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网络数据库与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冉[1](2021)在《信息素养类慕课的案例分析及面向学术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息素养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之国家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并且,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领域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创新,慕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变化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方式。慕课的出现也带动了信息素养课程的发展,各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慕课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信息素养慕课教学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慕课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慕课、信息素养慕课的研究情况,了解了当前信息素养慕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其他研究者对迪克—凯瑞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肯普模型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依据确定了此次研究的分析框架。然后,本研究将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确定为此次研究的调研平台,并从中选取了十门课程进行调查研究,依据确定的分析框架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十门样本的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十门慕课样本进行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由于对于高校而言,学术研究是信息素养课程中最常见的内容,依据前期的调查分析的结果,笔者以学术研究为例提出了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设计改进方案。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信息素养以及慕课的研究现状,对所选择的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慕课样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并且以学术研究领域为例进行了信息素养慕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信息素养慕课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为我国信息素养慕课的发展提供借鉴。
李桂群[2](2020)在《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基于湖北地区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是对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能力的突击检查,也是对高校图书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阅。实践证明,众多高校图书馆疫情期间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种类齐全的数字资源,这为降低读者面对疫情的焦虑情绪、满足读者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疫情期间,读者的阅览需求和心理状态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为此,构建了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状态分析模型,以湖北高校近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完成了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状态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的指数为3.06,略高于传统模式下读者焦虑指数2.55~2.73的区间,显示疫情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整体波动不大。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质量、降低读者焦虑的若干对策。
卞长云[3](2020)在《从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对比分析看图书馆建设——以江苏省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旨在为促进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和推进高校图书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9所本、专科高校图书馆网站为例,采取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等方式,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梳理了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整体现状。对南京地区9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及网络导航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介绍了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果/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网站导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方案。
邢利平[4](2020)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阐述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影响出发,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校信息资源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赵娜[5](2020)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高校图书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地发挥和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具有文献信息收集、管理、保存、传递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延伸出来的。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适应时代发展上不谋而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无论是古代“书院藏书楼”还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未间断。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馆藏资源满意度低;服务示范效果不明显;环境熏陶效果欠佳;功能实践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功能认识尚未到位;馆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育人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为充分地挖掘和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第四,要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该论文有图23幅,表有2幅,参考文献101篇。
郭碧玉[6](2020)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社会对优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倒逼着高校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国家“双一流”战略决策顺应了时代发展,将学科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基地,自觉地承担起了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与知识服务的重要任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提供学科资源与学科知识服务的重要媒介,也是联系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重要纽带。学科馆员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图书馆拥有的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与加工整理,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呈现给用户,并提供专业化的学科知识与情报服务。学科用户在使用资源的同时利用平台传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将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学科馆员。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战略性、特色性、精准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根据高校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情况将其分为四类,对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调查。首先从总体上调查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发现大部分图书馆都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半数以上图书馆提供了学科馆员信息,只有少数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然后详细分析了图书馆对学科博客、自建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及其他平台共五种类型学科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随后重点分析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存在平台搭建不完善、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平台维护力度不足、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最后从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完善学科知识服务、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五方面提出建议,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何志鹏[7](2020)在《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现代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献的需求更加精准。然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和网络信息的混乱无序、良莠不齐又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自发的阅读中容易出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的阅读倾向等问题。