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对话_语文教育论文

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对话_语文教育论文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的话:虽然本文谈的是语文教学,但所涉及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将这一转轨落到实处。文章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于老师,您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的文章,反思语文教育的性质观,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文章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于老师能否先请您谈谈写作此文的缘起?

●:我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是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了种种弊端,最根本的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影响所及,一直到小学低年级。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而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就是文化科学知识也会限于窄、死、残破的囹圄,对人的塑造极为不利。应试教育使教育工作走入歧途,根本不能切实贯彻教育方针。不赞成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概反对考试。考试不失为检查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我国历史看,隋唐后科举制下以考试选拔人才,在当时是一项重大改革,对于我国文化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即使在今天,考查成绩、选拔人才的途径多了,仍不能不用考试的方法。关键在于考试的内容,科举制度到了明代,提倡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只是“代圣人立言”,文章的形式是“八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痛知其危害性。鲁迅先生说得好,“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便可丢掉,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所以叫做‘敲门砖’,门一敲进,砖就可以抛弃了。”难道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也仅在于教给学生一块“敲门砖”吗?有识之士看到了应试教育贻误子孙后代的弊病,纷纷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认识上要转变观念,行动上要转轨,这是切中时弊,为青少年学生造福。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于老师,中语界以前也有人谈人文性,大致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人文性”作为与科学主义相对抗的现代人本主义。另一种是把人文作为语文的上位概念。您所说的人文性与上述两种说法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是从语文教育的性质来谈的,给语文教育定位,其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性与人文性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五四”以来也对民主和科学争论至今。若要对此问题作初步较全面的了解,可读一读肖峰著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若要了解“五四”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值得一读的是北京三联版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关于“科学”,我曾查过有权威的英文字典,解释可译为:被安排成有条有理的知识,特别是得之于对事实观察和实验的知识。当然这只是常识性的浅近的解释,对于自然科学完全合用,用之诗文则有插格。比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登徒子好色赋》形容美人“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等等,若死心眼儿一厘两厘,一分两分去抠,不仅讲不清楚,而且有损形象,有损意境,破坏了想象力的发挥。比如后者,若进一步问“那美人究竟多长多短、多白多赤”,恐怕谁也答不出。讲科学方法,如果对问题本身没有具体而实质性的了解,片面地加以演绎,就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荀子·非十二子》中,每批判了一种学说后,总加上一句“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出发点错了,一味演绎,看来言之成理,反而会在歧途上愈走愈远。我对应试教育以及其中肢离破碎似是而非的应试题往往有如是观。

关于人文性,必须明确人在社会中应摆好应有的位置,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有一个在自然中摆好位置的问题。就拿近代以来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来说,有的以所谓冰冷的科学态度对待一切,从事科学研究对人类的危害从不放在心上;有的科学家潜心发明,成果对人类有危害,事后想个办法补救一下,于是有了“诺贝尔奖金”等;有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研究上成就卓著,而作为一个个人,他又信奉宗教,是宗教信仰者。极少数的科学家同时又是思想家,爱因斯坦是光辉的例子。他不仅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富有深刻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他对人类社会有深深的责任感,在他的身上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他认为只有“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最高目的”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人在社会中位置的问题,千言万语说到底就是“做人”的问题,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人们只有在社会中摆正位置,对人类社会具有深刻的责任感,才会在自然中摆正位置。这在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时代,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对自然大破坏造成大污染危害人类生存之际,人们摆正在自然中的位置尤为重要。而要摆正在自然中的位置,就得靠人文的力量。人们对于自然不可一味征服破坏,因为自食苦果的还是人类自身。我们常说与人为善,今天也应学会与自然为善。今天,我们已经听到21世纪迈步走来的脚步声,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要着眼于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好好做人,而且要着力引导他们有眼光有远见,懂得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志气有抱负有民族优秀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人。语文学科是实用的涉及面最为广泛的学科,在教学中不可须臾忽视这样的培养目标。

○:您所谈的人文性与《语文教学大纲》所谈的思想性有何区别?我觉得与过去的“思想性”的提法相比,人文性的内涵更加丰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到情意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等方面。

●:一般提思想性无可厚非,人总要思想,必须认真去思想。但以往一度把思想性误解为只是贯彻政治思想教育,以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个缺点很快被发现被纠正了。

您阐述的“人文性”内涵我基本同意。知、情、意,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等,均蕴含其中。

○:您强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与过去人们谈的“文道统一”是否一致,有何区别?

●:古人有学道、学文之不同。顾随先生在《宋诗略说》开头写道:“古人说‘文以载道’、‘诗言志’,故学道者看不起学文者(程伊川以为学文者玩物丧志),学诗者又谓学道者为假道学——二者势同水火,这是错误。若道之出发点为思想,若诗之出发点为感情,则此二者正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人既有思想与感情,其无论表现于道或表现于文,皆相济而不相害。”于是人们又有“文道统一”的提法。

语文教学中谈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已赋予新的内容。如果说是旧瓶装新酒的话,所装新酒乃是“形式与内容”,或“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凡事凡物皆有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所以我在拙文中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与古人谈的有所不同,今天所装新酒更为贴切,清纯,富有时代色彩。须知: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

○: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可有轻重之别、主次之分?强调人文性会不会因此忽视工具性?

●:从写文章角度看,人们常常提“意在笔先”,“意犹帅也”,显然是以内容为重,内容为主。其实内容与文笔有机结合,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二者结合得好,必然相得益彰。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标签:;  ;  ;  

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对话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