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新诗教学的本真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真论文,新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执教者:唐江澎 观察者:梁国祥
课堂回放
《新诗诵读》教学实录
师:诗歌鉴赏应该从诵读开始,诵读就是把我们读懂的诗歌用声音呈现出来。(投影《泥土》: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生读诗)
师: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你读诗的时候,考虑过这首诗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向什么样的对象在讲话吗?
生:我觉得……这里所指的“珍珠”的那一个人,是那种一直把自己当做是高高在上的人。
师:“高高在上的人”?
生:对。作者想对这类人说:让自己变得平凡吧!在平凡中奉献自己,为大家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只求官位、成绩,求地位、金钱。
师:你说哪里读出“求官位、金钱”这个意思?
生:我觉得“珍珠”是指那些比较贵重的东西,贵重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师:你是说把自己当做珍珠的人,其实就是把自己价值高估了的人。但我们不能很确定地说他们就是追求名誉的或是追求地位的人。再问你一个问题,诗人和那个“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的人——注意这里面有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关系和地位怎样?
生:地位?
师:他们两个人是怎么样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还是同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
生:我觉得是——泥土是普通的平民。
师:我不是要你说泥土是什么。我指的是,诗人这些话是说给某一个特定对象的,也就是说给那个“把自己当做珍珠的人”,诗人和这个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生:上下级关系。
师:上下级关系,对,你说得很准确,因为我刚才在你诵读的声音里面已经听到了上下级关系:分明有训斥的口吻在里面(模仿学生读诗时的口气)。你按你的理解再读一遍。
生:“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师:训诫!)“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师:回头是岸,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子。)
师:你理解的诗歌情境应该是一个权威的长者,对一个下属或者一个晚辈,在那里教育他,训导他。所以你所确定这首诗歌的基调是训诫性的。训诫的语气在你的一个字的处理里面,表达得非常强烈——“把自己当做泥土吧!”(模仿学生读诗,重读“吧”;并配以双手叉腰的训人动作。)
如果我们轻读此句中的“吧”字,那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劝勉。
师:劝勉,你说得很对。是什么样的劝勉呢?
生:朋友式的。
师:对,是朋友式的劝勉。这就多了一份诚恳。那么,朋友式的劝勉诗该怎么读呢?不会读了?那好,那就不要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本来就不是“读”出来的。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一种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你这样想:在一个傍晚,你看到一个和你关系很好的同学,他身上有点自命非凡的小毛病,你想诚恳地告诉他:你应该注意改正你的这个小缺点——这时你该怎么样说话呢?注意,不是读诗。
(生朗诵诗歌。)
师:我要听你说话而不是读诗——你对他说话,怎么说?
生: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师:恳切,恳切!
生:让别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师:(把一只手轻轻搭在一位男生肩上,示范“说”诗)“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别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师:这就是基于理解的一种诵读。我们读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情境(板书);第二,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情感基调(板书);第三,我们的声音(板书)处理。好,下面我们就以诚恳的、劝勉的语气对你的朋友轻轻地说——不要齐读——轻轻地“说”一遍这首诗。
师:咱们回过头来再分析一下声音的处理。这首诗有两个字如果处理不好,诗就变味了。一个是“老”,一个是“吧”。“老”字该怎么处理呢?如果一上口就重读——“老是——”(重读),这让人受不了。平常老师、家长找你谈话的时候,一说你“老是”怎样,你是不是心里就烦呢?这“老”字要轻轻地读,(示范)“老是”(轻读)——这就好多了。第二,“吧”字一定要带有由心里向外的诚恳,轻轻地说出来,(示范)“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而不是“把自己当做泥土吧!”(模仿学生读诗)这让人难以接受,拒听众于千里之外。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二首诗。(投影《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教师让一位同学读《老马》。)
师:你认为诗人是对着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这些话的呢?
生:他是对一个人生境遇很悲惨的那个人讲这样的话的。我觉得作者是同情这类人的。
师:同情这类人——仅仅同情吗?
生:嗯,我觉得他对压迫这些人的人有一种厌恶、憎恨之情。
师:你的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结合臧克家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我们确能读出这些东西来。但是,如果臧克家这个人你不了解,而且诗的下面也没有注明是哪一年写的,你怎么就知道他写的一定是压迫“老马”的那些人呢?你今天直观地读下去,你读到压迫了吗?