图书馆在高校中既是信息中心,同时也要承担辅助教学和研究的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责任帮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体选择和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经典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最终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导读服务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网络和数字时代的要求。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发新型的网络导读服务。目前,对网络导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已经广泛开展了网络导读服务。但是高校网络导读服务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该论文旨在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导读体系方案,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途径。目录一直承担着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网络导读也是现代目录学研究的方向。论文尝试从目录学的视角考察网络导读工作,将目录学中与导读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网络导读中,以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体系。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导读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论文认为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问题探讨,国外研究侧重于具体技术和实践,但对于网络导读的体系和模式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论文首先明确了导读的概念及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之后论文从目录学的视角分析导读,探讨了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核心理念对阅读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了我国传统导读书目实现导读功能的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还介绍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中对阅读指导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论文先选择国内“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站作为案例,调查了网络导读服务的大致情况和常见的网络导读服务模式。然后选择网络导读服务开展较好的12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作为典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目前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归纳和实例调研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设计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模型。第五章以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网络导读服务为例,分析它们的建设情况并指出了可以改进之处。第六章对该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阐明了文章的创新点,之处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洁[9](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范佳佳[10](2014)在《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我国相继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科技网站,形成了各具特点与优势的信息资源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但由于资源建设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重复建设在所难免。这些网站信息或新闻大多相互转载,网站信息质量难以判断。它们共同面临用户利用率低,信息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网站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专门研究科技主题网站学术资源,构建其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可为科技研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实证研究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作为评价实例,涉及生物技术、医学、药学等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研究成果能够为产业研发提供资源保障服务。将“全评价”体系框架首次运用于科技网站的评价研究,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并结合顾客满意理论构建“全评价”模型,使网站评价不再拘泥于易获取的定量指标,同时又解决了单纯问卷调查过于主观的问题。运用效用评价方法检验网站的历史效用,使评价更为科学。从用户角度评价的创新点不仅在于选择了从信息内容感知和信息效用感知两个维度评价,还设计并论证运用了科技前沿性、科技创新效用、知识或技能效用三个创新性评价指标。在总体的评价指标设计思路上,力求评价指标明了和全面,达到简化评价体系的目的。文章的科技网站“全评价”运算界面实现了评价模型自动化,提高了评价效率。利用结构方程方法,通过模型拟合指标验证了构建的“基于结构方程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全模型”的科学性,模型阐述了“全评价”中内容评价与效用评价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科技网站利用“全评价”体系框架方法的可能性,运用模型深化并丰富了“全评价”的内容和应用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根据科技网站的特点,依据顾客满意理论,利用结构方程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结构方程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全模型”。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以结构方程内容评价指标为评价标准,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理论模型”。将两个模型综合,同样利用层次法确定权重,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此模型包括两个部分:从内容与效用角度建立基于用户的结构方程评价模型和从形式角度构建的评价模型。实证部分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为例,对精选出的8家医药生物技术网站的信息质量进行实证评价:筛选所学专业或从事领域为医学、药学和生物技术的样本对8家网站进行内容与效用评价。按照形式评价指标体系,获得8家网站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完成形式评价。将两项评价结果加权综合,得到最终8家网站的“全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模型设计“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运算界面”,并尝试使用,达到了评价直观化和简化评价流程的目的。利用权威网站评价排名验证评价结果,并分析了8家网站排名的缘由,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对全评价体系框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模型深化和丰富了“全评价”这一准理论。丰富了网站评价研究的理论支撑。构建了特色化与普适性并存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模型。引入顾客满意理论,从用户角度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模型。最终模型综合,建立一个基于全评价体系框架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文章简化了评价指标层次,降低了指标获取难度,同时保障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提高提供策略与建议。为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所需科技信息提供参考。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运算界面使网站评价更加简单。
二、国内网络数据库与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网络数据库与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素养类慕课的案例分析及面向学术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素养教育倍受重视 |
(二)慕课引领教育发展趋势 |
(三)信息素养慕课日益普及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素养 |
(二)慕课 |
(三)教学设计 |
二、信息素养慕课的研究现状 |
(一)慕课建设相关的文献综述 |
(二)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三)信息素养慕课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三、在线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设计相关的主要理论 |
(二)在线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三)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信息素养慕课现状调研 |
一、慕课调研样本选取 |
(一)中国大学MOOC平台介绍 |
(二)样本选取标准 |
(三)样本情况介绍 |
(四)样本分析标准 |
二、信息素养慕课样本分析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策略 |
(五)教学资源 |
(六)教学评价 |
三、慕课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学习者分析欠缺 |
(二)目标不明确聚焦 |
(三)教学内容零散化 |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
(五)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
(六)教学评价缺乏过程性 |
(七)针对当前问题的改进对策和优化建议 |
第四章 面向学术研究的信息素养慕课教学设计 |
一、设计的总体思路 |
(一)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
(二)面向学术研究的信息素养慕课特点 |
(三)设计理念及主要标准 |
二、前期分析 |
(一)学习需要分析 |
(二)学习者和环境分析 |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教学理念 |
(二)教学目标 |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根据目标和场景确定教学内容 |
(二)具体内容的设计 |
五、教学策略的设计 |
(一)教学组织形式 |
(二)教学顺序 |
(三)教学方法 |
六、教学资源的设计 |
(一)教学课件 |
(二)文档资料 |
(三)软件资源包 |
七、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形成性评价 |
(二)总结性评价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2)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基于湖北地区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与文献回顾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图书馆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 读者性格特征划分 |
