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国迈向政治大国基本策略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日本论文,大国论文,策略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立足本洲为出发点
日本、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首先必须得到本洲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能在本地区起到领导和主导作用。冷战后,日、德在与美国保持传统的友好关系情况下,逐渐把重心移向本地区。日本从90年代以来,加快推行“脱欧入亚”战略。亚洲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尤其是东亚各国经济的持续高涨,日本与亚洲的经济联系也日趋紧密,经济上相互需求日益加强,1993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常性项目收入首次超过对美国的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与美国尖锐的贸易磨擦,而东南亚国家不仅获得了日本的技术和资本,而且可以利用日本增强同美国进行周旋的砝码。日本非常重视东北亚地区的开发,即建立“环日本海经济圈”。日本认为,环日本海的五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韩国、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日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互补性,中国朝鲜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韩国、日本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日本之所以十分重视东北亚地区的开发,是因为欧洲联盟、欧洲经济区的建立和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对日本占领和扩大欧美市场构成了威胁,所以日本只能在亚洲寻找出路,调动东北亚各国的积极性,带动东亚和东南亚,以亚洲为基础,建立起亚太势力范围,向世界舞台过渡。在政治、外交上,日本展开全方位的自主外交,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增大在亚洲事务中的发言权。日本注重同中国的经贸交往,两国关系正常友好。92年日本天皇在中日建交20周年之际访问中国,使中日关系更向前迈了一步。日本希望中国能对它要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表示理解和支持。日韩关系相当亲密,村山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就着访韩国,在有关朝鲜半岛核问题同韩国总统金泳三进行会晤,提出了自己独立外交的主张。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力正在趁俄罗斯退缩,美国减弱的有利时机迅速增长。村山上任后不久,于94年8月23日—30日出访东南亚四国,对日军过去的侵略行径“深表谢罪”,希望东南亚国家能理解和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首相村山富士上任后不久两次出访亚洲,又在95年5月2日访问中国,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与理解,这是日本加快实现政治大国的表现,也是日本内外政策重点转向亚洲的表现。
德国要走向政治大国,同样必须立足本洲。这是因为:一是德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与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广泛,德国对欧洲的依赖性很强,德国出口商品的60%以上在欧洲,尤其是在欧共体内部的比重更大;二是德国面临的诸如环境保护、移民等国际问题,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欧洲各国的密切配合;三是德国为了提高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必须首先消除欧洲各国对它的戒心和疑虑,得到他们的谅解和支持,德国需要借助欧洲的力量促使自己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德国统一后,更加坚定地走立足欧洲的发展道路,主要措施有:
(1)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德国是欧共体的主要创始国,也是深化欧共体的动力国。德国在未统一前,想借助欧洲的统一来实现德国统一。德国统一后,想借助欧洲的一体化,把德国溶化在统一的欧洲之中,为最终建立以德国主导的欧洲创造条件。德国在92年敦促欧共体成员国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于93年11月生效后,德国要求各成员国严格按马约的规定,推进欧共体的深化,要在1999年建立欧洲货币联盟(1995年11月已决定推迟到2002年),在下世纪初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在外交政策方面,德国不仅要求加强成员国的协调,用一个声音说话,而且坚持按马约达成的政治联盟协议办事,即大政方针由国家首脑组成的欧洲理事会一致决定,具体行动由成员国部长组成的部长理事会表决执行。在安全防务上,德国希望在继续维持北约存在的同时,发挥西欧联盟和欧安会这两个机构的作用,并组建法德军团,并要在此基础上建成有五万人的欧洲军团。德国在推动欧共体深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欧共体的扩大,波匈捷已成为欧共体的联系国,推动欧共体同东欧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争取在本世纪末,使这些国家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2)重视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各国的关系。德俄两国是欧洲的大国,历史上有许多恩恩怨怨的事,德俄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欧洲的稳定与发展,俄罗斯对德国的统一作了很大的让步,俄罗斯向民主化、私有化的改革符合德国的需要,德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是俄罗斯所急需的,这就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德国加强同俄罗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建立了定期外长磋商制度。德国还获得叶利钦的同意,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德国对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希望俄罗斯能对德国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表示同情和支持。德国还十分重视同乌克兰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帮助独联体国家建立私有化的西方体制,要求独联体国家进一步削减其军事力量,减轻对德国和西欧潜在的军事威胁。
