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的认识与建议——学术评价机制与同行专家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机制论文,人文论文,同行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评价的目的是认识学术活动状态和属性,通过评价结果考核业绩、改进工作,配置学术资源,引导学术发展,推动学术创新。
同行专家评价体现了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性,反映了尊重学术规律的客观要求,代表了国际学术评价的主流。
一、构建开放、程序公正和监督制衡的学术评价机制
“开放”是指将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重大评价的初评结果对外公开,开放性有利于彰显尊重学术的价值取向、传递管理者的导向信号,同时将学术评价活动置于外部监督之下。
“程序公正”是指在评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平等地对待所有评价对象,“程序公正”还要求评价程序具有刚性,以抵御不确定干扰。
“监督制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具体评价活动组织者的监督制衡;二是对评价主体(同行专家)的监督制衡;三是对评价客体(参评对象)的监督制衡。
二、现行的同行专家评价的局限
1.大同行、小同行与“同行评议悖论”
“同行专家”是一个外延模糊的概念,存在大同行与小同行。在学术评价中,真正学术前沿和具有创新的学术成果,只有小同行熟悉。由于评价结果由“少数服从多数”导出,于是出现一个悖论:决定学术评价结果的是泛泛了解评价对象的多数大同行,而不是真正理解、非常熟悉评价对象的少数小同行。
2.新旧学术范式的不可通约导致同行评议困难
库恩的范式(paradigm)理论认为,范式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语言体系构成,不同范式之间不可通约,即不能对应“翻译”。在范式理论看来,在学术评价中,同行专家难以理解不同范式的学术问题,并且不可能通过“理性说服”让同行专家认可新的范式。
3.同行专家多重社会属性带来的无意识主观干扰同行专家是一个角色丛,“学者”只是同行专家扮演的一个社会角色。在学术评价中,尽管同行专家自认为公正、客观,但同行专家的多重社会属性会通过“有色眼镜”无意识地影响评价行为。如德国科学家都倾向推荐德国科学家作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4.个别同行专家的有意识主观干扰
在评价活动开始前,出于某种情感或利益关系,个别同行专家预设了某种评价结论,即“带任务”。在评价活动中,力图将特定评价对象的评价结论逼近先前的预设。
三、同行专家评价的改进
1.建立专家数据库,随机抽取专家参与评价
选择评价专家时,应在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由计算机随机给出专家编号;再根据专家的评价工作量和利益回避原则,最后选出评价专家。
2.实行专家任期制,定期更换1/3专家
应吸收国外的通常做法,每评价1次,就更换1/3专家;每个专家任期只能评价3次,间隔2个以上评价周期后,卸任专家又可参与评价。
3.选聘港澳台的同行专家参与评价
可在一些没有政治意识形态或政治意识形态含量极低的学科(如历史学、民族学和历史学),选聘港澳台大学知名学者担任评价专家,以吸收海外经验,促进学术交流。
4.建立同行专家信誉档案
对担任小组会议评价(终评)的专家建立信誉档案。信誉内容包括专家评价意见与实际最终评价结果的偏离程度,以及专家评价被投诉情况。对信誉等级下降的专家可考虑更换。
5.专家评价与引文分析方法相结合
专家评价与引文分析是两种不同的学术评价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研究成果评价可以专家评价为主,引文分析为辅,二者打分比例可定为7:3。
标签:范式论文;