生:没有。
师:我再问你,你读这首诗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读这首诗时,感觉是诗人对压迫老马的人在说话。
师:好,请按你的理解读一下。(生读《老马》)
师:你来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提醒)从“情境”“基调”“声音”这些角度说。
生:“情境”——在我看到那个老马受到压迫的时候,我心中突然迸发出非常愤怒之情,所以我要对那些压迫老马的人说……
师:你代老马在控诉?做老马的代言人?
生:这样诗的“基调”就比较高。
生:我觉得诗人应该是一名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旁观者。他对老马产生一种怜悯的感情。
师:用诵读来表达你的理解。(生读《老马》)
师:我几乎被你打动了。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你对老马这个形象的把握有一点过了。我们对《老马》感情基调的把握,一会儿是仇恨,一会儿是同情,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老马”离我们太远了。为了拉近跟“老马”的距离,我们姑且把这首诗是谁写的、哪个年AI写作的都搁置在一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老马”这个形象——想一想,我们身边现在还有没有像老马这样的人?假如有的话,你说老马更像谁,或谁更像老马?好,你来说一说。
生:我家旁边曾有一个菜市场。在我印象里“老马”应该是我见过的一对老夫妇,他们每天很早就要起来运菜,很晚才回“家”;他们还要照看一个小孙子。
师:说得很好。其实,我更愿意把话题引得再近一点——你在你家里找到过“老马”吗?你觉得“老马”是不是有点像你爸爸呢?在一次课上,有一个同学告诉我,在他父亲的眼前飘来飘去的“那道鞭影”,就是有关他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它们始终是他父亲眼前的那一道又一道的鞭影。假如我们能这样感悟的话,我们便对这个老马形象的理解会更准确一点:“老马”其实就是一个背负着生活的压力而艰难前行的人,对这样的一种形象,我们应该对他既有理解、同情,也应有一丝的赞美在里面。现在请把“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以后这四句再读一下。
师:我们来谈谈“声音”的处理。声音处理的核心八个字: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板书)。
现在我们诵读第三首诗。(投影《既然》: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的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就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读这首诗时“声音”应进行怎样处理呢?
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说得好。我们先一块儿“豪迈”地读,注意把四个“既然”处理好。
(学生齐声诵读后再指名一位女生朗诵。)
师:下面我们大家站起来,一起放声来读——按自己的方式来读。
师:汉语是世界上乐感非常强的一种语言,我们说话的时候,常讲究字正腔圆,所谓“腔圆”也就是要把汉字的韵部声音发实。比如,“航线”。再来一次,注意要“腔圆”,发音要到位——h-ángx-iàn(配合着手势示范)。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
师:诵读诗歌,技巧的处理是次要的;核心问题是“情境”“基调”的理解与把握。同学们,诵读是一件非常有语文快乐和文化情调的事。诵读能加深我们的文化积累,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有时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某种人生观——假如你们不能背上十首以上的现代诗,那么是非常遗憾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研究选粹
新诗教学及研究的现状
1.2008年,在上海市几所中学进行的一项关于新诗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新诗,但对眼下新诗教学方式“非常满意”的只有7%,有三成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造成新诗教学尴尬境遇的主要原因是:语文高考卷中无涉新诗使得教师与学生一样急功近利,加上新诗的节奏、韵律、情感较难把握,一些教师对新诗教学望而生畏,敬而远之。①
2.刘占泉教授指出,当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讲不读”的“反常现象”,这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祸患”。②
有研究者认为,重新定位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问题,探讨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对策,帮助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摆脱窘境,是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应引起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③
在新诗教学混沌一片的当下,中学新诗教学尤其是新诗诵读教学,亟须教育名家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
新诗教学指津
1.诗人王家新教授认为:搞好新诗教学的关键是要懂诗、爱诗。教者如果不懂诗,诗歌教学就只会流于形式,就只能在教法上弄些花样。教诗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首先应是心灵的爱好。我们的心中有了这种爱,诗歌就会走向我们,诗歌就会通过我们而歌唱。在这种意义上,诗歌教学不是“教学”,而是一种“分享”。④
2.著名诵读教学研究学者、台湾师大潘丽珠教授指出:“读”与“诵”是不同的,后者包含前者;又“诗用诵,书用读”,是因为诗比书具有音乐性。所谓“朗读”或“美读”,是清楚、明白、生动、优美的,像说话一般有情绪的,将作品的文意情韵念出来。“诵”的表现方式接近“歌”的味道,音韵拉得较长,音量较大、声音较高,没有器乐伴奏(因为没有“旋律”可依循),应该具有“背书”的特色。⑤
3.吴思敬教授认为,诗的阅读与欣赏要靠个人的领悟,但从教学角度来说,还是有一般的原则可以追寻的。比如说从文本的表层意思入手,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含义上——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象征层面的含义挖掘出来。⑥
4.郭玲老师提出诵读是新诗教学基础的主张。她认为诵读具有移情作用;同时,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解析,诱发通感,具有培养审美感知和语言感受能力的作用。⑦
5.潘涌教授曾指出新诗在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地驾驭母语的能力等方面均有其他文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他倡导突出美读、点拨和陶冶这些新诗教学的基本方法。⑧