(3)在法、美间寻求平衡,与其建立了稳定关系。统一后的德国对法、美两国都有所求。在欧洲问题上,德国更多需要法国;在维护德国当前安全利益上,德国又需要美国。因此,德国不愿得罪两国,每每在两国间寻求平衡,德国不愿因德法轴心而牺牲德美关系,也不愿因德美关系而影响德法轴心。在对法关系上,德国今后将继续维护德法轴心,按1963年两国签定的德法条约行事,定期举行首脑和部长级磋商,发展双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关系。德国想在欧洲形势发生剧变的情况下,通过德法联盟,推动欧共体一体化发展,建立欧洲新秩序,削弱美国对欧洲事务的控制能力。在对美关系上,德国将继续维护北约联盟,培植与美国的友谊,利用北约和美国对付欧洲及其外围地区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维护德国的安全利益,今后在建立欧洲防务、防核扩散及地区冲突等重大问题上,德国还要加强同美国的协调,但另一方面,德国又谋求同美国分享北约内的领导地位,争夺对东欧及独联体国家的领导权,在经贸关系上,虽然愿向美国让步,但又不愿因此影响德法关系。
二、以金钱换地位为手段
日德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到处拉拢、讨好、诱迫某些国家,洗清过去的耻辱,换取自己应有的地位。
(1)利用经济实力提高自己在西方联盟中的政治地位。日德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低于美、俄、英、法中,日德在国际社会中出资的比例是很高的,在联合国的费用开支中(会费分摊),日本占10.32%,西德占8.54%,中国占0.88%,英国占4.67%,俄国占9%,美国占25%,法国占6.51%[①]。日德在美国领导的海湾战争中,充分显示了美国出兵日德出钱的一种姿态,有人认为,美国的军事实力加上日德的经济实力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力量,没有一种力量能与之抗衡,日德的这些做法,就是要利用经济优势,将自己从“西方一员”的一般地位,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要对国际重大事务拥有更大发言权,他们常利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来决定国际大事。
(2)对周边国家进行贷款和投资,希望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日本已连续对华贷款四批,前三批(1979—1995)共达16109亿日元[②],是中国的最大贷款国。日本从80年代以来加强对东南亚各国的投资和贷款,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贷款国和投资国,已超过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影响,日本已注意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与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主,从90年9月至94年底,德国向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已提供了1000多亿马克的援助,占西方援助的60%以上,德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保持并发展密切关系,因为德国已成为中欧各国的头号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外国投资者,德国在欧共体内部,也是头号净出资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无论是欧共体的农业政策,还是欧共体关于预算问题的争吵,只要德国决定慷慨解囊,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反之,欧共体的任何重大决策都举步艰难。
(3)加强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援助也增多,现在日本在拉美、亚洲等地区的经济援助已排在美国前面,位居世界第一,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贷款和投资也日益增多,由于日元连续升值,贷款日元的发展中国家额外增加了巨大的还贷负担,80年代初1美元比340日元,现在1美元比80日元,十年多日元升值4倍多,借日元的国家要多还3倍,比高利贷还厉害,日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慷慨解囊,对该免的免去,对该收还的贷款延长偿还,对许多国家继续实施优惠贷款,或以新贷款还旧贷款,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大力的经济援助。德国为了“消除南北矛盾,实现南北平衡”,做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工作,统一前,西德在80年代下半期,就已减少或取消了对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计为64.86亿马克,统一后,德国已于1992年决定免除尼加拉瓜欠德国的3.6亿美元的债务。近几年来,德国对中国、越南、蒙古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技术援助,并在这些国家建立艾伯特基金会,帮助其企业发展、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德国同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有重要的关系,目前,德国占西欧在拉美投资的60%,占西欧与拉美贸易的40%,德国对拉美的经济援助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三、以参加联合国救援活动乃至维和行动为契机
日本国会于92年6月强行通过向海外派兵的法案,宫泽声称法案符合“宪法精神”,并当即向柬埔寨派出维持和平部队。日本插手柬埔寨,想借机提高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树立亚洲大国的形象、争取政治殊荣。1994年8月17日,执政的社会党,自民党和新党举行了防卫调整会议,一致同意向卢旺达周围国家派遣自卫队部队,以医疗和卫生为中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除卢旺达外,派遣地还有扎伊尔、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加蓬。这么大的规模对日本来说尚属首次。可以预料,日本今后将更多地、经常地、大范围地参加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和维和行动,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德国在总结了海湾战争后的经验认为,德国已有了“充分的主权”,再搞提供资金援助的“支票外交”,再派文职人员和进行人道主义的援助,已远远不够了,今后再发生类似这样的战争应派兵参与,以更好地维护德国的国际利益,基于上述考虑,德国参谋部早在90年代初就不断谈论派联邦国防军到“从摩洛哥至巴基斯坦这一危机地带”执行任务问题,为此,德国自由民主党召开了党代会,会上通过了修改基本法的决议,同意德军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基础上参加北约地区以外的作战行动,基民盟也举行了会议,同意尽快修改基本法,以使德军在联合国范围内,参加“蓝盔部队”,事实上德国早已派出军舰和飞机帮助联合国执行对南斯拉夫禁令的决定。1995年12月德国派出4千多人的部队,参加联合国对波黑的维和行动,这是德国在战后50年来,派兵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四、以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目标,最终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
