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4190019830112xxxx
摘要:随着国内现代教育的进步,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校园规划及教育建筑设计是近年来建筑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结合案例,对校园的一些设计理念及建筑技术的运用作初步的总结,从而得出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一些通用设计手法。
一、校园总平面设计中常用布局方式
校园一般分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这3大功能区,在设计时要求动静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卫生的要求;体育活动区应毗邻教学区与生活区,这样教学区及生活区的人群都能方便使用;再利用景观轴线把各功能区联系起来。
以下结合万江中学新校区、东莞市委新党校及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校园规划中总图布局的几种形式。
实例1 万江中学新校区
新校选址在万江共联社区和水蛇涌社区交界处,北靠泰新路、金丰中路,西侧为金龙中路,南临城市规划路,东面为厂区和居民区。
校园主入口正对教学区,景观主轴线以教学区前导,轴线南边为体育活动区,北边为学生生活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体育活动区间为水景观区。整个校园的规划设计可以概括为“两线”、“四区”。
“两线”是指由新莲塘河优化的水景观带和以校门入口广场开始、终止于体育馆前的中
心广场绿化道路轴线。“两线”在校园中心相互融合。
图2 东莞市委新党校
实例2 东莞市委新党校校园
校园位于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段,三面环路,毗邻绿色世界及市农业科技园,四周青山拥翠,环境幽静,景色优美。在总图设计布局上把景观主轴线布置在教学区;把图书馆设置在主轴线上,作为校园区的景观节点。在景观设计上利用人工水体联系生活区与教学区,使其成为空间高潮,创造了湖光山色的内环境。
校区分为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3大部分,利用景观节点把各区相互联系起来。
实例3 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
该校位于道窖镇西南部,东临粤晖大道,西靠北海水道,南接洪厚路、粤晖园,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分为教学区、生活区以及体育活动区3大功能区。主入口位于体育活动区中部,景观主轴线从主入口一直延伸至北海水道边的河岸景观带,行政办公楼与艺术楼作为景观主轴的标志物位于校园区的中心位置,通过中心景观轴线跟两条景观次轴线(图3)把各功能区相互联系起来。
从以上三个案例分析得出,在校园总平面设计中应当处理好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作为各功能区之间的过渡,结合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轴线来统筹整个校园的空间序列。
二、建筑单体的组合形式
校园建筑的单体功能类型主要有:普通课室、专用课室、办公用房、图书阅览室、宿舍用房、体育运动用房等。
1.各种用房的组合原则
(1).基本要求:满足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内部交通流线的组织;避免不利因素的相互干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利用地形、地势;有利于创造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建筑形象。
(2).组合设计分区:教学楼用房的组合设计,应根据组合的基本原则将各类用房作分区处理。分区是为了使教学楼的组合更好地满足教学活动的功能要求及建造方便,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几组用房划分为不同的区,或将不同类型的用房合并为一个区。
2.根据以上的布局原则,在满足采光及间距的前提下有 “一”字型、“L”型、“工”字型、“E”型、天井型、不规则型、单元组合型等平面组合形式。
3. 单元组合与模数化柱网
不同的功能用房对空间尺寸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普通教室尺寸一般为长为8.5米、宽7.2米,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使用,教室后面都要有存储空间放清洁用品和雨具等。为了使设计更富有灵活性,施工更具高效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标准单元的组合与模数化柱网。
标准单元组合就是在设计时将各类使用空间进行类型划分,将各类型的空间归类为不同的组合单元块,把每个单元块进行排列组合,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过程。通过归类总结得出以下几种标准化单元块:普通教室单元块、实验室单元块、宿舍用房单元块、办公用房单元块、以及其他功能用房单元块,在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把各个单元块进行空间组合。在确定了平面单元的开间尺寸跟标准层单元的组合方式后,模数化的柱网便成为可能。
图5为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标准单元块,不同功能的建筑通过各自功能属性的标准单元块组成。
三、具体的建筑技术
1.空间大小与尺度
以普通教室为例,不同的教学功能用房空间大小与尺度都有所不同,教室为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功能用房,教室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学生身心健康。
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规定:
(1)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550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2)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3)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000mm,中学不宜大于8500mm。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于600mm的横向走道。
参考文献:
[1]《东莞市中小学建筑设计指引》,东莞是教育局、东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 GBJ99-86 1987北京
[3]赵勇,《高校教学综合体设计与技术研究》
[4]袁医娜、张庆余;《现代中学校园建筑设计理念及实践》
论文作者:周垚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组合论文; 校园论文; 单元论文; 景观论文; 功能论文; 生活区论文; 东莞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