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果你没有朋友或不如你自己”的问题_无友不如己者论文

“无友不如己者”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8-141-04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即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儒家思想中,朋友之道不仅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人生大事,而且是一项需要日日克己省察的人生修养。朋友能为自己带来极大的助益和人生乐趣,但在平时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又须惕厉恭敬,择益远损,取信于友,长存友谊。《周易·象传》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注:刘大钧,林忠军:《周易传文白话解》,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88页。)“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独学无友,则有孤陋寡闻之忧。朋友之道重在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切磋砥砺,互勉互助,从而得到劝善规过,友以辅仁的真实利益。

在孔子关于交友的诸多言论中,大多语言浅显而喻义深刻,学人易于理解领悟。但对“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后世诸家,各执一辞,异说竞起,莫衷一是。笔者不揣鄙陋,献一管见,以求教方家。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引晋蔡谟云:“本言同志为友,此章所言,谓慕其志,而思与之同,不谓自然同也。夫上同乎胜己,所以进也;下同乎不如己,所以退也。闳夭四贤上慕文王,故四友是四贤上同心於文王,非文王下同四贤也。然则求友之道,固当见贤思齐,同志於胜己,所以进德修业,成天下之也。今言敌则为友,此直自论才同德等,而相亲友耳,非夫子劝教之本旨也。若如所云,则直、谅、多闻之益,便辟、善柔、之诫,奚所施也。”(注: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5页。)蔡谟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乃是讲“上同乎胜己,所以进也;下同乎不如己,所以退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於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注: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5页。)蔡谟之言乃秉承《韩诗》之旨,即是要与胜己者交朋友,以求进德修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涵养。如果与不如己者为友,则有损于修身治学,而使自己的学问涵养堕落倒退。蔡谟认为友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见贤思齐,进德修业意义上的教友;二是指才同德等,相互友爱意义上的亲友。而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友乃是见贤思齐,进德修业之教友,旨在高比以迁善,蔡谟以上之见尚属纯正通顺。然而其引用文王与四贤臣为证,始彻露自身见识。蔡谟认为只能是闳夭等四贤臣上慕文王之明德惟馨,“故四友是四贤上同心於文王”,如此才是朋友之道。若“文王下同四贤”则非朋友之道。即是讲文王不能以四贤臣为友。蔡谟认为文王至德极尊,若以四贤臣为友即是下同,如此则退损文王之德。

蔡谟此论虽意在宏扬圣学,用心良苦。然而由于见识固陋,心胸偏狭,反使孔门圣学樊然淆乱,破败不堪。《尚书大传·卷二》孔子曰:“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与?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辏与?自吾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是非先后与?自吾得由也,恶言不入于门,是非御侮与?文王有四臣,以免虎口;丘亦有四友,以御侮。”(注: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孔子说:“周文王得到四位贤臣的辅佐,我也得到四位良友的助益。自从得到颜回后,弟子们日益亲和,这难道不是使疏者相亲的胥附之友吗?自从得到子贡后,远方的士子闻风响应,争相归附,这难道不是使远者趋就的奔辏之友吗?自从我得到子张后,顿觉前后光辉,处事通利,这难道不是帮助我料理事务的辅助之友吗?自从我得到子路后,门庭清宁,恶言咒骂,再也听不到了,这难道不是帮助我对付恶意攻击的御侮之友吗?文王凭借四位贤臣之辅,得以逃脱虎口丧生之祸,而克振家邦;我亦凭借四位良友之助,得以文德怀远,任运逍遥。”孔子以己之四友与文王之四臣相比,由此可知,文王之四臣亦是文王之四友。若据蔡谟之言,只可孔子之弟子向上以孔子为友,孔子岂能向下以己之弟子为友呢?此实诬谤孔子之言。

《墨子·贵义》云:“今瞽曰:‘巨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注:肖蓵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蔡谟虽然以孔门圣学而自居,可是其对文王与四臣之关系的具体分析,却得出了恰与孔子相违反的谬论。可见蔡氏乃仅知孔学之名,而不知孔学之取,亦瞽者之辈而已。虽满嘴孔话,满脸孔气,实鹦鹉学舌,不足观矣。释迦牟尼佛云:“诸佛之法,国王大臣不能坏,而僧自坏之。”《仁王经》云:“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外道也。”同样蔡谟之辈正是败坏孔门圣学之贼魁祸首,非此辈家贼不足以败坏孔门之学也。孟子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学问之道,且须谨防家贼之内败也。

蔡谟之言乃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死执一理,堕入偏邪。“以友辅仁”,能辅仁者皆堪为友。“无友不如己者”即是友求胜己,意在上比求进,见贤思齐,然而究竟何者为胜己者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金无足赤,世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客观自然的人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存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蔡氏谬误之根源在于将文王看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上帝式存在。这是一个自完自足,不需任何帮助,没有任何依赖,却能神通广大地帮助任何人的虚幻构想。现实生活中,人从生至死,无有一事,不仗他人之力。这种上帝式的存在,纯属无稽之谈。