2 疫情期间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分析量表的设计 |
2.1 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分析模型的构建 |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影响的外部因素 |
2.3 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影响的个人因素 |
3 调查设计与安排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调查对象选择与调查实施 |
3.4 数据处理 |
4 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
4.1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4.2 调查结果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
4.2.1 调查结果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4.2.2 调查结果的回归分析 |
4.3 调查结果的方差统计 |
4.3.1 性别与读者焦虑心理的方差分析 |
4.3.2 学历与读者焦虑心理的方差分析 |
4.3.3 学科类别与读者焦虑心理的方差分析 |
4.3.4 使用目的与读者焦虑心理的方差分析 |
4.3.5 读者性格特征与读者焦虑心理的方差分析 |
4.4 调查总结 |
5 降低读者焦虑的对策与建议 |
6 结语 |
(3)从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对比分析看图书馆建设——以江苏省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2 南京地区9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现状的抽样调查 |
2.1 主页栏目设置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2.2 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统计与分析 |
2.3 咨询服务方式、一站式跨库检索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2.4 网站导航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3 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3.1 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
3.2 信息咨询服务方面 |
3.3 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方面 |
3.4 网站导航方面 |
4 结语 |
(4)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影响 |
2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的原则 |
2.1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
2.2 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原则 |
2.2.1 针对性原则 |
2.2.2 精确性原则 |
2.2.3 时效性原则 |
2.2.4 系统性原则 |
2.2.5 选择性原则 |
3 高校信息资源工作存在的问题 |
3.1 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才匮乏,管理经营能力落后 |
3.2 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
3.3 相关规定还未完善 |
3.4 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
3.5 建设工作没有进行计划 |
3.6 对网络资源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 |
4 网络环境下使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策略 |
4.1 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
4.2 加强资金投入 |
4.3 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
4.4 制定政策法规,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
4.5 加深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完成网络资源共享计划 |
4.6 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教育,培养使用信息的能力 |
5 结束语 |
(5)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问题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及其功能 |
2.2 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应然定位 |
3.1 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 |
3.2 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 |
3.3 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 |
3.4 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 |
3.5 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 |
4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
4.1 关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卷调查 |
4.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4.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
5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
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 |
5.2 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 |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
5.4 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 |
5.5 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案例实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书香校园,悦读人生”读书节为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与难点 |
0.4.1 创新点 |
0.4.2 难点 |
1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相关论述 |
1.1 “双一流”战略背景概述 |
1.2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内容 |
1.2.1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
1.2.2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
1.2.3 搭建线上线下学科平台 |
1.2.4 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
1.2.5 促进学科成果转化 |
1.2.6 加强社会参与及国际合作 |
1.3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特点 |
1.3.1 战略性 |
1.3.2 特色性 |
1.3.3 精准性 |
1.3.4 知识性 |
1.3.5 开放性 |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调查分析 |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2 学科服务情况总体分析 |
2.2.1 学科服务 |
2.2.2 学科馆员 |
2.2.3 学科服务平台 |
2.3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
2.3.1 学科博客 |
2.3.2 自建学科服务平台 |
2.3.3 Lib Guides学科服务平台 |
2.3.4 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 |
2.3.5 其他平台 |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及问题 |
3.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分析 |
3.1.1 武汉大学图书馆:Lib Guides+ 纬度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
3.1.2 重庆大学图书馆:“学部+学院”数字图书馆 |
3.1.3 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网页 |
3.1.4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方略学科导航平台 |
3.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 |
3.2.1 平台搭建不完善 |
3.2.2 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 |
3.2.3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 |
3.2.4 平台维护力度不足 |
3.2.5 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
4.1 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 |
4.1.1 树立平台建设意识 |
4.1.2 明确学科服务平台定位 |
4.1.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平台类型 |
4.2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
4.2.1 丰富学科资源内容 |
4.2.2 深化学科分析与学科评估 |
4.2.3 加强特殊资源建设 |
4.3 完善学科知识服务 |
4.3.1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
4.3.2 探索多样化学科服务方式 |
4.3.3 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
4.4 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 |
4.4.1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
4.4.2 组建学科服务团队 |
4.4.3 加强技术维护 |
4.5 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
4.5.1 促进区域共建与行业共建 |
4.5.2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
5 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目录学视角下的导读 |
2.1 导读与网络导读 |
2.1.1 导读的定义 |
2.1.2 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 |
2.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导读思想 |
2.2.1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核心和导读思想 |
2.2.2 中国传统导读书目的发展及其导读功能 |
2.3.数字时代目录学导读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调研 |
3.1“211 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概况 |
3.2 网络导读的主要形式 |
