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基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论文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基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论文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然力与社会生产
——基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孙要良

[摘 要] 本文试图分析和评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自然力的基本内涵以及自然力与生产逻辑、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的思想。在分析过程中,论文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认为,工业发展和人类耕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改造、利用、征服自然力;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网络会逐渐改变优化自然力的空间位置;低阶劳动中的人力可以表现为高阶劳动材料的自然力,人类劳动本身可以使物质财富免受自然力的侵蚀、损坏。自然力过好或者过差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的条件下,优越的自然环境客观上有利于资本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自然力 改良 资本主义 诞生地 自然生产率

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20世纪30年代陆续出版以来,学术界对《手稿》展开了多方面研究,但是问题域主要涉及的是政治经济学,而对其中十分丰富的自然力、生态环境思想、自然力与生产发展、自然力与资本逻辑等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加大和中国生态理论体系建构需要日益紧迫,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中的自然力思想尤其是生产逻辑与自然力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评判。

一、“自然力”的基本内涵及其分类

在《手稿》中,“自然力”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概念。这个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涵盖自然界、人类劳动自身、社会结合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了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城市作为最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贡献者应该成为这种新模式的首要实践者。但是,这种实践必须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共同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合理性。目前的多边城市气候联盟促进了二者的合作,并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参与进来,但仍然需要扩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减排领域成功实践影响,以体现减排模式的多元性。这种不同减排模式之间的交流互鉴正是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合理性的体现。

1.“自然力”的特殊内涵:无须特殊劳动和额外花费

媒体报道称,一项报告显示,共享经济已经扩展至中国全国,2017年的交易额达到4.9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正因为此,大公司和中国政府正在力推这个经济潮流,认为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据预测,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3%。

当然,自然资源过于贫乏、生态环境过于恶劣,与自然资源过于丰富、生态环境过于良好一样,同样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当然,如果土壤和气候过于恶劣,那结果就象它们过于肥沃的情况一样”[8]475。这是因为,在自然环境很差时,自然生产率很低,粮食产量很小,每个劳动者为了不被饿死都要亲自参加劳动,而且从大自然中收获很少,很难形成大量的社会剩余产品,任何人都没机会去雇佣他人为自己劳动。这里,既缺雇佣工人,也缺雇佣他人所需的资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会难产。这里,马克思也是通过转引纳·福斯特的上述著作《论当前粮价昂贵的原因》一书中的有关论述来说明上述观点:“投入劳动不能带来任何结果的土地,同不投入任何劳动就能产出丰富产品的土地是一样坏的。”[8]476

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多次直接使用“自然力”这个基本概念,还多次使用“单纯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劳动本身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等复合概念。从概念构成上来说,“自然力”包括“自然”和“力”两个简单概念,但是对于“自然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自然力”这个概念中的“自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界”“自然资本”“自然物质”,其中的“力量”包括但是不限于“自然界”“自然物质”“自然资本”潜在的“力量”。在《手稿》中,“自然力”是指自然界、人类劳动力本身、社会劳动结合形式,在未经人类任何特殊额外劳动、未花费任何特殊额外费用的条件下,就可以给所有者带来经济回报的内在属性和特殊功能,它是一种“自然而然”“随之而来”的“力量”。马克思对自然力这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属性和内在功能进行多次详细论述:“资本之所以占有自然力本身,并不是因为它们提高商品价值,而是因为它们降低商品价值,因为它们进入劳动过程,而并不进入价值增殖过程。”[1]356“人口的增长是无须付给报酬的劳动的自然力。”[2]552“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机构。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不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劳动的社会力。”[3]553等等。

2.“自然力”的涵盖领域:自然界、人类劳动和社会结合形式

1.自然力过好或者过差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形成

(1)陇川县农村居民点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439,Z值校验位-72.9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聚集模式。陇川县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图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由护国乡、清平乡至城子镇的带状延伸,同时户撒阿昌族乡、勐约镇出现农村居民点密度聚集区。空间高低密度分布特征与陇川县“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地形特征相一致。

“自然界的自然力”是指,在没有人的活动参与的条件下,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的内在力量和客观效果。自然界的自然力是生产力的重要构件。作为生产资料组成部分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大多来自自然界,如果它们被破坏,自然力自然会遭到破坏,无法实现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的结合,进而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手稿》中,马克思曾经对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停滞表示深深忧虑:“可以设想一下单纯的季节的影响,工业用的各种原料[的生产]大部分取决于这种影响,设想一下森林、煤矿、矿山的枯竭等等。”[3]491

