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冷链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农产品,畜肉禽类,水产类,加工食品,冷冻或速冻食品,药品(疫苗,血液)等均需低温环境生产和流通。
我国的冷链物流于2007年起步,相比日本,美国,德国等物流发达国家起步晚,发展程度低。2008年,北京奥运会助推冷链成长,一些具备冷链业务基础的企业成为奥运会配送商,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开始意识到冷链物流前景可期。2009年,冷链物流企业蓄势待发,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过度到"营养型"再进入到"健康型",对营养结构和鲜度的追求以及对安全的重视,高层次的市场需求产生;2010年行业协会冷链委成立;2011-2013年,政府高度关注,行业掀起热浪,在人员车辆等多方面展开升级迭代,多种模式开始衍生,行业进入细分时代。2014年,传统冷链物流企业借助互联网力量积极转型;2015年冷链市场进入新常态;2016年至今,冷链重新起航。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逐步发展,农产品等冷链产品贮藏保鲜技术迅速提升,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及条件不断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以下问题:
(1)我国冷链物流仍面临流通率较低损腐率高的困境。2015年,尽管我国果蔬类、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在2009年-2015年间已从5%,15%,23%上升到35%,57%,69%,但欧美国家的冷链流通率达几乎已维持在90%-99%;同时,我国果蔬类、肉类、水产品类的"流通腐损率"分别为25%,12%,1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流通腐损率"仅5%,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蔬菜和肉类产品。冷链流通率较低会使得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腐率"较高,高"腐损率"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增加企业成本。
(2)我国冷链物流设施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衡。冷链基础设施中占比较大的有冷库和冷藏车。近年来尽管冷库进入速增阶段,2017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已有约11937万立方米,但人均冷库占有量低,仅为0.147立方米/人。同时,冷库分布不均,一些一线城市供需两旺,但冷库资源无法有效匹配。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质量高标准冷库较少,硬件无法达到标准;冷库的选址位置较偏,所需成本较高。其次,已有冷库企业,部分安全意识淡薄,截止2018年6月底,多起冷库火灾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制冷剂泄露、线路老化起火、常年失检失修引起的。
(3)我国冷藏车数量少,发展缓慢。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对冷藏车的需求也愈来愈紧迫,2016-2018三年的平均增率接近20%,但纵观近几年状况,冷藏车改装行业较为无序,规范性较差,改装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7年,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约为13.2万辆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4%左右,每1.05万人配有一辆。
(4)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制约因素明显。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力度加大,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截止2018年,全国各类物流园区总共1638家,其中约45%的园区认为用地成本,选址问题制约物流园区的发展。其次,精通技术、管理及战略发展规划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影响物流园区发展的一大因素。第三,物流园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大且投资回本周期长。36.4%的物流园区表现出资金周转困难的状况。从不同区域来看,西部地球物流园区资金的短缺现象更为明显。最后,,物流园区发展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诸如建设难、融资难、规划难等。物流园区运营环境有待继续改善。
三、发达国家经验总结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我国较为完善,也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本文重点分析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四个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行业,并总结得出四个国家发展的侧重点。
(1)日本。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产品安全和保鲜程度的国家,在鲜果低温流通保鲜技术方面处于领先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明确腐烂主要与粗放采收、滥装滥卸、包装挤压及运输道路颠簸严重等有关后,日本除实行无伤采收、抗压瓦楞纸箱轻量包装等改进技术,还结合全国道路建设加强农村道路整顿建设,并通过研发先进的设施、设备来促成这一目标的达成。这些高效制冷设施的建设和"产地预冷低温运输低温销售"冷链流通的实施,保证了日本在无农药或低农药处理条件下能很好的实现食品的品质优、鲜度好、腐烂少。
(2)美国。美国注重食品的监督与管理,由专门部门干预、检查预防措施,通过有效的反应机制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快速响应。同时还根据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建立蔬菜基地,专门生产少数几种最适宜的蔬菜供应全国,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性蔬菜生产分工体系。整个冷链物流中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且设施充足。通过统一标准的操作守则和有组织地运行管理、推行区域化生产,衔接生产基地与终端用户之间专业化的全程温控,降低、避免质量损耗,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加拿大。加拿大设立专门的卫生安全、质量管理机构,研发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基地养殖、温室种植"等,同时,设立食品检验机构,推行果蔬的分级包装处理,在最先一公里进行预处理及快速冷冻,减少产品质量损耗。实现全程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操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德国。向来以严谨闻名的德国,在冷链物流方面完善了监督体系,上至立法机构,监督部门,下至评估部门,生产企业,德国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成立相关协会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政府拨款提供补贴,加强公路、码头、仓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力度,保障了农产品的顺畅流通。
四、发达国家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启示
第一,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为冷链物流发展做奠基。
通过高水平高技术的整体设施及机械化作业的改进,实现流通保鲜的高水平和省力化。如参考地域选址、流通节点、城市需求等因素,定制化建造冷库、冷链物流园区及线下店,以解决生鲜电商"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解决配送限制、保证食品品质的适合城市配送的节能、轻型、环保冷藏车等。
第二,冷链物流技术的提升,始终为冷链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地的冷链仓储、产地至销售地的冷链运输、终端线下门店的冷链储存技术对应产地直采、消费地线下门店建立和扩展的商业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以何种冷冻技术、制冷技术的低温物流过程,保证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处于规定的温度控制下是企业的核心竞争点。其中,"制冷剂"作为冷链物流核心因素,我国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R22或氨制冷,前者对臭氧层危害大,而后者对人体的呼吸道、眼、有一定的伤害。若不能正视关键制约因素制冷剂,将不利于冷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当前维护的大国形象。
第三,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是关键。
运用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全过程动态监控,供应链的系统管理。加强信息的即时性传递与问题出现时的即时处理。如美国农业部建立的家畜追溯体系,帮助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养殖和屠宰加工过程。我国在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信息溯源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可以采用信息扫描技术实现物流信息追踪,同时,还可采用温度调节与控制技术实现温度管理,使用GPS等技术实现温度的实时监管。
第四,建立完备的检疫认证系统,将标准和检测结合起来。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冷链属于重资产投入型,具有"成本初期高,回报周
期长"的特点,不否认部分生鲜电商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建立完备的检验检疫系统,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生产加工环节、冷藏冷冻环节、冷链运输环节、冷链销售环节,依据不同类别食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将标准与检测实施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2018上半年全国冷库市场情况分析[Z].中国冷链产业网.2018.08.07.
[2]2018年上半年国内冷藏车行业运行情况分析[Z].中物联冷链委.2018.09.09.
[3]2018年物流园区建设现状分析[R].徐烁.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10.10.
论文作者:陈凯婷,,明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冷链论文; 物流论文; 我国论文; 冷库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技术论文; 冷藏车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