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从总体意义上讲,孔子必贤于四弟子,然而并非孔子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能超过四弟子,否则孔子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弟子的帮助。为何得颜回后,门人加亲;得子贡后,远方奔辏;得子张后,前后光辉;得子路后,恶言不入。《淮南子·人间训》云:“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注: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孔子公开承认四弟子均各有所长,而有胜过自己之处。因此他们能在不同的方面,给予孔子极大的帮助。

《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关键在于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善者”正是求其胜己之处。孔子之友四弟子,乃上求乎四弟子之胜己处。同理,文王以四贤臣为友,亦是看重四贤臣,各具卓越才能,求其辅治天下。扬其所长,求其胜己之处;非用其短,求其不如己之处。蔡谟以文王友四臣,为“文王下同四贤”,实诬谤之言也。若是下同四贤,文王为何得四贤之辅佐而兴益,四贤又何能救文王于虎口之中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圣贤之学不可不详辨也。

元陈天祥《四书辨疑》云:“注文本通(宋朱熹《四书集注》:“‘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因东坡一说,致有难明之义。东坡云:‘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学者往往以此为疑,故不得不辨。‘如’字不可作‘胜’字说。如,似也。《南北广韻·中原韻略》:‘如’又训‘均’。不如己,如己、胜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於己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於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此皆友其如己者也。如己者友之,胜於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耶?如己与胜己者既有分别,学者於此可无疑矣。”(注: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5页。)

陈天祥将人分为三等:(1)不如己;(2)如己;(3)胜己。陈氏将“如”字解为“似也”,即相均等的意思。以胜己当师之,而不可望其为友。陈氏之“友”,正是蔡谟所指斥的“友”之第二种含义:才同德等,相互友爱意义上的亲友,并非孔子“无友不如己者”意义上的教友。《吕氏春秋》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吾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注: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页。)《论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孔子志在东周,其于周公,效法企慕,至诚之极,以至见周公于夜梦。显然孔子之“无友不如己者”,正是秉承周公“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之旨。“无友不如己者”乃是以胜己者为教友,而才同德等者,实是“无益我者”,不足为己之教友。陈氏以“胜於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殊不知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可得而为师,又何难得而为友。孔子之教友正是此广义之师,学问之道,以得意为上,不必斤斤计较于文字之不同。

《孔子家语》云:“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注:齐冲天,齐小平:《论语注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330页。)又云:“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注:齐冲天,齐小平:《论语注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344页。)人生得免大祸,端赖乎教友之劝善规过。友必胜己,方能争于己,教于己,谏于己,如此始能得友之辅佐助益。

陈天祥死板僵化地将人分为三等,实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人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存在,是多种情况的复合体,有胜己的方面,有等己的方面,有不如己的方面。“无友不如己者”旨在强调与人交往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非盲目崇拜,不加分别地全盘接受。孔子企慕师法周公,但孔子并不以周公为完人。《尸子》曰:“昔周公反政,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圣乎!以天下让,不为兆人也。’”(注: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449页。)周成王成年后,周公遂将国家大权交还成王,孔子对周公此举给予严厉斥责。认为周公是以天下为周家之私人财产,“以天下让”乃是出于私天下的小人之心。真正的圣人应天下为公之心,为百姓谋福。《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4页。)可见孔子心中的理想乃是公天下的民主政治“禅让”,故以周公实行私天下的家传之举为非。孔子有“君子之远其子”(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之德誉,而周公有私天下之丑行。周公虽贤,亦有不及孔子之处,然而此并未影响孔子之师周公。《论语》云:“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孔子虽贤于太庙中之小吏,但关于太庙中的具体礼法,小吏却胜过孔子,故孔子认真向其请教,但求其胜己之处,而非拘拘于高低贵贱,以己有胜人之处而骄人,不恳虚心向学。《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注:肖蓵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庙中小吏,田中老农,园中老圃皆有胜孔子之处。上者亦有所不取,下者亦有所取焉。妙在善取其长,而避其短。《论语》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亦是此意也。

孟子之善士互友,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其友乃是亲友,而非教友。《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有损有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旨在说明选择教友,要有所分别,益者近之,损者远之。孟子所谓友一乡之善士,友一国之善士,友天下之善士,乃是“泛爱众,而亲仁”意义上,无所分别的相互友善。《论语》云:“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此正是孟子所言之宗旨所在。陈氏不知孟子所言之旨趣,胡乱引用,徒以自乱而已。孔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为学须观其言而得其意。不得其意,而死执其言,诚如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南怀瑾《论语别裁》云:“‘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注: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4页。)南怀瑾先生言辞激烈,痛斥宋儒,却又独辟蹊径,自创新说。南先生虽有见于宋儒之迂腐,而其新说穿凿附会,实与宋儒难分上下。南先生以校长只能交部长,部长只能交院长,院长只能交总统,总统只能交上帝。南先生说孔子是势利小人,而自己却满口势利小人之言。孔子以见贤思齐,进德修业,须亲近学习于胜己者,但胜己者并不一定要地位比自己高,官比自己大。而南先生所论,却独以地位高、官儿大为胜己者,这才真正是一付小人嘴脸。然而南先生谦德巍巍,先给孔老夫子奉上一顶势利小人的高帽子。

《吕氏春秋·骄恣》云:“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王曰:‘仲虺有言,不穀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注: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4页。)

仲虺为商汤之开国宰相,其嘉言懿行为后世所宗法崇尚。仲虺认为诸侯能得胜己之师,则可一统天下,称王四海;得如己者,仅能自存,苟延残喘;得不如己者,则是自取灭亡,坐以待毙。交友之道关系到生死存亡,穷通荣辱,故须谨慎忧患。若依南先生之论:“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朋友个个都比自己强。”天下何会有亡国之君,辱身之人呢?