“人类劳动本身的自然力”,是指人类劳动在加工劳动对象,以使其符合自己预期和目的之外,还“自然而然地”“客观地”保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使用价值,使其免受自然力的侵蚀和破坏,进而也保存了它们的价值。“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就没有用,就是废铁和废木。不仅如此,它还会遭受自然力的破坏性的作用,也就是发生一般的物质变换,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织等等,只能成为废棉,连棉花原来作为棉花、作为原料所具有的其他用途也丧失了”[3]68。只有接受劳动过程的作用,抽象的、与人脱离的、作为死的物质的使用价值才变成真正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使用价值”。劳动本身这种保存使用价值的自然力是劳动自身自带的,无须在特殊劳动之外再加入其他劳动。

不仅自然力不断被“人力化”,而且人力也可以不断地被“自然化”。每种劳动过程在作用自然物质材料后,就丧失了原先的人的活动的痕迹,开始表现为物质本身所固有力量,仿佛是人类未曾作用过的“自然力”。在人的活动的作用下,“原生的”物质材料逐渐变成了“人工的”物质材料。“人工的”物质材料又变成了“高阶的”的物质材料。劳动的前提与劳动的结果不断互相转化。“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一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资料是另外一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结果”[3]68。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进步,自然力的“人力化”和“人力”的“自然化”这种双向运动更是表现为循环往复的无限过程。只要过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在新的劳动过程中可以起作用,它们本身是不是过去的劳动产品就完全是无关紧要的,人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假定为自然产生的,这并不妨碍新的劳动过程进行。

青樱叹口气,抚着头坐下。哭得久了,哪怕没有感情投入,都觉得体乏头痛,无奈道:“在潜邸无论怎样,关起门来就那么点子大,皇上宠我,难免下人奴才们也有些失分寸。如今可不一样了,紫禁城这样大,到处都是眼睛耳朵,再这样由着阿箬,可是要不安生。”

二、自然力与物质资料生产

虽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受到自然力的严格制约,但自然力也不是一成不变、不能被人类改变的。随着科学技术、机器体系、工业发展的进步,人类开始积极主动地应用、改良、征服自然。

1.科学技术和人类耕作实践本身可以提升土地自然力

持积极乐观态度的有英国农场主安德森、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经济学家洛贝尔图斯等人。安德森认为,土地肥力不仅是自然产物,还是人类不断耕作劳动的社会产物。现在各种土地之所以在肥力上具有诸多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是否以及得到了何种程度的耕作。他在1799年爱丁堡版的《关于至今阻碍欧洲农业进步的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土地的无限多样性’部分地是因为这些‘土地由于它们所经历的耕作方式不同,由于肥料等等,可以从它们的原始状态改变成完全不同的状态’。”[4]161所以,不能拿英国当时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农业发展水平来说明英国未来土地肥力的可能提高程度以及农业的可能发展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等级不同的各种土地的绝对肥力必定都会不断地提高,而且它们之间的肥力差距也日趋缩小。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经济学家洛贝尔图斯也认为,仅仅是土地的耕种本身就可以改良土地肥力,“我还要注意到使农业机器从坏变好的另一种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固然缓慢得多,但是要普遍得多。这就是对一块土地连续经营,只要依照合理的制度,即使没有一点额外投资,也能发生这种情况”[4]175

人类能否改良、提升土地自然力,在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中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有些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有些人持悲观消极态度。

持悲观消极态度的有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等人。李嘉图认为,土地肥力无法有效持续改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开始耕种质量更差、肥力更低的土地,由此必然导致生活资料价格无限上涨和劳动力价值的提高,进而导致资本利润率宿命般地下降。对资本主义发展来说,没有比这更为可悲的事情了。英国牧师华莱士和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也认为,人类无法有效改善、改良、提升土地的自然肥力,即使可以改良,程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各种动植物的增长也是无法有效支撑人口增长,各种战争和纷争势必因此不断出现。

