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积极打造“非遗工坊”探索非遗生产性转化日照模式论文

日照市积极打造“非遗工坊”探索非遗生产性转化日照模式论文

日照市积极打造“非遗工坊”探索非遗生产性转化日照模式

卢东磊

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来,日照市积极探索建设“非遗工坊”,重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推动全市非遗项目实现生产性转化。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建设100处“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其中,2019年建设30处“非遗工坊”被列入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和市委重点督查事项。目前,已有11家“非遗工坊”建设完成。

一、搭建非遗生产性转化新平台

一是搭建非遗资源集聚平台。重点从非遗项目传承乏力、影响力不够、生产性转化能力不强等方面破题,坚持“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各方参与”的原则,依托黑陶、农民画、民间雕刻、剪纸、皮影、草柳编等适合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等进行改造或新建,设立“非遗工坊”,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空间。

碲标准溶液A: 称取0.1000 g单体碲(光谱纯99.9%)于100 mL烧杯中,加入10 mL硝酸,低温溶解,加4 mL硫酸(1+1)低温加热至恰好冒三氧化硫白烟,取下冷却,加硫酸(1+8)溶解,移入500 mL容量瓶中,用硫酸(1+8)定容。含碲为200 μg/mL。碲标准溶液B:吸取25 mL碲标准溶液A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硫酸(1+8)定容,此溶液含碲50 μg/mL;硫酸(1+1);盐酸(1+1);氢溴酸(1+1)-溴化钾(饱和):用氢溴酸(1+1)配制溴化钾的饱和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20 g/L。

二是搭建非遗研学平台。依托“非遗工坊”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和知识储备,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日照市非遗传习大课堂、陶艺课堂、岚山鱼拓项目等多个非遗研学项目都在“非遗工坊”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日照市非遗传习大课堂自今年5月份开展活动以来,已举办40余期,参与820余人次;“小小工匠成大器”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8期,共有学员及家长千余人参与,收集优秀作品300余件。全市依托“非遗工坊”搭建的非遗研学平台已有1万余人参加,真正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再现非遗动态魅力。

二、创新非遗生产性转化新模式

一是“非遗工坊+传承人”模式。依托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或者加工基地建设,由传承人自己运营,通过采取订单式销售、加工制造、开展各种特色体验等形式,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体验、购买,成为集中展示、销售非遗文创产品的线下平台。莒县唐氏陶瓷修补镶嵌锡器打造“非遗工坊”,由市级非遗传承人唐立果运营,他的锔瓷技艺炉火纯青,锔补的物件浑然天成,很多人前来拜师学艺。谢氏古典家具工坊作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重要项目,依托市级非遗项目——谢氏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了古典家具的制作方法,在原有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每年创收60万元。黄墩辛家草编“非遗工坊”、黄墩农民画“非遗工坊”等10余处“非遗工坊”,均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作、订单式销售的方式,带动“非遗工坊”发展。

一是依托“非遗工坊”,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依托“非遗工坊”,日照市打造的非遗文创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黑陶、影雕、鞋垫、农民画等民间手工艺品艺术气息浓郁,目前正朝着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日照黑陶研发企业已发展到30余家,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山东晨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品牌“世唯一”,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原创手绘用品60余种,设计制作的日照农民画手提包、扇面等,远销欧美10余个国家,年产值达1500万。日照市东港区锦丽工艺品有限公司以农民画绣为主打产品,日照农民画绣《喜盈门》被推荐为候选国礼。以日照市非遗项目昆塑开发的微观小塑工艺品,以两味中药——辛夷和蝉蜕为主要原料,雕虫修花,精妙绝伦,栩栩如生。

三是“非遗工坊+企业”模式。打造日照市东港区锦丽工艺品有限公司、日照黑陶邢艺术厂等企业式“非遗工坊”,大力推动非遗项目与产业融合。日照东坡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五莲县县级非遗项目——地瓜悠,加工制作地瓜悠食品,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预估年产值可达70万元。日照瑞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日照市省级非遗项目——五莲割花技艺,进行各种手工艺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设计出割花荷包、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等一系列产品,销往浙江、北京等地,预计年产值可达8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100余人。五莲县姝宏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非遗项目老粗布,进行老粗布的加工生产和销售,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万元,扶贫群众10余人。“非遗工坊+企业”模式真正实现了非遗产业化保护发展之路。

三、探索非遗生产性转化新路径

二是“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在非遗资源集聚的乡镇,大力打造“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探索与合作社联合,实现非遗项目生产性经营。结合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依托东港区三庄镇“影雕车间”、莒县夏庄镇“妈妈制造”合作社、岚山区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的“草编车间”、五莲县汪湖镇“老粗布车间”等建设了一批草编、影雕、刺绣“非遗工坊”,进一步促进非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过门笺工坊是典型的“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2013年3月,莒县大柏林民俗剪纸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依托“非遗工坊”这个平台,聚集10余位非遗传承人,探索制作出婚礼用的红喜字、窗花、门花等各式剪纸,因样式新颖、颜色鲜艳,广受市民和游客喜爱。阎庄镇大柏林村过门笺工坊积极参加各种非遗展会,开拓剪纸市场,人均每天最高收入达到300元,帮扶困难群众450余人。如今,过门笺已成为一项农民致富的特色项目。在“非遗工坊”的助力下,各式各样的非遗产品畅销国内外,共帮扶贫困群众2000余人,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发挥“非遗工坊”主动性,扩大非遗产品的宣传。日照市2019年上半年举办了二月二舞龙大会、非遗博览会、渔民节等30余场非遗活动,在活动中“非遗工坊”提供的万余件非遗文创产品吸引市民和游客驻足选购。第二届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销了20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4天累计接待游客12.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同时,组织全市“非遗工坊”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等,特别是在2018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期间,莒县过门笺项目深受广大群众和商家的喜爱,现场签订多份供货协议。

观察组的血液样本共有51例出现了异常,假阴率是14.57%。对照组共有174例出现了异常,假阳率是46.40%。两组的血涂片检测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三是推动“非遗工坊”进景区,促进非遗产品的销售。依托日照市3A级景区东夷小镇建设的拙朴坊民俗文化交流馆和秀文斋两处“非遗工坊”,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体验活动、产品展示销售等方式,促进日照市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日照拙朴坊民俗文化交流馆是日照市今年首家挂牌的“非遗工坊”,将日照农民画、扎染等传统手工艺技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扎染旗袍、农民画围巾、农民画手提袋等文创产品。今年以来,已有20余位非遗传承人走进东夷小镇拙朴坊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活动,有近万件非遗文创产品展出和销售。

(1)出台I/M制度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要实施I/M制度。2007年修订实施的《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第十一条)率先明确对在用机动车实施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2014年实施的《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四条)提出建立机动车环保检验与维修制度,具体办法由环保部门会同交通部门制定。这些文件明确了环保、交通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检测、维修企业的责任划分,为I/M制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

[作者简介] 卢东磊,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祝莉莉]

标签:;  ;  ;  ;  ;  ;  ;  ;  ;  

日照市积极打造“非遗工坊”探索非遗生产性转化日照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