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绥德方言中的直指代词_方言论文

陕北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北论文,绥德论文,代词论文,方言论文,指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仅由近指与远指两个部分构成,没有如晋语中一些方言所存在的中指现象。就其所指类型,与北京话相同,可以表示人、物、处所、时间、性状、方式、程度等,详见下表。

表 一

一 表示人、物的指示代词

绥德方言表示人与物的指示代词比北京话要丰富一些。

1.1 “这”与“那”的读音

1.2 “这圪截”、“那圪截”与“这圪嘟”、“那圪嘟”

这两组词用于指示人、物时多含有不恭敬、不满意、不喜欢等附加意义,特别是用于指人时,这种附加色彩更为明显。“这圪截”、“那圪截”表示单数,与“这个”、“那个”的意思相近;“这圪嘟”、“那圪嘟”表示多数,与“这些”、“那些”的意思相近。“圪截”犹“个”,“圪嘟”犹“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圪嘟”有时用于自称,表示对对方所作所为不满意,可以用如单数,犹“我们”表示“我”一样。例如:

(1)这圪嘟人都不好说话。

(2)你把那圪嘟受苦的往哪里打发叻?

例(1)、(2)是他指,例(3)是自指。这两组词如果是指示物品,有时无所谓褒贬色彩。例如:

1.3 “这块”与“那块”

“这块”、“那块”作为指示代词,意思近似“这个”、“那个”。“块”在这里读为②,“这块”、“那块”使用的一般情况是,说话时对所说的对象不便于说出或突然想不起来,就用它们来代替,犹如北京话口语中经常出现的“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哪个谁”。有时使用“这个”与“那个”时,所指代的对象是清楚的。例如:

(6)你给这块捎个话。

(7)那块咋没来?

“这块”、“那块”与指量短语的“这一块”、“那一块”不同,而与“那些”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一样(黑维强2008),由于代词与指量短语都是用相同的形式“这块”、“那块”,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为了表意明白清楚,在指量短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代词通过改变读音的方式来与指量短语相区别,即将送气音k‘、去声变成了不送气音k、上声。作为指示代词,绥德方言的“这块”、“那块”与晋语山西的一些点相同。太原方言用“这块”、“兀块”来表示“这个”、“那个”,“块”读。太原方言两读的情况正好说明绥德方言的不送气音当是由送气音发展而来的。通过与太原方言的比较,我们能看出绥德方言“块”的来历。不过绥德方言“块”的本字可能是“个”。再如,神木方言“个”除了有“古贺切”的读音,另有一个读音[kuε](邢向东2006:47),应当与绥德方言的情况是一致的。

“这块”、“那块”还可以用来表示方式。如:“你给咱那块给下。”

1.4 “这兀儿”与“那兀儿”

这两个词用来表人,偶尔也可以用来表物,含有笑骂、贬义或不满意的色彩。“兀儿”是词缀。在使用时,“这兀儿”与“那兀儿”常常与“的”结合为“这兀儿的”、“那兀儿的”(黑维强2008),犹这家伙、那家伙。

二 表示处所的指示代词

2.1 “~搭儿”类词与“~里”类词的比较

绥德方言的“搭儿”是“这搭儿”的省略,其用法与“这儿”相近,“那搭儿”与“那儿”意思一致,用法近似。其他形式的“~搭儿”类词是在“这搭儿”、“那搭儿”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思及用法与“(这)搭儿”、“那搭儿”没有区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搭儿”类词中的“”、“”是合音词,一般读,也有人读,读后一组音主要在“个”、“个”中,“个搭儿价”、“个搭儿价”不能读此音。例如:

(8)你的镢头在搭儿叻。

(10)你把箱子搬那搭儿。

(11)个搭儿价爬个蝎虎。

(12)顶针儿就在个搭儿价寻着()的。

个搭儿价”、“个搭儿价”两个词在陕北及晋语中很少见。与“(这)搭儿”、“那搭儿”意思相近的词还有“这里”、“那里”,有的语境中用彼用此皆可。但它们的意思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搭儿”类词不管是近指,还是远指,所指处所是具体而明确的。如例(8)用“搭儿”表明“镢头”的确切位置在何处;例(10)指代箱子搬放的地点也是很具体的。而“~里”类词所指处所则是比较模糊的,可以指代地方,也可以指代地点。例如:

