(6.333±0.577)U/mg prot.。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很难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此种不足情况,需要使运动多样化,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还应将传统运动与现在运动相结合,使传统运动有健康的延伸,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与健身属性。
(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目前高校田径教学课程设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且田径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让学生吸收理论知识,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同时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多高校教学模式延用高中教学课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陈旧的教学内容很难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丧失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一些高校过度要求竞技能力,甚至出现超体能训练,使学生看不到优异的训练结果,降低训练动力。
(三)对田径文化理解匮乏
兄弟两人几乎痛哭失声,紧紧拥抱。如今又有一条纽带把他们捆绑在一起:惨遭杀害的女人和把她从记忆中抹去的义务。
(四)田径教学体系不完善
高校田径教学应当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不但需要考试制度,而且还应考虑学生身心健康,使其在运动中感受到乐趣[2]。田径教学不只是一门考试课程,还应通过科学方法改变学生对田径运动传统古板印象。同时,田径项目的选择必须要能促进学生机体健康发展,更加舒适的参与到运动中,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使教学充满好的学习氛围。
(五)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际发展需要
由于我国教育的革新,使各大高校实施了全面扩招,导致学生需求与资源供应出现了一定的矛盾,致使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大大降低了学生田径锻炼激情,即便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田径锻炼意志,运动量也相对较少,这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磨炼意志大大降低,对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高校田径教学能够有效保证学生运动量与运动时间,并且在此基础上也锻炼了学生意志,达到品质塑造的目的。
三、高校田径教学问题对策
(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我国很多高校依然使用传统竞技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成绩为主,并且在此基础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教学的完整性,致使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不认同。同时,教师对学生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通过考试结果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这种方法较为单一,且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全面把握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认知其不仅仅是馆藏资源、网络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还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涉及到教学资源领域的共享;在共享的领域上不仅仅是“强强联合”,而且只要需求与供给适应,那么共享就可以实现;产权意识在共享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共享不是免费的,而是可以收费的。可以说,高校教育资源长期运行下去的关键因素是收费的合理性。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各大高校纷纷转变教育模式,但是有不少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过度重视田径教学中的完整性与竞技能力,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据学生自身运动条件进行针对性教学,大大降低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潜能[1]。田径运动是我国比较重要的运动项目之一,人才选拔标准较高,比如,自身素质、健康状况、恒心等,使一些学生望而止步。同时,田径运动需要不断重复锻炼,对很多学生而言,枯燥无味,使之厌倦。
(三)全面认识田径文化
各高校在田径教学的同时,教师应传授学生田径运动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田径运动文化背景,明白运动意义所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从提高教学组织管理及研究能力入手,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改善田径教学文化环境。此外,增强学生对田径运动品鉴力,在运动中感受运动的力量。教师应在田径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田径教学方法,使文化有好的延续。
(四)完善田径教学体系
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田径运动成绩进行点评,完善田径教学评价模式,比如学生在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时,教师应对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给与鼓励,不但教师与学生有较多选择空间,而且教师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其中包括运动技能、兴趣爱好及历史文化等,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小组评价,以此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对田径运动的情感。同时,还应进行田径学习的评价,抛弃传统达标式的评价方式,应将运动表现与成绩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体育信念。
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化建设。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建设任务日益加重,运营项目不断增多,各种事故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公司总体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013年,中国水务公司以“推进公司安全生产制度化建设,全面提升管控水平”为主题,狠抓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根据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的统一部署,先后开展了公司所属水库专项蓄水安全检查、汛前安全生产检查、全国水利大检查、汛前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营安全检查及安全生产大排查等一系列工作,在发现和彻底整改安全隐患的同时,不断强化所属公司的安全生产意识,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五)提高田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
田径教学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较大关系,其中最为关键因素就是师资力量的提高,在田径教学中起到桥梁作用。所以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加大师资团队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应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聘请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以提升田径教学质量;2,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必要培训,并且送教师外出深造,以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3,高校还应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师考核制度,优中选优。
四、结语
总之,田径教学作为高校中较为重要课程之一,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田径教学尤为重要。田径教学中出现一些客观问题,教师应从教育方法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田径运动价值。
参考文献:
[1]康芬.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 (21):69-70.
[2]马福兴.非体育专业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2016 (10):103-104.
[3]王小春.高校田径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42-43.
标签:田径教学论文; 问题论文; 对策论文;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