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科研水平与社会实践——略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社会实践论文,素养论文,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71(2012)01-0153-05
高校学报是以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基本属性乃是学术性。我们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在本质意义上也是学术编辑,必须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素养,并在选题、审稿、编辑加工等环节中充分体现出来。“学术编辑的工作,从形式上看是‘编辑’工作,从内容上看乃是‘学术’工作。”[1]因此,我们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识要渊博,积累要丰厚,既是精深的“专家”,也是广博的“杂家”。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即使一时不能达到,也必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并作为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努力方向。
一、科学思想是照亮我们学术素养的明灯
许多论者谈及学术素养,往往忽略了导向性或方向性,好像学术素养是不容许掺入其他杂质的,单纯得就像乡村的小姑娘,这是片面的看法。其实学术素养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领,否则我们的学术素养就无从谈起。古人云:“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先贤明哲创造的典籍、诗文流传千古而不朽,就因为他们怀着满腔对国家对民族对后人的责任感。
我们的学术素养要以科学思想为统领,在这方面,我们应当高于一般专家学者。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自己对稿件的择取和判断。我们选稿的学术眼光,必须是在我们时代规范所容许的范畴之内,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术发展的要求,而不是良莠不分,随心所欲。“只有紧盯着正确的目标,放眼广阔的学术范畴,使出独到的公关手腕,才可能使选稿眼光永远快捷敏锐。在素质和眼光的互动提高中,方可产生一流的编辑人才。”[2]
首先,我们要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研究的不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是当代的科学思想之一,是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阶段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分析、处理稿件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解决编辑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审稿不与现实联系去评定它的学术价值;关门办刊、凭主观想象制订选题计划;评价客观事物缺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排斥抽象思维的重要性;等等。很难想象,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学术素养就不会高到那里去。
其次,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时事政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术期刊编辑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学科领域都要有所了解、有所见地,并掌握它们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这对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很有帮助。
再次,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与办刊理念,更好地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4]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我们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角色,担负着向社会提供文化整合的重要使命,必须不断推出文化品位高的优秀成果,因此要具备人文精神,要有高层次的文化理念作为指导。
二、科研水平是增强我们学术素养的底气
没有科研水平是谈不上学术素养的,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有学识不等于有学术意识,因为学术意识只有在对专业学术问题的浓厚兴趣中,在对学术前沿课题的关注、探讨和动态的考察中才能逐步树立和产生。因此,既能编书又能著书是彰显我们学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我们要以编者和著者的双重身份置身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搞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究,做到编研结合。有一部分学术期刊编辑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在编辑学或其他学科,潜心研究,学术精进,著书立说,已经成为某些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目共睹。在编辑业务工作中提高学术素养是一条途径。“编辑劳动的重要内涵是对各类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因此编辑劳动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的科学分析。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能够从书本上学得到的,而日积月累的读稿、审稿劳动却是培养这种能力的绝佳途径。”[5]然而,我们增强学术素养仅仅靠“编辑劳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科研实践和科研写作,并提升到“专”与“深”的实践境界。
我们不但要做学术盛宴的“品尝者”(编辑家),还要做学术盛宴的“厨师”(学者),从而更好地做学术盛宴的“品尝者”(编辑家)。有些编辑尽管自己“审稿”、“鉴别”与“加工”水平不低,但自己未必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有些编辑认为,编辑不一定非有一手好文章,但必须“眼高”,有发现好文章的眼光和水平,这只要博览群书就可以了。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眼高手低”的编辑,是一种经验丰富型的编辑,他们往往是“心中有”而“笔下无”,不熟谙于思想的表述,更不用说建构理论的能力了。究其原因,就是参加科研实践太少了。有些编辑说,我们的学术素养已经形诸于刊物的品质了,这并没有本质的意义。只有投身于科研实践并获得丰硕成果,才能说明你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素养,才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学术编辑。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也。”(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历史地考察,编辑者与著作者往往是不分的,“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得也。”(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思想家、作家如孔子、爱尔维修、狄德罗、黑格尔、马克思、茅盾、郑振铎、鲁迅、叶圣陶、胡适等都曾做过刊物或出版社的编辑。总之,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要投身于科研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发表有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了解自己负责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前沿的情况,就有了学术素养的底气。
