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创新的世界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视野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5)05-0084-0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为特色。邓小平理论是一种创新性理论,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因而,邓小平理论创新无疑首先立足于中国国情。但从世界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创新又是放眼世界的产物,是深刻洞察、敏锐把握世界历史发展、顺应世界潮流的产物。
一
两次世界大战、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国家独立运动等无疑凸显了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的“冷战”格局也一度使国际形势紧张,世界面临战争危险。但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时,尤其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逐步由两极向多极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和平力量不断增长,战争的气氛在减弱,世界和平希望逐渐展现。邓小平虽然认为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他说:“过去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战争不可避免,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看来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不能够掉以轻心,但是和平的力量和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1] 他还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2]
南北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所引发的发展问题随着战争危险的消退,日益成为世界焦点问题。“南北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南北对话还要加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作。”[3]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论断,虽然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充满曲折,但邓小平始终未动摇过。早在1985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4] 1988年12月,又强调上述两个问题,并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5] 1992年,邓小平再一次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6]
邓小平之所以作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7] 判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邓小平看来,“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变化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心大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8] 他说:“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9]“有这样的判断,才能使我们用全力来发展经济”。[10]“如果当前老是强调战争马上打起来,使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在打仗上面,就会影响四个现代化建设。”[11]
邓小平从全球战略明确提出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新论断,为我国的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制定有效的国际战略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视野。
二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变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邓小平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在1985年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12]“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3]“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由于科技发展,“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14]
针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对生产、劳动者、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判断。他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15]“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
邓小平也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存在差距的落后现状。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够得力,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他说:“我们六十年代同国际水平有差距,但不大,那时我们完全靠自己也能搞出了原子弹、氢弹。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们经济停滞了十年多一点时间,而这十一二年正是世界科技蓬勃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我们同国际水平的差距拉得很大,要努力赶。”[17] 1988年8月,他在《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讲话中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18] 邓小平以前瞻的视野看到:“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求中国重视高科技,发展高科技,迎头赶上高科技时代,要不然就会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邓小平把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中,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宏大视野。
三
历史地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教条主义的理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教条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对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邓小平始终予以高度关注,并探究其根源和总结其经验教训。尽管这方面的直接了当的论述不是很多,但切中要害。
首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必然的。1989年9月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指出,“东欧、苏联乱,我看也不可避免”。[19] 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教条主义的理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完全搞清楚,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其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问题出在内部。1989年11月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时,邓小平指出:“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20] 由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并提醒,“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第三,经济问题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1990年3月,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21]
第四,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无疑是与西方和平演变连在一起的。中国还要不要开放?邓小平坚定地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这十年的成绩哪里来的?是从改革开放得来的。”
第五,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则强调,“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23]
第六,对中国要有信心。在1990年3月在谈到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他说:“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24]
苏东剧变,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科学社会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曲折和困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但从正面来讲,它进一步促使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把社会主义事业大大推向前进。
四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是正确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资本主义,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文选》中,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论述占相当篇幅,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长期以来,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很多人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列宁在80多年前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上。邓小平虽然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这个制度下腐朽没落的东西,但他却积极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所创造的属于人类共同拥有的先进文明成果,坚决主张加以吸收和借鉴。
首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针对有人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强调,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东西,“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5] 计划和市场都是要经济手段,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都可以利用。他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实事求是的胆略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26]“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7] 邓小平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的本质中剥离出来,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为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长期和平共处。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要想增强综合国力,无一例外地需要谋求发展。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主要靠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而资本主义国家也面临着再发展的问题。他指出:“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革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28] 总之,中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
第三,为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9] 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明确而坚定指出,中国学习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但绝不是学习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他看来,“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侵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9] 为何中国不能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提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十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历史经验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因此,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不搞资本主义,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始终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做出了科学的判断。1983年,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思想,表明了邓小平认识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视野。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洞察并抓住了时代变化带给中国的发展机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让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正是由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因此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其影响也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