3.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3.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3.3.2 境外典型案例分析 |
3.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
4.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
4.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模块 |
4.5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实证分析 |
5.1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2 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3 总结与改进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6.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 |
6.2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9)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驱动 |
2.1.2 知识发现 |
2.1.3 Web级资源发现 |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
4.1.1 用户数据要素 |
4.1.2 内容资源要素 |
4.1.3 专家数据要素 |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
6.2.2 数据标注 |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
6.4.1 实验准备 |
6.4.2 实验描述 |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站评价研究成果总量不断攀升,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
1.1.2 网站评价的社会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
1.1.3 全评价体系框架为评价研究与实践另辟蹊径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网站评价相关研究 |
1.2.1.1 网站评价主体 |
1.2.1.2 网站评价客体 |
1.2.1.3 网站评价目的 |
1.2.1.4 网站评价方法 |
1.2.1.5 网站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
1.2.1.6 网站评价制度 |
1.2.1.7 研究述评 |
1.2.2 “全评价”相关研究 |
1.2.2.1 文献综述 |
1.2.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 |
1.8 小结 |
第二章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全评价体系框架 |
2.1.1 全评价体系框架形成概述 |
2.1.2 全评价体系框架用于科技网站评价的可能性分析 |
2.2 顾客满意理论 |
2.2.1 顾客满意理论概述 |
2.2.2 顾客满意度模型 |
2.2.3 国内外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应用 |
2.3 文献计量学理论 |
2.3.1 文献计量学主要定律 |
2.3.1.1 文献指数增长规律 |
2.3.1.2 文献老化定律 |
2.3.1.3 三大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 |
2.3.1.4 文献的引用定律 |
2.3.2 文献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关系 |
2.3.3 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在网络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2.4 价值评价理论 |
2.5 比较与分类理论 |
2.6 系统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3.1 利用相关网页量确定“探索性访谈”的备选网站 |
3.1.1 作为评价对象单位的相关网页 |
3.1.2 搜索工具的选择 |
3.1.3 主题相关网页检索过程 |
3.1.4 备选网站的选择结果 |
3.2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3.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2.1.1 理论基础 |
3.2.1.2 研究假设 |
3.2.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理论模型 |
3.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3.3.1 文献计量学是网站形式评价的理论根基 |
3.3.2 形式评价标准的来源 |
3.3.3 形式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3.1 形式评价指标选取的注意事项 |
3.3.3.2 形式评价备选指标讨论 |
3.3.4 形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3.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理论模型 |
3.4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体系 |
3.4.1 “全评价”实为内容、效用评价与形式评价的综合 |
3.4.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理论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实证研究——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 |
4.1 评价对象名录 |
4.2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实证 |
4.2.1 问卷设计 |
4.2.1.1 问卷设计流程 |
4.2.1.2 问卷结构 |
4.2.1.3 初始测度项 |
4.2.1.4 测度项的初步调整 |
4.2.2 预调查 |
4.2.2.1 数据收集 |
4.2.2.2 信度 |
4.2.2.3 效度 |
4.2.3 问卷调整 |
4.2.4 正式调查 |
4.2.4.1 研究样本 |
4.2.4.2 模型的检验 |
4.2.5 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
4.2.5.1 模型构建 |
4.2.5.2 模型拟合与评价 |
4.2.5.3 模型修正 |
4.2.6 模型分析 |
4.2.7 评价模型权重的确定 |
4.2.8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模型 |
4.2.9 评价结果 |
4.2.10 评价结果分析 |
4.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实证 |
4.3.1 明确形式评价指标 |
4.3.2 8家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主题相关网页数据抓取过程 |
4.3.2.1 获取主题特征词 |
4.3.2.2 获取热词 |
4.3.2.3 批量获取主题相关网页数据 |
4.3.3 8家医药生物技术网站形式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
4.3.3.1 主题特征度 |
4.3.3.2 权威度 |
4.3.3.3 准确度 |
4.3.3.4 新颖度 |
4.3.3.5 热度 |
4.3.4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指标权重 |
4.3.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模型与实证评价结果 |
4.3.5.1 形式评价模型与评价体系 |
4.3.5.2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4.3.5.3 评价指标数据的分析与形式评价结果 |
4.4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与实证评价结果 |
4.4.1 权重计算 |
4.4.2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 |
4.4.3 “全评价”结果 |
4.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运算界面搭建 |
4.5.1 “运算界面”设计思路 |
4.5.2 界面效果与运行结果 |
4.5.3 “运算界面”的特点、功能介绍及使用方法 |
4.6 小结 |
第五章 实证评价的检验、分析与网站建设对策建议 |
5.1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六要素 |
5.2 模型验证 |
5.3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5.3.1 用户角度与专业角度各评价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5.3.2 用户角度评价指标权重与专业角度评价指标权重的比较 |
5.3.3 用户角度与专业角度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5.3.4 目前我国主要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信息质量状况和用户满意情况分析 |
5.4 网站排名分析 |
5.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建设对策与建议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主要贡献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索性访谈 |
附录B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及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1 |
附录C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及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2 |
附录D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方法权重测度调查表 |
附录E 中英文主题特征词(按音序和字母顺序排列) |
附录F 中英文热词(按音序和字母顺序排列) |
附录G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索引 |
致谢 |
四、国内网络数据库与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素养类慕课的案例分析及面向学术的教学设计研究[D]. 李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疫情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焦虑心理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基于湖北地区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J]. 李桂群. 图书情报导刊, 2020(11)
- [3]从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对比分析看图书馆建设——以江苏省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J]. 卞长云. 情报探索, 2020(11)
- [4]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分析[J]. 邢利平.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18)
- [5]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赵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6]“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郭碧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7]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D]. 何志鹏. 南京大学, 2020(02)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D]. 范佳佳. 南京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