《说苑·杂言》云:“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注: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孔子预言,其身死后,子夏因乐于同胜己者相处,将会学识日进;子贡因好悦与不如己者相处,而将日渐退步。胜己者与不如己者在具体条件下,二者有着明确的分界。进学之道,各有其所崇尚。老友、老圃皆有胜孔子之处,孔子却不往而学焉。因孔子所崇尚的是道德文章,老农、老圃不及孔子也。虽有其长,非所愿求,亦弗友也。南先生虽有见于各有所长,却以此抹杀混淆胜己者与不如己者存在着明确分界。以各有所长,则皆为胜己,皆可为友,南先生言而无义,滥而无统,实不知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进德旨趣。

为了自圆其说,南先生又对其新说进行了一番考证。云:“那么,我们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注: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玉篇·毋部》云:“毋,莫也。今作无。”据《汉语大字典》“毋”为副词,(1)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2)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注: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0页。)古今注家均以《论语》中“无”与“毋”相通假。南先生以“毋”为动词,其误尚无大碍,不必细究。南先生以《论语》中“无”字用作副词“不要”时,便不用这个“无”字,而是用“毋”,并引用《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为证。宋朱熹《朱子文集·答吴晦叔》曰:“孔子自无此四者。‘毋’即‘无’字,古书通用耳。《史记·孔子世家》正作‘无’字也。”(注: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73页。)可见宋代朱熹所见的古本《史记》乃是“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南先生引此句却不知古本亦有写做“无”字的版本。且《论语》云:“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此处之“无”即通“毋”,为“不要”的意思。又《论语》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因我年龄比你们大,没有人用我了。此处之“毋”即通“无”,为没有的意思。足见南先生之所谓根据,不过信口开河而已。如此虚狂不实之治学态度,学人当须深以为戒。

《周易·象传》云:“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注:刘大钧,林忠军:《周易传文白话解》,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75页。)孔子所云:“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正与《周易·象传》之旨深相契合。“无友不如己者”乃上比求进,见贤思齐,正与“见善则迁”同旨;而“过则无惮改”正与“有过则改”同旨。“迁善改过”为人生之重大修养。晚清硕儒曾国藩云:“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其或休咎相反,必其中有不诚,而所谓改过修德者,不足以质诸鬼神也。吾与诸弟勉之又勉,务求为善之实。”“迁善改过”乃人生中最为真实,最易得益之修养功夫,为孔门圣学之精髓所在。“主忠信”乃属孔学之名,只有脚踏实地“迁善改过”方得孔学之实。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遽伯玉之寡过,皆是抱定此“迁善改过”之旨,而真修笃行。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人生资质不同,学问涵养各异,教育之方,亦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处在不同的阶段,亦须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处世方法。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乃是针对学养未足,其力未充之未成德君子,于其不足以利人之时,先须以自利为主。人能自度,然后方能度人,否则自身不保,何能度人。《说苑·杂言》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注: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君子未成其德,未能化人,而易为恶友所化;扶人不暇,反为不如己者所累。以致颠倒偾事,故恐惧乎不如己者也。成德君子,学养既足,其力充盛,堪能利人济众。此时则不以“不如己者’为惧。而须“泛爱众,而亲仁”,“不如己者”则当扶之,教之,正孔子之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或以“无友不如己者”为人情势利,鄙视远离不如己者。《论语》云:“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姜涛,林忠军等:《四书五经简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闭塞落后的蛮夷之地,孔子亦乐居之,足见孔子不曾有轻人之心。对不如己者,孔子尚欲主动往而教化,岂有鄙视远离之意?行化九夷,须勇健有力的成德君子方堪任之,初学自顾不暇,居夷适成自陷。

《毛诗·巷伯传》:“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闲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者也。’”(注:孙星衍:《孔子集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以“吾固不可”,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学到“柳下惠固可”。故此鲁男子的学习方法,受到孔子高度称赞。而欲学孔门“友天下之善士”,当须从“无友不如己者”处做起。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孔子崇尚的朋友之道所体现出来的迁善改过,重德求实的阳刚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对于儒家文化这座恢弘博大的思想文化宝库,我们应加倍珍惜,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误解歪曲儒家思想的有害言论,应给予及时清除。全面了解儒家思想的博大内涵,体悟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精蕴,将会对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标签:;  ;  ;  ;  ;  ;  ;  ;  ;  

关于“如果你没有朋友或不如你自己”的问题_无友不如己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