(13)这里是西安,又不是咱城里。

(16)人家那里的生活好。

例(13)的“这里”指代的是西安,(15)“那里”指代乡政府的办公地。

“~搭儿”类词与“~里”类词,“浑言之则同”,然而“析言之则异”。即在一定的语境下,有的“~搭儿”类词不能用成“~里”类词。如例(10)、(11)的“个搭儿(价)”、“个搭儿(价)”就不能换成“这里”、“那里”。同样,有的“~里”类词不能用成“~搭儿”类词。如例(15)、(16)即是。“~搭儿”类词与“~里”类词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神木方言也是这样(邢向东2002:567)。

近年来,“~搭儿”类词的使用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新派使用的频率比老派降低了,反映了普通话对新派的一些明显影响。

2.2 “这儿(价)”与“那儿(价)”

这两个词用法同“~搭儿”类词,所指代的位置也是具体的,有时也可以表示地点、地方。例如:

(17)你把茶缸搁这儿(价)。

(18)我站个那儿(价)太低,看不见。

(19)咱这儿(价)的路好走着叻。

例(17)、(18)所指代的处所是具体的,(19)、(20)所指代的处所比较模糊。

2.3 处所指示代词的层次

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是两套系统。一个系统是“这、那”类,主要有“这儿、这儿价、这里、这里价、那儿、那儿价、那里、那里价”。从近代汉语“这、那”产生时代来看,它们产生在唐代,属于早期层次。另一个系统是“搭儿”类,主要有“搭儿(价)、这搭儿(价)、这么个搭儿(价)、那搭儿(价)、那么个搭儿(价)”。它们是“这、那”类与“搭儿”结合而成,从近代汉语“搭(答)儿”产生时代来看,它们产生于宋元时期,要晚一些。第二个系统与西北地区的一些方言类似。例如,陕西户县方言“这搭儿、兀搭儿”(孙立新2001:417—418),扶风方言“这搭、兀搭、啊搭哪里”(毋效智2005:273—274),宁夏固原方言“这搭儿、那搭儿、兀搭儿”(杨子仪等253-254),甘肃敦煌方言“这搭、这搭些这儿,这里、兀搭些、兀搭些那儿,那里”(刘伶1988:190),远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一些地方的东干语“这搭、那搭、兀搭”(林涛2003:191—192),等等。当然绥德方言与这些方言并不完全相同,这些方言有“兀”构成的表示远指意义的词,绥德方言则没有。

“这搭(答)”、“那搭(答)”在近代汉语中已经产生。例如:

(21)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辏集。(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

(22)这答儿里到且是荫凉,咱在这里坐一回儿罢。(《金瓶梅词话》52回)

(23)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

(24)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卢挚《沉醉东风·闲居》)

可以看出,绥德方言与西北地区方言的“~搭”类词保留了宋元代语言的用法,是近代汉语的继承与发展。

三 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

绥德方言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也比较丰富,有八组16个。它们都指示时间,但是意义与用法有所不同。

3.1 “~向儿”类词

“~向儿”类词是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表达的是时段,而且侧重时段跨度长,犹这些天(来)、那些天(来),使用的范围限于说话时的近期之内。例如:

两例可理解为这段时间、那段时间。

3.2 “~阵儿”类词

“~阵儿”类词所指时间可近可远。既可以是说话的时刻,也可以是与说话很近的时段,还可以是与说话较远的时间,远到几天、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几十年前。例如:

(27)你咋价这阵儿才来。

例(27)~(29)表时点,如(27)表示的是说话者发问的这个时刻,(28)表示人家问话的那个时刻。例(30)~(32)表示某一时段,如(30)是说我们到来之后到你出现的这段时间你在哪里来着,(32)说人年轻的时候,只能是一个时段,不可能是时刻。

“~向儿”类词与“~阵儿”类词都可以表示时段,如例(25)的“这向儿”、(30)的“这阵儿”,又都可以表示近一段时间。但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向儿”类词只能表时段,不表时刻,“~阵儿”类词皆可。例(26)的“那向儿”,也可以说成“那阵儿”;(27)的“这阵儿”却不能换成“这向儿”。

3.3 “~会儿”类词与“~偺儿”类词

“~会儿”、“~偺儿”类词表时间,可以表示时点,也可以指时段,所指时间也是可近可远。例如:

