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抗地震的结构影响论文_陈旭庭

浅谈建筑抗地震的结构影响论文_陈旭庭

广东省华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 广东汕头 515000

摘要:地震是常见的灾害,它威胁着我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如果从源头处减轻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就要从建筑施工本身着手,加强整体抗震能力。建筑预防地震的设计方法,可以从三点入手。提高原材料的性能,使其发挥出最大功效。在整体施工的设计中,重视周围因素的影响,合理的进行结构的选择与布局,考虑充分各种因素。对于施工质量严格把控,注重抗震效果的体验。使得综合系统的全面提高抗震能力,让住户的安全得到最大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施工质量

前言

面对地震来临,所造成的直接危害是生命与财产的威胁。如何使得建筑本身加强抗震等级的能力,应对更高等级地震来临时的损害,是需要不断分析设计与研究布局的。开发新的具有高品质抗震功能的资源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创新性的结构布局,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整体抗震效能。使得人身财产得以保障,建筑本身坚固稳定。

1. 建筑结构抗地震的影响因素

1.1原材料的影响

建筑本身施工所需要的材料,是实现建筑本身更加坚固的基本硬件用料。质量低劣、功效未达到标准水平的原材料会直接导致建筑物最基础的抗震能力不足,从根本上增加了面对地震出现时建筑倒塌的风险。因此,原材料的使用对于整个抗震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可以信任且有合格保 证的材料供应商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双重保险的认证也是可以选择的。在原材料选择过程中,不但接受供应商所提供的数据,还要进行抽查式的对材料的再次认定。只有两种方式的结合,才会使得把握好原材料这一重点关卡,为后续清除不必要的麻烦。其效能和其他原料混合时充分发挥作用,产生更大的抗震强效是急需我们研究发现的。在原材料各项指标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结合高新技术材料与高技术手段,使得抗震能力大大增强,极大程度下减少危害的程度。

1.2建筑位置的影响

建筑位置的选址也十分讲究。地质情况是影响整个建筑的关键因素,稳定的地质结构就已经赢在了起点上。所以前期大量工程的投入与研究是辅助更好的完成工程、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同地质,土质情况是天差地别的,其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未做到充分的对地质结构的勘探、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就可能使得选址不当,甚至出现建筑建在了坡度水平及不安全的易塌陷的地带,使得建筑的抗地震抗倒塌能力大大减少。土地的勘探,采用传统物理手段结合高新技术群的方式,高效的进行土质的测量,得出数据进行分析配比。达到安全层级的地质可以进行后续的正式施工阶段。未达到标准的则要继续进行研究,如果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加强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中和两种不利与有利因素,使其达到平衡,符合构成建筑的标准,也可以进行后续的施工。

1.3施工质量的影响

施工质量作为影响建筑物整体坚固程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严格的进行管控。对施工质量没有严格的管理,导致建筑结构的抗地震、抗倒塌能力达不到国家认定安全的标准,进而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只有从多方位进行考虑,才会使得损失得以减少。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者要制定严密的施工规划,将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的专门负责的人员上,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后,找不到原因所在,所有人都在逃避责任的出现。从专门分工管理的角度上解决了责任溯源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减少了问题的出现。从研发设计的层面上来说,建筑物设计的核心是抵御地震增强抗之能力。以此为设计理念,着重于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在理论上得以验证并进行实际应用。这样就使得建筑物在设计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质量的安全性。从施工过程的把控上来说,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在合理的时间安排进行科学的施工阶段,不能为了追赶时间,忽略了进行对重要细节的处理,使得整体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只有科学的进行系统分工,掌握时间的安排,才能兼顾效率与质量,,使得建筑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标准,减少地震来临时的隐患。

2. 建筑结构抗地震的设计原则

2.1合理进行结构选型

建筑的形状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丰富建筑艺术的理念,但是其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仍然要作为基本的考虑因素,不可忽视。建筑物地基要稳定,充分进行土质勘探,设计出坚固的地基层,弥补建筑物上层的创新设计稳定性的部分损失。建筑物表面的结构选型,一定要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严格禁止只追求美观和艺术效果,忽略实际效用,没有抵御地震来临时的能力,导致建筑物稍遇轻微震级就倒塌情况的出现。提高建筑物抗震、抗倒塌的能力,可以在进行建筑结构选型时,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避免极端方式的出现,以调和适中的手段进行建筑构造。充分考虑到两种材料混合出现的相反作用效果,避免因知识的空缺导致危险的出现。比如不要采用框架砌体混合结构或砖混结构,因为这两种结构在以往的地震灾害中受损相对严重,倒塌几率更高。对于建筑物所要实现达到标准,考虑到该建筑结构的自身情况,包括高度、形状、用途等因素,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构建。目前抗震抗倒塌能力存在较有优势的建筑结构。建筑物在设计时科学的控制要素之间量度,以确各部分功能协同发挥的作用。

2.2科学进行结构布局

选择好最佳的建筑结构后,合理的布局会使得建筑的结构锦上添花。对于稳定建筑的一些结构应设置于何处才会给予一个正面的作用力,最终促进其稳定性能进一步的提升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建筑的竖向承重结构应做到布置的均匀程度,且具有较高的规则性,避免采用过大的内收或外挑设计,以稳定为基准。在建筑的过程中,严格禁止其刚度波动幅度的巨大,循序渐进的过度是需要严格掌控的。只有整体的一致均匀,才能保证受力点的平均受力,增强整体结构的均衡抗震能力,防止因一处的撞击,刚好是整个建筑施工时未照顾到的、最脆弱的地方,导致一处连带着整个建筑物的倒塌。只有全面的布局,仔细的施工,这样下来才会避免因局部结构的不稳定导致的危险一触即发,也使得出现部分结构变形所产生的影响减弱。此外,还要合理的进行建筑结构的综合整体水平布局,提高在横向上面的刚度层级,加强抗袭击压力的能力,进而最终避免发生连续倒塌所造成的大面积损伤事件。

2.3注重地基抗震能力

提高地基抗震能力是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抗倒塌能力提升的最核心方式。在结构选型和安排布局之前,进行地基制定的相关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土质的调研是首要工作,建筑施工地区的土地质量能否具有承载能力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土地的坚硬程度,土质的受损状况,以及与地形有关的坡度、形状的测量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掌握好这些测量的数据后,进行科学的计算,确定在该地区范围内能否制定出达到安全标准的地基。如果符合标准,在正式施工构建地基的时候,还要通过地形勘测的数据来规划,使得地基避开地质已经出现断层区或经过推演不久后会出现断层的地区,以及经常频发出现重大自然地理危害的地区。可以选择土质坚硬的地段进行建设,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来为地基确定合理的施工深度,为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提供足够的空间。

结语

建筑结构抗地震设计有多种多样的对策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发。从多角度入手,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同时采用多种抗震的设计形式,有计划地增强建筑结构的极限承受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建筑抗震、抗倒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永岗,李影,姜成.电厂厂房建筑抗地震、环境振动与风振的措施[J].电力建设,2004,25(4):42-44.

[2]李玉洁,彭立顺.公共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优化评估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8,40(1):20-22.

论文作者:陈旭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  ;  ;  ;  ;  ;  ;  ;  

浅谈建筑抗地震的结构影响论文_陈旭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