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言“活”起来论文_晏彩琴

如何让语言“活”起来论文_晏彩琴

晏彩琴(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荣程中学 陕西 略阳 724300)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159-01

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说话或写作时语言干巴、索然无味,缺乏语文味,尤其是写作时在将抽象的无形的事物付诸笔端时,更是不知所云。怎样让语言活起来呢?

在学习了统编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感悟人生”为主题的两篇文意兼得的散文《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以1+X阅读要求,向学生拓展了冰心的哲理散文《谈生命》,做了一点尝试。

第一步,以《谈生命》为例,指导学生感受比喻拟人的魅力。先提出“什么是生命”“怎样描写生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接着,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文本。

通过阅读,学生大都能明白,文章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语言鲜活生动,把生命描写的形象而真切。

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无形的生命真切地再现出来的呢?原来作者把抽象的、无形的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赋予它具体可感的形象。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一江春水在向东流的过程中,时而愤激奔腾,时而快乐浪漫,时而心魂惊骇,时而清冷温暖,来影射人的生命中的不同状况,表现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描写一棵小树破壳而出、青春生长、枝叶茂盛、叶子绯红、消融归化,对应于生命的出生、青年、中年、老年、死亡,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生命历程的不断奋进。作者巧妙地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生命形象化,展现出生命的一幅幅生动图画。

之后,再次要求学生回答 “什么是生命”的问题。此时,学生大多能以“生命像……”的句式,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像小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精……

生命像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骇浪……

生命像一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像一条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

生命像品茶,初品时有淡淡的苦味,再品会有醇厚的浓香,最后归于平淡……

第二步,进一步探讨让语言鲜活起来的其它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先让学生比较两组表达效果不同的文句:

A组: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已经不见。

忧愁太多了,连绵不断。

国破家亡,令人惊心流泪。

B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组句子意思相同,而表达效果迥然不同。B组语言更鲜活形象,大家更喜欢。这是因为诗人善于借助相关事物,以大浪淘沙、春水东流、花溅泪鸟惊心,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既表情达意,又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由此,学生们很快就悟出了化抽象为具体的又一途径:借助联想。

接着推出一组诗句,让学生集中感受诗歌中借助联想而创作出的新颖巧妙、丰富多样的形象化语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鲜明的视觉冲击中让人感受生命的绚烂美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展现友人送别的深厚情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感到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灵动在寒冬中透出一丝融融的暖意;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国心”以物喻人,寄羁旅之悲,抒思乡之情。

然后,再次发问:化抽象为具体还可以有别的办法吗?

引导学生阅读刘鹗《老残游记》中描摹歌声的片段:

“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歌声本来是可闻而不可见的,作者在这里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歌声突起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来形容歌声的回环婉转,用 “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来摹写歌声曲声的缭乱众多……将无形的音乐有形化,把白妞精湛绝伦的说唱艺术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出来。

之后告诉学生这种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就是“通感”,又叫“移觉”。由此,学生们很快就悟出了化抽象为具体的又一途径:借助通感。

第三步,学以致用 以练验学

要求学生以“时间” “意志” “理解”“沟通” “宽容”请任选一个,运用所学方法说一段话,使之具体形象,富有文采。

经过这几步学练,同学们大多懂得了可以借比喻、联想、通感之力,努力实践,勤于练习,来改变语言苍白、生硬、艰涩的弊端,使自己的语言“半亩方塘”映射出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天光云影”!

论文作者:晏彩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如何让语言“活”起来论文_晏彩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