在92年1月31日,日本首相宫泽在联合国召开的安理会首脑会议上提出调整安理会职能和成员构成的要求,实际上是暗示日本要成为常任理事国。这一点是由日本驻联合国大使波多野敬雄挑明的,他说:“日本不想仅仅充当一个按时付钱的角色”,日本的首要任务是要获得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现在这个时刻来临了”。1986年日本就已经是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了,这是走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第一步。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到处制造舆论,提出应当改选安理会,取消英、法、中、俄四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改由美日德为常任理事国。94年9月6日,村山首次表明了“在宪法范围内研究争当常任理事国问题”。94年9月9日下午,3个执政党召开外务调整会议,就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达成协议,即以“基于宪法的理念,明确规定不参加军事行动,取得国民的一致同意”为前提,谋求进入常任理事国。会议根据这一协议,为河野洋平在第49届联大上的演说拟定了四项“协议提纲”:1.推动联合国改革,以便应付地球环境、人口、难民等全球性课题以及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作为遭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将为消灭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以及军备管理作出努力;3.基于宪法的理念,明确不参加以行使武力为目的的军事行动;4.在取得国民的多数同意和多数国家赞同的基础上,在安理会积极地履行责任。94年9月27日,日本外相河野洋平代表日本政府在第49届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日本政府希望尽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申请,提出了日本决心在发展、环境、人权、难民、人口、爱滋病和吸毒等全球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上,“作出比过去更大的贡献”。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49届联大的演讲中,呼吁修改联合国宪章,删除原敌国条款”,[③]河野的演讲,是日本全面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书,表露了日本力争尽早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迫切心情。1995年10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和50届联大上,瑞典、日本、南非等“16国集团”呼吁开展联合国改革运动,联合国中的不少会员也希望通过改革给德国、日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常任理事国资格,日本的村山首相也发表演说,要求联合国改革,安理会的改革,应该改善运作方法,如通过增加常任理事国来扩大安理会和增加安理会透明度,日本争取在明年(1996年)9月底前就改革方案达成协议,并且希望立即开展工作。[④]
德国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早已有之,但直到1992年上半年还没有正式提出过,也没有进行积极活动。自1992年下半年以来,德国各政党的领导人开始公开表态,认为德国应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7月26日,执政的联盟党议会党团副主席兼外交政策发言人霍恩许斯进一步宣称,“安理会应有新的秩序,德国应是当然候选国”,金克尔外长婉转提出“如果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德国也将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⑤]金克尔在92年9月47届联大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安理会的构成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应加以调整,表示德国应成为常任理事国[⑥]。德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提出的增加德国、日本、印度、尼日利亚和巴西为常任理事国的主张,此后,德国与美、英、法、俄常任理事国就改组安理会问题,进行磋商,为接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席位作好准备。德国在以后的48—50次联大上,“与东京的作法相反,波恩并没有为它加入‘大国俱乐部’公开地开展进攻性的宣传运动”[⑦],德国心情同日本同样迫切,但做法上、提法上比日本缓和,更讲究策略。
联合国的改组和安理会的改革已是必然趋势,从1992年开始酝酿改革,93年根据联大的决议成立了改革小组,广泛听取各国的意见,94年联大上各国代表进行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代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焦点集中的扩大的原则和常任理事国的条件,各国都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来确定原则和条件,发展中国家认为改革的原则要体现,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安理会成员要实行平等的地区分配。这种原则西方大国是不会同意的,现在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有: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和德国,按照上述原则的话,首先应考虑非洲和南美洲的国家,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条件上,也是众说纷纭,日本强调“应考虑该会员国在政治、经济和其它方面是否具有全球性的分量”,印度和尼日利亚更多地强调人口资源和未来经济潜力的重要性,美英法等国虽然从道义上和表面上支持日德成为常任理事国,但他们从内心来说,是不希望日德来瓜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对世界的领导权,所以他们希望联合国的改革一而再,再而三地拖下去,维持现状。因此,联合国在改革原则和条件上的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美英法的利益。联合国的改组和安理会的改革是有难度和复杂的工作,日德想尽早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看来是有难度的,据有关人士预测,安理会的改革在2000年前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也就是说日德只有在下个世纪才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①]根据1983年联合国出版的Basic Facts About the United Nations,第126—129页。现在日本与德国会费分摊比率又有很大上升(据查日本为12%,德国为10%左右)。
[②]转引于《东北亚研究》1994年第2期,第56页。
[③][⑦][④][⑥]转引《参考资料》1994年9月17日,1995年10月24日,22日,1992年9月,新华社编印。
[⑤]1992年8月23日,金克尔对德国《星期日世界报》记者谈话,转引于《学术月刊》95增刊,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