尽管马克思在很多问题上与洛贝尔图斯看法不同,甚至在《资本论》以及《1861-1863经济学手稿》中多次严厉地批判过他,也尽管马克思在很多问题上与李嘉图看法基本相同,甚至在政治经济学上曾经追随过李嘉图,但是在自然力能否被改良和提升这个问题上,他却基本赞同甚至十分欣赏安德森和洛贝尔图斯的观点,而不同意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土地肥力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尤其是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制约。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了土地肥力的可利用程度,即使在没有任何人工肥料投入的情况下,纯粹的耕种实践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已耕地与未耕地在土壤肥力方面之间拉开差距。这是因为人类耕作过程赋予土地的后天人工肥力与自然赋予土地的原始自然肥力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肥力。因此,新耕地自然肥力等于原先自然肥力加上耕作带来的人工肥力。经过改良后的人工肥力开始表现为土地本身的肥力,表现为土地原有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勤劳给它的力,完全同自然过程赋予它的力一样要变成它的原有的力”[4]271。经过若干年的改良和耕种,新耕地肥力可能等于甚至会高于老耕地几百年前未耕种时的肥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过去贫瘠的土地现在可能变得比较肥沃。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中的肥沃的土地,可能就是生产力发展较低阶段中的比较贫瘠的土地。因此,土地并不具有一种什么“不可摧毁的力”“固有的自然力”。

促进人的自由流动是欧盟家事诉讼的基本目标之一,那么欧盟在涉外家事诉讼中适用不方便法院原则时是否需要考虑对当事人迁徙自由权的影响?

各种土地或者自然力都是位于一定空间结构中,空间和位置本身为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或者非便利性。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历史来看,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后,虽然首先不会选择那些绝对贫瘠的土地,但也不一定选择肥力最佳但空间位置不便利的土地。他们在殖民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土地的空间和位置。即使土地自然肥力很好,但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好,殖民者也不会考虑去耕种它们。通过对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殖民路线的转移历史的研究,马克思说明了空间位置对土地肥力开发利用的重要影响:“对他们来说,首先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位置,是位于沿海、靠近大河等等。”[4]346“他们找的不是最肥沃的地区,倒是位置最好的地区,而在这个地区内,在其他位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是找最肥沃的土地。”[4]347

2.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网络优化自然力的空间位置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自然力所处的空间位置都是历史性的、暂时的,都会随着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空间位置虽然在过去十分优越,但不代表未来依然优越;空间位置即使在过去并不优越,但也不代表未来依然不优越,“‘位置’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条件,因为它随着交通工具的开发、新城市的兴建、人口的增长等等而必然不断改善”[4]348。因此,除了受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自然力的开发利用程度也会随着交通扩张、城市建设、人口增长而在空间位置优越性上发生变化。优越或者相对优越的新的空间位置可以使自然力具备开发利用的条件,或者说这种有利的空间位置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力。在工业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国家,空间位置的优越性是经常变化的,随时影响着各种自然力的利用。从实际效果来看,空间位置和土地肥力对土地的耕种可能性、地租提供的多少所起的作用是相近的。“不论自然肥力如何,土地的位置随着一国工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必然不断改善,而位置(比较好的位置)是和自然肥力同样发生作用的”[5]111

3.社会劳动可以避免物质财富免受自然力的侵蚀损坏

从现实性来讲,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通过与实际活动的生产劳动过程相接触,被活劳动者加工利用,才是现实的、真正的、实际的生产资料。正是活劳动本身将各种生产资料作为物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消费和使用,才使它们的自然力“复活”了,否定了他们的死的对象性,使它们的自然力在新的社会财富中获得了“新的形式”或者说“生命”。劳动本身这种保存使用价值的自然力是劳动自身自带的,无须在特殊劳动之外再加入其他劳动。

如果它们没有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被实际地使用,它们面临的命运将是遭受自然力无情地破坏和侵蚀,丧失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仅生产资料自身丧失了使用价值,而且构成生产资料的原材料、原构件也会被自然力侵蚀损坏而沦为一堆废品,“同原材料通过以前的劳动取得的有用形式一起,遭受自然力的破坏性的作用”[3]69。“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就没有用,就是废铁和废木。不仅如此,它还会遭受自然力的破坏性的作用,也就是发生一般的物质变换,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织等等,只能成为废棉,连棉花原来作为棉花、作为原料所具有的其他用途也丧失了”[3]68

