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书包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书包论文,环境论文,高中化学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有幸成为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电子书包”项目的试验点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经历了从无知到初步认识、从生疏到初步学会的过程,切身感受到“电子书包”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相信这将是一场新的教学的革命和学习的革命。本案例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2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设计,实施该教学设计的班级系高一创新实验班,课型属于长课(两节连上)。
一、剖析“电子书包”
在实践中,教师们逐步认识到“电子书包”不只是字面上的将书本电子化后减少书包的“重量”,而是以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为载体,融入除课本以外的视频、网页、Flash等多媒体资料交互应用,使老师能够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泛在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行动学习”“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相互渗透,并且在作业布置、批改电子作业、在线答疑、在线学习、测评、提交作业等方面均注入了新的元素,而家长们又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我们还认为,现代创新人才要具有“沉思”和“交流”的双重能力。既要能敏锐地关注到各种新的信息,又能静下心来对信息加工、提炼;既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又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电子书包”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且是一个能促进上述两种能力形成的机制或环境。这种机制或环境包括电脑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交互学习平台等外界环境,也包括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资料、过程记录以及完成的结果,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的能力。所以说,“电子书包”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能把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真正解放出来。本教学设计中,尝试建立这种意义上的“电子书包”。
二、教学设计案例
(1)教材分析
《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主要研究离子反应及其规律。本节内容在“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节“电解质的电离”的延续,也是下一节“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铺垫。离子反应与初中所学的复分解反应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是初中知识的发展。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将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重新组装后,完整地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系统地建构三种能力,即判断是否是离子反应的能力、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的能力和规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比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不同反应,得出确定是否是离子反应的方法;通过剖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学会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的方法,并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研究不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掌握较完整的书写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利用“电子书包”学习的方法;根据问题的需要设计实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在同伴互助下进行现象分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主题的驱动下,进行“沉思”和“交流”的交替学习;养成“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自然和谐的学习习惯。
(3)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不久,因为受日本核泄漏的影响,我们上海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商店老板一再强调是加碘盐,就是这个!真是加碘盐吗?检验一下。
再请看这个!哈药六厂生产的补血口服液,上面写着乳酸亚铁。是不是假货,也检验一下。
谁能帮我一下,设计这实验?事实上,完成这两个实验,要用到我们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但这些反应又都是离子反应。关于离子反应,我们素有所闻,因为教材上曾出现过若干离子方程式。今天我们将采用共同研讨的形式,来完整地、系统地学习离子反应。
[讨论分组]为了有效发挥“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协调作用,根据大家的意愿,自由组合形成六个研讨组,请各组同学围坐一起,构成“圆桌论坛”的格局。
策略说明: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突出了化学的重要地位。研究组的形成是完成教学的必备条件,是实现“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所要求的,而且尊重学生的意见尤为重要。“圆桌论坛”的格局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便于“电子书包”的运用。
[课前自修]通过“电子书包”把自修课题发到学习平台上。
自修课题一:学习新内容需要准备的知识(略)。
自修课题二:按照下列主题自学新内容(略)。
[课前反馈]在大家的“电子书包”里看到了“自修课题一”的反馈,整理出了四个问题:盐酸与HCl的“争执”;的“苦恼”;“多而乱”的溶解性;“纠结”的问题——物质投入水中后全变成离子吗?
[沉思交流]各组同学经过讨论、沉思后,通过学习平台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教师通过网络总控系统打开“电子书包”作如下总结:①电解质是指纯净物,所以HCl才是电解质;②电解质强弱与溶解性无关;③四类盐全溶、四种碱可溶、四种微溶物,氯化物中两种盐难溶,硫酸盐中两种盐难溶,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除……外,都难溶;④只有“易溶的强电解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
[课前反馈]对“自修课题二”,我们打开“电子书包”展示并交流大家课前自修的结果。
[教师]大家的自学有一定的成效。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要通过“电子书包”进行研讨,要学得多一点、难一点,享受刺激,享受极限。
策略说明:课堂上设计了课前自修,将学习离子反应所“需要准备的知识”先做较完整的再现,以便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中把“课前预习”,提高到“课前自修”的高度。这样,可能会加大课前作业的力度和效果,也许会使课堂授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而这种设计也只有在“电子书包”的环境下才能变为现实。
[研讨课题]请各组同学从以下研究课题中,认领自己的研究项目:①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的依据?②怎样确定离子反应能否发生?③书写离子方程式有什么要求?
[课题资源]在“电子书包”的学习平台上提供了一些学习所需资料;桌子上有一些可能用到的实验用品,供研究时设计实验选用。
“实验用品”资源:化学试剂(见上)、试管、滴管、玻璃棒。淀粉碘化钾试纸、过氧化氢、硫氰化钾溶液。
[研讨过程]各个研讨组利用“电子书包”的资源、实验用品的资源,展开研讨,进行“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收集典型问题。
[交流过程]各个研讨组通过网络总控系统,打开“电子书包”进行交流,教师收集典型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研究的情况,我收集到了大家的研究结果,并将它们放在“电子书包”中。①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反应物中至少要有一种电解质。②生成难溶物、生成弱电解质、生成气体、发生电子转移,是造成离子数目较少的原因。③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易溶强电解质必须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单质、气体、氧化物必须保留化学式。
策略说明:通过“电子书包”,在学习平台上整合了研讨可能用到的资源,当学生在研究课题产生困惑时,能够及时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设计中,没有过多冗长的“引导”,而最大可能地提供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学习”。但又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又有利于“合作学习”。这也是在“电子书包”的环境下,才能有相对好的效果。
[应用设计]请各研究组设计并完成:食盐中是否真的加碘了?补血口服液是否是假货?将遇到的问题发到“电子书包”中。
[收集问题]几位同学提出遇到的问题:加碘盐中的碘是什么形态?怎样才能使之表现明显现象?补血口服液中的亚铁离子,又怎样才能表现出现象?
学生的研究表明:前者加还原剂可转化为碘单质,后者加氧化剂可转化为铁离子。
[实验方案]前者先加酸,再滴到淀粉-碘化钾试纸上;后者先加酸、过氧化氢后,再加硫氰化钾溶液。
[实验现象]前者试纸变蓝;后者溶液变红。写出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策略说明:应用设计既是课堂中研讨的延续,也是学以致用的实例,“电子书包”的运用明显促进了这种理念的落实。
[课后作业]
②我通过“电子书包”,在“学习平台”上发了一份有关《离子反应》的题目,请各位在找出答案的基础上,研究一下离子反应有几种题型。并在“化学医院”里添加可能的典型错误。
策略说明:在“电子书包”的环境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或者是反馈上,作业都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课后作业的侧重点是研究型作业,当学生将电子书包平台上提供的“纸笔测试”题完成后,真正的作业才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