6.周光珍老师认为,诗歌诵读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找准感情基调,抓住诗歌的灵魂;二、读好快慢停连,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三、善用轻读重读,再现诗歌的意象美。⑨
诵读是新诗教学的本真回归,而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挑战。
观察者语
“搞好新诗教学的关键是要懂诗、爱诗”,王家新教授的这句非常“常识”的话道出了新诗教学的不易。试想,教师如果自己不懂新诗又如何跟学生“分享”?教者如果自己不爱新诗,教新诗岂不是遭罪?教新诗不易,教新诗诵读更难——教者不但要“懂诗、爱诗”,而且要把读懂的诗用声音呈现出来。从心悟到口诵,教者必须要掌握诵读的技巧,并具备诵读的基本功。这首先要认识到“读”与“诵”的区别,诵读时要力求做到台湾师大潘丽珠教授所说的——音韵拉得较长、音量较大、声音较高,具有“背书”的特色。概而言之,一堂成功的诗歌诵读教学课,必须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由“心”到“声”的过程。
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体悟教学”首创者唐江澎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诗诵读教学的范例。
一、诵读: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
新诗大多表意朦胧,表达跳跃,解读难度大。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含语文读本)上选用的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运用了复杂的现代派手法的新诗作品,以及以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代表的“朦胧诗”,以韩东的《山民》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后朦胧诗),其表意大都是难以言传,甚至难以意会的。任何文学作品(不只是诗歌)学生若心不悟便口难诵,而要让学生真正能体悟这些诗歌,教师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1.在追问、对话中等待,给足学生体悟的时间。
南开大学文学院李润霞老师认为:“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⑩而要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教者在诗歌教学中就不能以讲授灌输代替学生的体悟。
学生对诗歌的体悟要有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甚至要有诗人般的优雅和从容。唐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在教读鲁藜的《泥土》时,一开始他让一位同学诵读这首诗,很显然,这位同学诵读得不够好,但教者没有对她的诵读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者很清楚,此时学生的“口误”,主要是因为心不悟或心未悟,所以教者接下来便跟学生展开了有关这首诗“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向什么样的对象在讲话”的对话和讨论。
仅在这一环节,教者花了近9分钟的时间,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体悟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每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教者并不急着给他(她)纠正,而是轻轻地追问一句“你说这首诗哪里读出来”“这个意思”的。在这里,唐老师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容量,在学生对某些问题产生纠结的时候,便将“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是用PPT将答案展示出来,而是耐心地让学生自己通过体悟来找到“答案”,真正达到了《学记》上所说的“和易以思”的理想教育境界。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换位”中获得情感体验。
在新诗教学中,受长期以来通行的阶级分析法以及意识形态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分析诗歌的思想主题时拘泥于参考书上的解读,片面强调诗人创作时的阶级立场以及时代背景,用标准答案来固化、窄化诗歌的内涵。比如,有些教师在解读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时,仍旧只是理解为诗人在“控诉旧社会的黑暗”,而忽略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情感。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让学生跟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和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呢?唐老师的做法是:“用问题的创设、情景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参与,以设问与解答为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导向’使学生‘定向自悟’,通过教师的‘启悟’使学生有所‘体悟’”。(11)根据诗歌的特质以及诗歌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他不断地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体悟得以升华。
在教读臧克家的《老马》时,学生对“老马”的形象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有学生将“老马”理解为一个人生境遇很悲惨的人,将《老马》的情感解读为诗人对“压迫这些人的人有一种憎恨”;有学生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为老马代言、“代老马在控诉”,因此诗歌表达的是一种“愤怒”之情;也有学生认为诗人“是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旁观者”,“他对老马产生一种怜悯之情”。
这时,唐老师启发学生暂时丢开诗人是哪一年写这首诗的“背景”,变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现在还有没有像老马这样的人?”这样,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有学生说,他们家旁边的菜市场里的一对老夫妇就是她印象里的“老马”。唐老师进一步追问“你在你家里找到过‘老马’吗?你觉得‘老马’是不是有点像你爸爸呢?”