4.低阶劳动中的人力可以变为高阶劳动材料中的自然力

在当今时代,原生的、天然的生产材料已经变得十分稀少,未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界几乎不再存在。如今的自然力不再是原生态的“自然力”了,而是融合了“人力”的“再生的”、“次生的”自然力、“二阶”的自然力。“甚至大多数被看作自然产物的东西,如植物和动物,它们现在被人类利用,并处于重新生产的形式,也是经过许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劳动不断使它们的形式和实体发生变化的结果”[2]58。在马克思时代,由于受制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局限,他认为人对自然力的改造还是十分有限的,人类还无法彻底掌握和改造自然力,尤其是动植物的有机生产过程。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大量事实证明,人类不仅可以改造无机界的自然过程,而且可以改造、操控有机生产过程,有机界的自然力也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结合形式的自然力”,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形式自带的力量。借助这些社会结合形式,劳动者可以完成单个劳动者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实现单个劳动者本身根本无法实现的效果,或者带来比单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总和还要大很多的价值。这是因为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结合形式将会发生相应变化,劳动者可以实现较细的分工和较高等级的协作,生产劳动能力将会出现聚合性、累积性、裂变性等效应。“单个工人的劳动通过协作能达到他作为孤立的个人所不能达到的生产率”[3]291

总之,从一般人类社会生产劳动来看,自然力并不是纯粹地、抽象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之外,而是时时刻刻都在经过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人力也无法脱离自然力作为一种纯粹的抽象性的存在,否则就是一种虚无。自然力与人力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相互生成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如果像近代西方形而上学那样将它们绝对对立起来,只会在哲学上导致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主张人类毫无作为的唯自然主义、唯生态主义。透视马克思关于“自然力”与“人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生产主义”,也不是一味强调自然优先的“生态主义”,而是将“生产”与“生态”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社会历史观,这对一些学者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经济唯物主义”“生态唯物主义”不失为一种有效批判。

三、自然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然力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生产方式之间十分紧密,一国的生态、资源、环境过好或者过差,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只会诞生在自然力只是一般丰富的地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十分有助于资本生产率的提高。

综合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单纯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劳动本身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等概念,可以看出“自然力”的涵盖范围有自然界、人类劳动本身和社会结合形式等三个方面。

在西方哲学和政治学史上,地理环境、生态资源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比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地理环境、土地状况、气候对国家、民族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指出:“我们已经指出,炎热的气候使人的力量和勇气委顿;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人的身体和精神有一定的力量使人能够从事长久的,艰苦的,宏伟的,勇敢的活动。不仅在国与国之间是如此,即在同一国家的地区与地区这间也如此。中国北方人民比南方人民勇敢,朝鲜南方人民不如北方人民勇敢。因此,当我们看到热带民族的怯葸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我们不应感到惊讶,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在亚美利加也是如此。墨西哥和秘鲁的专制国家都是接近赤道的;差不多所有自由的小民族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接近两极的。”[6]273黑格尔也认为:“有好些自然环境,必须永远排除在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历史的真正舞台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7]124可以说,他们在自然环境与民族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论述,更多是出于简单想象和类比推定,因此是“环境决定论”“地理决定论”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则突破了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简单联系的地理决定论思想,他是从人类实践及其政治经济学机制出发来考察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的。马克思的理论坐标是历史唯物主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去说明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以往既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产物,因此它是历史的、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合适的诞生地来说,那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既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这是因为,自然资源过于丰富、生态环境过好,人类就很容易获得生活资料,而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了自身劳动力再生产被迫被雇佣去为他人劳动,雇佣劳动就很难在全社会普遍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很难形成。对于资本主义形成来说,这里缺的是到处寻求雇主的雇佣工人。同时,自然生产是有限的,如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自然的和社会的障碍,就会有很多剩余产品,也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这里,马克思通过转引英国经济学家纳·福斯特(1726-1790)1767年伦敦版的《论当前粮价昂贵的原因》一书中的有关论述来说明上述观点:“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天然就能生产出大部分生活资料和食物。”[8]476如果人们只是满足于从自然界获得的直接产品,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产品总量就会十分有限,资本主义赖以形成的原始积累就很难进行。因此,生态环境过于良好、自然资源过于丰富,反而不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手稿》中,马克思以猎人打猎和农夫耕作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假定某一个国家有很多野兽。如果猎人满足于猎获或者捕获他所遇到的野兽,他便不会生产剩余的野兽。如果人都满足于从丰富的自然界取得他所必要的东西,那么他便不会生产出资本。土地的肥沃会使他少劳动并把自己的劳动用在1/40英亩的面积上。在这种场合,他生产的剩余不比他整日劳动去耕种40英亩贫瘠的土地多。”[8]475资本主义形成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马克思总结道:“这种推动同土地的自然生产率成反比,取决于行动的必要性,取决于必须克服的障碍。”[8]476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更是直接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9]561这是因为,在温带,自然环境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而且,温带在耕地肥力和自然产品种类上具有多样性,很容易造成社会分工,形成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劳动能力、生产资料、劳动方式,这就使得商品交换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进而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形成也成为可能。

