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立夫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中学 255300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难点所在,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课程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所占的比重加大,是直接关系语文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对作文越来越重视了。但是光重视还远远不够,要想写好作文,还需教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写好作文才不是一句空话。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善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1.语言积累。(1)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坚持每天写不少于一百字的摘抄笔记,日积月累,聚沙成塔。(2)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写作的材料,真所谓“就地取材”。(3)在课外阅读中,将自己喜欢的语言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些精彩的语段或词语,或仿照这种写法。有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以后,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的。
2.生活积累。(1)观察生活。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米之炊,任是再怎么巧妙的妇人,也无法烹制出美味的菜肴来。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除了积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2)勤于读书。平时多读一些好的书籍,并从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学写日记,培养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老师要善于使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一些活动变成符合作文训练的需要,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我布置学生观察景色变化,让自然美去创击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写作兴趣。日积月累,写起作文自然是手到擒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点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三、课堂作文教学过程模式——小组教学
1.审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审题的过程一般分为两步走:教师讲题和学生探题,重要是后一步。教师先说说作文题的意思、要求,至于中心是什么、应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等工作应放到后一步去进行,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领悟。比如说,一个半命题作文“一个____________的人”,教师在讲题时所要做的仅是提醒学生:“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填一些形容人物品格的词,如爱劳动、爱学习。”至于到底填哪个词,选什么材料等的就留给学生讨论领悟。
2.说作。在知道了如何写作之后,我们还得寻求一个恰当的形式把学生生动的“意”,转化为“文”,这就要运用说作。说作是指学生在弄懂文题后,大胆地把自主构思的作文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敲定的一种方法。这里包括前后相衔接的两个环节:自主构思和充分讨论。
自主构思是指学生对应该选什么材料、如何布局谋篇等酝酿腹稿。也可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自主构思好后,就可以提出来充分讨论了。
讨论分为两步走。首先,讨论选择的材料的问题。现在的同学们都有丰富的生活,只是自己不善发现和收集罢了。其次,讨论形式。确定了素材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如何布局谋篇唇枪舌箭,以便互相启发,扬长避短,在讨论中寻找一种最完美的形式来表现内容。
3.小组修改。初中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存在多方面的毛病:错字、错标点、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够准确。或内容上的诸多毛病,选材不够典型、人物不够丰满、语句不够精炼、过渡不够自然、结构不够严谨等等。修改作文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看改。小组合作,对组内同学的作文底稿进行初改。同学们对习作内容上的安排还不了解,所以初次修改只能停留在对错字、错标点、语句不通顺等表层修改。方法是看。看,就是把作文本打开平放在恰当的地方,让大家凑在一起寻找作文上的毛病,遇到有问题的地方就停下来讨论,找到正确答案再继续修改。
第二步是读改。读,是在小组中进行角色分工:一个读,其他人听。听到有内容上不合适的就停下来,讨论该怎么改。小组修改的这两种方法,着重点略有不同。看是着重寻找错字、错标点进行修改,读则是着重修改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够准确以及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
4.教师评改。这一环节是小组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小组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信息反馈。这一步和平时的修改略有不同。平时教师的评改都很全面:字、词、句、标点、内容、中心,一个不落,现在要做的却是把字、词、句、标点修改的“权力”还之于学生,教师只消集中精力评改内容。如,条理不清楚,详略不得当。另外,我们对内容上的修改也只需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可,而不必告诉学生怎么改。
5.作文后记。在教授习作时,每写完一篇习作后,让学生写写感想:为什么这样构思,为何如此选材,在写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既是一篇好的小练笔,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其反馈的信息如被教师掌握,以便供下一次作文时参考。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作者:聂立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内容论文; 标点论文; 材料论文; 构思论文; 小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