首先,我们投身于科研实践,要取得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并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许多编辑都说,我们必须在某一学科领域要“专”,要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这是很对的,关键是“专”从何来?“深”又从何来?法国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文化是知识被遗忘后的遗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书读得很多了,但是知识后面的文化他没有发现,没有掌握,因而较少有创造,甚至于反倒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用各种知识去构筑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技信息,对某门学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产生学术成果,加强自身的理论建构能力。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只好自我标榜“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将是另一个论题,与学术素养“风马牛不相及”了。我们动手进行科研写作,可以更熟练地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律,获得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理解力、洞察力、判断力就会随之得到提高,就有了学术素养的底气,在编辑实践中才能对稿件的学术性、创造性、实用性作出科学的鉴别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慧眼识珠,不断推出新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其次,我们投身于科研实践,就有了与作者感同身受的学术经历和推心置腹的交流平台。我们动手进行科研写作,可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味作者写作的甘苦。我们有了科研写作的锤炼和感受,有了“一字苦冥搜”的精神,再来审读别人的稿件,则会有另一番感受与境地,以往那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就会减少,粗枝大叶的编辑毛病就会杜绝。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们投身于科研实践,有了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增强了自身的学术素养,才能在与专家学者交流中赢得必要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建立与专家学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平台,才能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与专家学者加强联系,建立友谊,联络有实力的作者,邀约有知名度的作者,从而不断扩大作者队伍。例如,钱钟书是海内外知名的国学泰斗,他治学之谨严、论述之精确,向为学界所推崇,而作为编辑大家的周振甫也是成果丰硕的著名学者。周振甫为钱钟书的《谈艺录》做校编,指出其中的一些讹误,就使钱钟书感激不尽,并在撰写《管锥编》时,也“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希望编辑多写文章》一文中说:“我向来非常支持和赞赏编辑们也能多写写文章。我的不少老编辑朋友写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结果让读者和编辑自己都会收益不浅。”
再次,我们投身于科研实践,就能更好地磨炼自己的写作功底,增强驾驭文字的能力。写作功底可以体现我们学术素养的高低,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思想水平、学识水平、工作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我们作为编辑,注定要终日与文字打交道。比如每期学报的卷首语、导语、编后记、文章推介等,如果写得好,就能给正文添色不少。如,在鲁迅编辑的所有书刊上,大都可以看到“谨启”、“小信”、“按语”、“编者附白”、“编辑后记”、“编校后记”之类的文字,用以说明编辑意图,介绍本期内容,简述作品背景,小志作者概况,阐发编辑方针,起到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用。这一类文字,鲁迅都看得很重要,多是他亲自动笔写,常常写得字精语切,知睿识深。
三、社会实践是丰富我们学术素养的源泉
理论工作者都知道德国思想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暗淡的,生活之树常青。”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由春天的树木引起的冲动会教你有关人类的知识和美德,比哲人们能教的更多。”(华兹华斯)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6]我们提高学术素养不是处在一个封闭状态的静态过程,而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提升。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以记录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为己任的高校学报也在变化发展,我们的学术素养也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日益深厚,而社会实践就是丰富我们学术素养的源泉。
首先,社会实践培育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北宋思想家程颐进一步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废其一,非学也。”(程颢,程颐《二程集·外书》)而人们的思考是离不开现实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鲁迅是思想家,他的文章“入木三分”,毛泽东是思想家,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这都得益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透彻理解。在这方面,大编辑家邹韬奋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面对民族危难的现实社会,积极创办《生活》和“生活书店”,站在时代前列,跟随时代跳动的脉搏,以敏说的眼力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高效率地出了一系列宣传抗日、鼓舞人心的优秀书籍。高校学报不管是研究古代或近代的课题,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都要为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并十分关注对当代社会的现状研究,探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经验和教训。社会生活往往引导我们在理论上追踪学术前沿、社会思潮和社会热点,在实践上着眼于社会需求,关注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成果,把高校学报打造成传播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社会实践拓展我们“耳目灵通”的学术视野。在信息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涌现。著名作家、编辑家韦君宜曾经说过:“不管当哪一行编辑,重要的一条是耳目灵通。书呆子是当不好编辑的,编辑应当是社会活动家。”编辑孤陋寡闻,目光短浅,既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出版信息,也不能发掘出有特色的出版资源。只有深入社会生活,多作社会调查,多向社会学习,多向群众学习,我们的信息储存量才会越来越大,学术视野才会越来越广阔。我们不能用现成的甚至陈旧的知识处理富含新知识、新理论的稿件。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站在时代发展前列,了解学术前沿,掌握学科新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把刊物办得更富有生活气息和学术活力。
再次,社会实践激发我们学术选题的创新意识。火热的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正确的编辑方针,是高校学报体现时代精神的原动力。清代学者袁枚在《续诗品》中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把识见能力比作一个人拉弓弦射中鹄。高校学报编辑的学养在社会实践的磨炼中就会融入胆识能力,就有了创新精神。我们进行学术选题应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提高、着眼于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因此,要多关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多关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问题,“根据了解到的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组织稿源,多编发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增强期刊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期刊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7]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新方法来及时地进行策划、选题、组稿,迅速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到自己所编辑的学报中去。
[收稿日期]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