面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一个重要的办法是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但这只能依赖为官者的自律与觉悟。要想彻底整治顽疾,还要不断加强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在受监督和法治的环境下工作,其身上的官僚作风及形式主义才会大大减少,那时,他们才真正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如果还是以官僚的方式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那么即使见效很快,最终也还是权力的胜利,而不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突破与提升。这无异于扬汤止沸。

2.优越的生态、资源、环境客观上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率

整合智能电网数据资源,挖掘信息和智能决策能力,提供智能化分析、预警、辅助决策和控制,为调度智能化提供更为精确有效的基础数据。

虽然生产力发展不完全取决于自然生产率,但自然生产率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单单是社会剩余劳动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以一种较高的自然生产率为前提。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无须将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都用于自己的劳动能力再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剩余时间和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一个社会更容易获得生活资料,人们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就可以从自然界获得必要生活资料。虽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资本主义最合适的诞生地,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的前提下,它还是有利于提高资本生产率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各国工人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时间随着自然生产率的高低而延长或者变短。“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天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鱼类资源、富饶的煤矿(总之燃料)、金属矿山等等,那么这个国家同劳动生产率的这些自然条件较少的另一些国家相比,只需要用较少的时间来生产必要的生活资料,因而,从一开始就能除了为自己的劳动外提供更多的为别人的剩余劳动,因此,绝对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绝对剩余价值,在这里一开始就比较大,资本(或者借以榨取剩余劳动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生产效率比处于较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下更高”[3]285-286。因此,自然生产率的高低表现为资本的生产率的高低,自然条件的差别必然导致资本的生产率出现重大的差别。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建立的过程。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圈地运动”带来的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的彻底分离,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而只能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以谋取最基本生活资料。因此,在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上,不能把地理环境、生态资源的“影响论”变成“决定论”,不能陷入“地理决定论”“气候决定论”“生态决定论”“自然力决定论”,但是,也不能无视“地理环境”“生态资源”“气候环境”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加大对服务意识和服务心态的培训。要对阿姨加强感恩心态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很多阿姨缺乏感恩心态和奉献的精神,带着应付的心态工作,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要教导学员计较是贫穷的开始,感恩和奉献带来机会。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设计一套日常的活动,让阿姨能够在培训期间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并把这种良好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能够在上户服务时自觉的使用,例如:在校学习期间,让阿姨每天为自己的同学沏茶、制柠檬水;学员要为老师准备果盘,帮老师擦黑板;组织学员到医院去当志愿者,帮助孕产妇和病患等,用这样的活动安排,来训练和强化阿姨的服务意识。

四、结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强调自然力的先在性,但他又强调人力与自然力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马克思研究自然力的方法就是,始终将自然力与人力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视野中予以考察,坚持自然发展史与人类发展历史的统一,将它们看作人类历史中不断相互生成的对应关系。这一方式是马克思早期相关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10]161。那时,马克思通过拥有自然力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说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0]210也就是说,自然需要为人所塑造,而人的本质又要通过自然以表现。这种对象化关系在后来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得到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刻画。

从现实角度看,马克思关于生产逻辑与自然力的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利用自然与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物质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生活和生命赖以支撑的基本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自然抱着敬畏的态度,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然而,对自然的保护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保护,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解、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否则就酿成巨大生态危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1]251。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也反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2]998因此,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在一切规律中,自然规律是最根本的,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其他规律也无法很好地坚持下去。

教学形式单一化是一个不仅仅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教学问题,在其他阶段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有出现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总是喜欢按照模板教学,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自己讲解课文。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节省课堂时间,但是却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只能被动接受,无法通过自己思考理解来完成学习。

除此之外,马克思关于生产逻辑与自然力的思想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利用资本的资源配置优势与限制资本的贪婪本性的关系。事实证明,资本和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具有效率优势。而且,就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来说,就我国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来说,我们还必须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并存。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科学合理地允许、鼓励、支持发展壮大各种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唯有如此,才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反自然的”,只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为此,我们在利用资本“创造文明”作用的同时,还要防止资本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贪婪本性,将资本与生俱来的野蛮力量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总之,既要充分发挥资本高效配置资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又要限制资本剥削、破坏自然力的野蛮本性。

抓好整合资金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广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适当倾斜支持自治区级贫困县,做好政策衔接和资金平衡。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研究”(18BZX051)

[作者简介] 孙要良,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北京 100091)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19) 05-0014-08

[责任编辑 于 冰]

标签:;  ;  ;  ;  ;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基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