(33)这会儿能担水去

(34)这偺儿会儿,那些咋价还不回来叻。

(35)年轻那会儿憨着叻,光耍叻,不学习。

(36)我上学那偺会儿连饭也吃不饱。

例(33)、(34)表时点,(35)、(36)表时段。例(37)可指时点,也可指时段。

绥德方言“~偺儿”类词的“这偺”、“那偺”的“偺”是“早晚”的合音。“早晚”连用在先秦出现,表示过早或过迟,应早或应迟,后泛指近日的某个时候。“从元代起,就不说早晚而说多早晚。更后,早晚变成一个合音字,从前写‘喒’或‘咱’(后者如《金瓶梅词话》),现代多写作‘偺’。”(吕叔湘1985:357)近代汉语中已经出现了“这偺(昝、咱)”、“那偺(昝、咱)”。例如:

(38)老九如何这咱才来?(《金瓶梅词话》6回)

(39)放到这昝,叫姑踹这们一脚!(《醒世姻缘传》59回)

(40)昨日传集他每俱赴帐前,这咱敢待齐也。(《长生殿》17出)

(41)月娘便问:“你昨日早晨使他往那里去?那咱才来。”(《金瓶梅词话》33回)

(42)那咱我又才来,上头有婆婆,敢主的事么?(《醒世姻缘传》22回)

例中的“这咱”、“那咱”或表示时点,或表示时段。相互比较,可以看出绥德方言的“~偺儿”类词是近代汉语的继承。

四 表示性状、程度的指示代词

4.1 “这么”、“那么”的读音

绥德方言表示性状、程度的几个指示代词,凡是含有“这么”、“那么”的,“这么”、“那么”在老派读音中都是合音。“这么”读的韵母不同(黑维强2008)。

4.2 “~些些”、“~来来”类词

由“~些些”、“~来来”构成的“这些些”、“那些些”、“这来来”、“那来来”,意思近于“些”、“些”或“这么”、“那么”、“如此”、“好”之类。它们共同之处在于表示所修饰对象有多、大、长、远之类意思,都可以做补语。区别之处在于,“~些些”类词只与名词组合,“~来来”除了与名词组合,还可以与形容词组合。例如:

(43)这些些东西都白白糟蹋

(44)你就拿那些些价钱买叻?

(45)苹果摘得这些些,往哪里放叻?

(46)鸡蛋送下那来来,吃也吃不完。

(47)人家给拿这来来大叻,你每还嫌小?

(48)那来来多的人都抬不起来。

“~些些”、“~来来”与“~些”、“~来”在表示数量时有区别,前者在数量上比后者的数量更多、更大等。表示性状、程度时,“~来来”与“~来”也有区别,“~来”能与形容词组合表示程度的加强,“~来来”则不能。例如可以说“这来好”、“那来好”,却不能说“*这来来好”、“*那来来好”。“~来(来)”类词在绥德相邻的清涧方言(邢向东2006:57—58)和平遥方言中都有,例如平遥方言的“这来”、“兀来”(侯精一等1993:134)。“~些些”类词在文水、沁县等方言中亦表示多数。如文水方言有“这些些”,沁县方言有“兀些些”(侯精一等1993:125)。相互比较,可以看出绥德方言的用法并不孤立,而是晋语所具有的一些用法。

“些些”在近代汉语中出现,多见于唐五代文献(吕叔湘1985:368)。但是从唐代产生到今北京话中都是表示少许、一点儿,而在绥德方言等晋语中,由“些些”构成的两个词却表示多(表示少用“点点”),在古代和现代其表意都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五 几个特点

根据上面的描写与分析,可以看出,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北京话比较,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用法分类细致。

第二,兼类现象明显,通过语音上的改变来区别意义的不同。如“这”、“那”与“这儿”、“那儿”、“这些”、“那家”等,它们所指代的事物不同,或通过儿化来实现,或借变韵来体现。

第三,绥德方言的合音词较多。如“这么”、“那么”等。

第四,有些词形成一些固定用法。如“咋”、“咋来来”、“咋着叻”、“甚不甚”、“不差甚”。

第五,较多地保留了近代汉语代词的一些成分与用法,有唐五代的,也有宋元时期的,还有明清阶段的。不同时期成分的保留,使得叠置现象显得较为突出。

第六,绥德方言代词与周围陕北晋语相比较为丰富,兼有陕北晋语南北地域性特点,体现了绥德在陕北文化中心地位以及对周围方言的影响力及兼容力。

注释:

①“这么”、“那么”有人又分开读,主要见于新派。两个字有下划线,表示合音词。下同。

②据此读音,我们很难与“块”字联系在一起,承蒙侯精一、王洪君二位先生垂示,谨致谢忱。

标签:;  ;  ;  ;  

陕北绥德方言中的直指代词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