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与我国对策_金融论文

金融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与我国对策_金融论文

金融全球化的正负效应与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效应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特征

“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非规章化的结果。美国和英国在1979-1982年间率先采取了这种政策,其他主要工业国家在后来的若干年内也相继采取了同样的政策。在各国封闭和孤立的货币体系的内部和外部阻隔被消除以后,一个世界金融空间便出现了。当然,金融自由化和非规章化并没有取消各国的金融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体化并形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有三个特征。首先它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各国(甚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竞争工具有二,一是货币;二是金融)并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非规章化激活了。这一点恰恰说明了这个所谓全球化整体的第二个特点,即这个整体的各个监管和监督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第三个特点是,各个市场(外汇交易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等等)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来实现的。

二、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

从根本上说,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势必要求资本要素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国际经验也表明,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相当大的,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自由化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四,为世界各国的投融资活动提供了便利。就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储蓄和外汇双重不足的情形,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而经济的迟滞反过来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牵制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被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称为“金融压抑”。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进行套利,在客观上补充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供给,弥补了其国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两个缺口,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其在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有条件来实现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金融全球化的负效应

然而,金融自由化也并非尽善尽美,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内,这场危机蔓延到了俄罗斯和巴西等拉美国家,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可见其危害之大。一般来说,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存在降低其效率的方面。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银行降低成本的压力。

第二,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

第三,高智能的金融犯罪加大金融业的风险。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由此可能产生银行员工的诈骗案件加大银行业自身风险。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追求利润的倾向,而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四,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趋势。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害。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的动荡已经成为常态,这是金融全球化最不利的影响。国际金融的动荡,还将因资本流动的变动不定而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稳定,通常都会通过日渐畅通的金融渠道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90年代以来爆发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尚未完全结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一次比一次打上更深刻的金融全球化烙印。更为严重的是:国际金融动荡及其迅速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任何单个国家,甚或国际经济组织,在与市场力量相抗衡中均处于弱势地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全球金融的运行规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同时,由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不同,由于金融调控经验有着巨大的差距,对金融动荡的熟悉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差别,金融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在发展中国家可能表现得更为充分,影响也可能更大。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手段,如证券化、对冲管理等,来“中和”全球化的冲击,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就不那么容易“中和”这种冲击了。

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资本也越来越集中在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发达国家垄断资本集团手中,并为少数巨头金融机构所操纵控制。受利益驱使影响,部分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上追寻高额利润,导致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一些市场分析员还充当了投机资本的工具,甚至评级公司也在客观上帮助了投机。通常的情况是,一旦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被降低评级标准,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就会立即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也会立刻受到打击,金融投机迅速升级。美国的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以及一些投资分析员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都有精彩表现。

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若放弃控制和保护自己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手段,放任资本自由流动,将不可避免地使本国经济发展处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垄断资本势力的压力之中。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颇为极端地说:“我们努力了三四十年发展自己的国家,才达到今天的水平,突然却有人挟着数十亿美元在短短几个星期内摧毁了我们的成果。”

正因由此,国际社会对金融全球化的乐观情绪也有些让位于审慎的反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主题是“维护全球化”,1998年主题已贴切地转为“管理多变性”。

四、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由于金融全球化并非给每个国家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个别国家的金融动荡会直接影响到地区及全球金融,因此,我们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对待金融全球化,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一)加快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的改革。加强金融立法执法,参照国际金融惯例,使金融活动规范化、有序化,与国际市场接轨,迅速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中作为主体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理顺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各方面关系,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资产质量是我国在金融方面的首要任务。

(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朝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是全球金融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凭借其垄断地位已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1997年,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和官方外汇储备分别占48%、42%和66%。另外,从全球角度看,发达国家是要维持一个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体制。发达国家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出发,几乎无一例外的主张继续允许国际资本在全球各地自由流动,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因保护本国经济,而通过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限制这种流动。在有关欧美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方案中,其焦点在于对国际金融体系领导权的争夺。就目前而言,我国对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还较小,但不应是无所作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加与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前进。其一,我国一方面应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对美国与欧盟所提出的一些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方案应根据自身利益有选择的参与。我国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也使西方国家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我国应以此为契机,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金融开放策略。金融对外开放和开放资本项目必须量力而行。如果这种开放与国内经济实力、金融监管手段和金融监管水平不相适应,即金融对外开放超前,显然不利于对人民币的全面有效调控,而且很容易受到国际游资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当然金融对外开放滞后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实践证明,采取循序渐进的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开放资本项目必须坚持审慎的原则。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其实,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时就曾指出:过早地取消对外国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实现资本项目的外汇可兑换性是我国外汇管理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能力提高的实际进程。这种慎重的态度及其措施并不是要延缓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而是出于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防范,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四)建立判断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为维护金融安全,有必要建立判断安全的指标体系,且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判断金融安全程度。无论是扩大对外开放,还是维护金融安全,都需要宏观经济的稳定给予支持,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经济和金融指标:(1)实际的GDP增长速度,若该指标不断下降,则表明该国经济基础脆弱。(2)相对通货膨胀率,该指标上升表明经济受到的损害在增加。(3)国内储蓄率,该指标越低则表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越高。(4)实际汇率,实际汇率的不断下降是一个危险信号,表明本币高估。(5)利率水平,较高的利率伴随着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表明经济可能存在潜在危险。(6)国内外利率差,如果国内利率过分高于国际利率,则表明利率已成为高估汇率的保护工具。(7)国际贸易平衡状况,若出现长时期的贸易赤字,则表明汇率的高估或本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非均衡地位。(8)经常项目平衡状况,如果经常项目长期逆差,则表明国民经济状况不佳。(9)外资结构,如果流入外资越短期化,则表明外资结构的脆弱,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入全球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但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应采取积极、谨慎参与合作的态度。一方面回避防范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危害;另一方面,努力把握这一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标签:;  ;  ;  ;  ;  ;  ;  ;  ;  

金融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与我国对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