应该说,此处唐老师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无疑是成功的和值得称道的,但学生对《老马》的理解上的分歧,正体现了新诗的多义性,不能简单地视为对诗的误读。诗人臧克家自己说:“你说《老马》写的是农民,他说《老马》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第三者说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其中味听凭读者去品评。”(12)
二、诵读:新诗教学的基础
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共鸣全在他诵读诗歌时的抑扬顿挫里,许多朦胧、抽象的诗,其意文字难以“言传”,但诵读可以“表达”。新诗诵读之妙,一如欣赏书法——欣赏者即使不认识隶篆草书中的汉字,但依然能感受到书法的力和美。完全可以说,没有诵读就没有新诗教学。
基于此,教师在新诗教学的准备阶段应该在诵读上下足工夫,并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诵读这一“主旋律”。
通过唐老师的这节课,不难发现其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诵读来完成的:教师在学生的诵读中发现他们在诗歌理解上的错误,又在指导学生的诵读中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始终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现代诗歌的魅力,并由此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诗歌诵读是有技巧的,比如周光珍老师所总结的“找准感情基调”“读好快慢停连”“善用轻读重读”等等。诵读技巧当然是要教师来传授的,但学生对诵读技巧的学习又不能单靠教师的灌输传授。教师应在范读、引领的前提下,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实践,引发学生求知、探索的需要,努力使学生以探索的态度去体悟并掌握诵读技巧。教师必须明白:诵读技巧,对教者来说,是课前总结好的;但对学生来说,则应该是在课堂诵读实践中自然“生成”的。我们来看看唐老师是怎样向学生传授诵读技巧的。
在教读《泥土》时,他抓住“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中的“老”字,“把自己当做泥土吧”中的“吧”字,讲声音的重轻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在纠正学生的诵读错误时,他不是单纯地进行“技术指导”,而是在模仿学生的诵读和给学生做示范的生动形象的比较中,让学生体悟声音处理上的技巧。在教读完两首诗歌后,在学生们对诗歌诵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教者总结出“声音处理的核心”——高低、停连、快慢、轻重,并板书。在教读第三首诗歌时,教者以“航线”一词为例,指导学生诵读时如何做到“字正腔圆”。
诵读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表演性的艺术,在这节课上,唐老师很少给学生讲诵读方面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他那具有专业水准的诵读技巧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去深深地感染、启迪学生。比如下课前,唐老师让学生“大家站起来,一起放声来读”,师生齐诵《既然》,“集体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诵读课要上到这个境界,教者在诵读方面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底。唐老师年轻时在朗诵演讲方面曾下过工夫,获得过全省青年教师朗诵演讲比赛的第一名,这一点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难以企及的。这也说明,我们的新诗教学回归诵读的传统不但重要而且迫切。
这节难得一见的新诗诵读公开课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教者所选的三首诗虽然都是新诗中的优秀之作,但比照高中语文教材上所选的作品,这三首新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较容易分析、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节课的示范效应。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中学生有着诗般年华,他们跟现代诗本有着源自生命本能的天然的亲近感,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所说的,“每个中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以此来反观当下的中学新诗教学,从整体上看,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辜负了学生的如诗年华。语文教育要回归诗性和人性,请从重视新诗教学始;重视新诗教学,请从体悟、诵读始。
注释:
①王柏玲《新诗教学遭遇尴尬处境》,《文汇报》2008年6月18日。
②刘占泉《归来兮,吟诵之教风》,《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
③鲁华夏《新诗教学研究综述》,《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第五辑。
④王家新《让诗歌照亮语文教学——回答〈语文建设〉记者关于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2008年第6期。
⑤潘丽珠《“国语文”教学有创意》,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001年。
⑥李节《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语文建设》2008年第6期。
⑦郭玲《诵读:新诗教学的基础》,《天津教育》2003年第11期。
⑧潘涌《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⑨周光珍《浅谈诗歌的诵读与鉴赏》,《中学语文》2002年第7、8期。
⑩李润霞《谈中学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教学》,《天津教育》2003年第11期。
(11)唐江澎《为了“个人意义”的产生——“体悟教学”策略例说》,《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7期。
(12)公木编著《新诗鉴赏辞典》第33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